分享

推荐一本舍不得读完的好书

 金苹果6 2022-11-25 发布于北京

这是我看的第一本心理学作品,颠覆了我对心理学的认知。

以前我一直想看心理学,更多是觉得心理学很高大上,觉得学会心理学知识,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但在看完这本书后,我发现,我也有心理疾病,这么说可能有点夸张,或者换个词,我也有心理问题……其实,每个人都会有一些心理问题,只是大多数人没有发现

我一直认为自己很健康,但这种健康是一种假象。我只是从未向内剖析过自己,我从未尝试,以一种脱离自己的方式,理解自己、洞察自己。

更重要的是,我不知道应该以何种方式,进入自己的内心。

恰好,这本书提供了一座桥梁,让我有机会深入我的内心世界,进行一场探索和冒险。探索自己、发现自己、治愈自己。

我意识到,大部分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心理问题。心理学作品,能带领我们发现问题,疗愈我们,增强我们内心的力量。

这才是读心理学的真正意义。

《蛤蟆》非常巧妙的借用英国童话《柳林风声》的故事主角,讲述蛤蟆先生不幸患上抑郁症,在心理咨询师苍鹭的指引下,逐渐走出阴霾的故事。

蛤蟆先生无比敏感于外界的评价,却在感到愤怒时习惯性压抑自己;他经常被朋友数落感到委屈,却只会感觉这都是自己的问题;甚至他因此觉得自己,没有存在的意义。

顺从、讨好、自责、缺乏自信、没有勇气,这不就是我们大多数人存在的问题吗?当然,也有一部分人刚愎、傲慢、爱批评、爱指责。

我们该如何对待自己?又该如何对待他人?相信看完这本书,你一定能找到想要的答案。(我也为你准了这本书的电子版,关注我,回复“蛤蟆”免费领取)

1/理解内心情感世界

塔勒布曾说过,所有真实想法都可以提炼成一个核心问题。

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我非常震撼,是啊,我们总感觉自己置身于复杂的情感、复杂的人、复杂的世界,所以我们有千头万绪,却不知道从哪里开始。

这本书也讲了很多内容,但从塔勒布的观点来说,我认为要抓住的核心就是:理解内心情感世界。

我们为什么会做出那些顺从、讨好或者批评、指责别人的行为?

本质上来说,是因为在那一刻,我们无法清晰的感知到自己的真实想法,也无法理解别人的真实想法。所以我们只能下意识按照习惯方式去处理。

蛤蟆先生在咨询最后对苍鹭发了火,苍鹭反而很欣慰,因为蛤蟆先生终于能够理解自己的情绪,并遵从内心,把情绪爆发出去,而不是再次习惯性压抑。

我们总习惯忍耐、压抑,但一味忍耐,只会让一些微小的东西在心中积累、滋生,你会发现最后一定有一个导火索,让你最终爆发。

弗洛伊德曾说,“未被表达的情绪永远都不会消失。它们只是被活埋了,有朝一日会以更丑恶的方式爆发出来。”

这种爆发,无论向内还是向外,都非常有破坏力。

当然,这里并不是鼓励大家随意爆发情绪,只是对于蛤蟆来说,他能认识到情绪并释放出来,已经是非常大的进步。

只有先认识自己真实的情绪,我们才有成长的机会,最后才可能做到真正理解情绪。

书中提到,这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情商。

高情商的人,一般能做到两点。

第一,理解情绪。除了像蛤蟆一样能够认识自己的情绪外,他们还能控制因这些情绪所带动的本能冲动,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

他们之所以能认识、并做到控制情绪,是因为他们拥有强大的自我意识。

什么是自我意识?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书中说,自我意识是思考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

比如,当你产生一个想法,你想讨好某个人,自我意识强的人,就会思考这个思维模式,我为什么要去讨好他?这样就会激发你的理性,发现内心真实想法。

第二,理解别人的情绪,也就是“共情”能力。因为我们既需要独立,又需要共生。

独立性隐含了做自己的自豪感,还包括独特的才能、与众不同的部分。独立的人时刻守护新发现的自主权,如同一个曾被殖民的国家重获自由一样。

但共生性体现出成熟和自我接纳,还包括求同存异地接纳他人。共生性可以让你在社交和工作上与别人有效联结,协同合作。

共情能让我们在自我成长和完善的路上走得更远,它能带我们从独立的个体走向共生的关系。

那么,我们如何理解自己内心情感世界,提高自己的共情力?这就需要了解“三种状态”和“四个人生坐标”。

2/三种状态

在咨询过程中,苍鹭把我们的人生分为儿童、父母、成人三种状态。

我们为什么会表现出那些习惯性行为?是因为当我们处于不同状态时,就会下意识做出那些行为。

①儿童自我状态

当我们处于儿童自我状态时,我们会下意识按照小时候的行为模式去行动。我们可能会顺从、讨好,也可能会叛逆、不可理喻。这取决于儿时的成长环境。

比如蛤蟆的父母非常严厉,对他只有批评和指责,甚至都很少抱抱他,所以为了适应这种环境,他只能去顺从和讨好父母,这也造就了他以后的行为模式。

②父母自我状态

当我们处于父母状态时,我们会学习父母的行为方式,包括他们的价值观、道德观,他们判断是非的标准,这些塑造了我们。

我们可能很挑剔,或者觉得自己很伟大,因为大部分父母不是挑剔孩子,就是会用“都是为了你好”这种行为绑架孩子。

有些人很爱指责、爱抱怨,大概率是因为他的父母也喜欢这样行事。

有时我们也会把这种思维用在自己身上。比如,蛤蟆先生也受到父母的影响,所以他非常严厉,只不过,他只习惯批判自己,一遇到问题就觉得都是自己的错。

③成人自我状态

当我们处于成人自我状态,就可以完全摆脱儿童、父母自我状态下的习惯性行为。我们不会再被情绪化支配,能做好计划、考虑、决定、行动,并能合理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只有在成人自我状态里,我们才能收获成长,因为我们在思考,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

儿童、父母自我状态,我们更多是在跟随,跟随情绪体验,跟随下意识行动。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会产生什么结果,我们对此缺乏觉知。

蛤蟆先生的问题就是他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儿童自我状态,因为父母太过严厉和苛责,为了得到父母的肯定,让他变成一个不会表达自己,只会顺从、讨好、依赖别人的人。

而由于父亲长时间以来的指责,导致蛤蟆先生失去自信、缺乏勇气,这让他习惯性自我否定、自我批判。

但一直以来,蛤蟆先生完全没意识到这些问题,以至于在他第一次见苍鹭时,苍鹭问他感觉怎么样,他明明心情很差,却回答说感觉很好。

虽然我们不像蛤蟆先生一样,问题这么直接,但相信大部分人或多或少都处于这三种状态的交织。

所以想要更好的理解自己,想要更好的成长,我们就必须定位自己的状态,真正理解自己的情感世界,然后才能真正走向独立。

我们常说想要活得真实,但什么是真实?

其实就是能发现自己的真实想法,并真诚地回应当下的需求。

只有这样才能打破从童年延续而来的因果循环,让真实的自我摆脱过去经历的束缚,在自由中成为真正的自己。

3/人生坐标

我们所认识的外在世界,都只不过是内在世界的投射。你心里怎么想,世界就是什么样。

而我们看待世界的视角,一般是在四五岁时候形成的。你的教育、生活环境的影响,塑造了你对这个世界特有的看法。

比如,拿你的童年和贫民窟的孩子相比,或者和一个特别富有的孩子的相比,你们对世界的看法一定是完全不同的。

这就是人生坐标,一旦坐标形成,一旦你在童年决定用哪种态度和观点,就很难改变。

因为这些态度和观点,会变成你存在的底层架构,你会在随后的人生里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你构建出一个世界,不断确认和支持这些信念和预期,甚至会控制事件的发生,从而确保预言会成真。换句话说,你会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一个自证预言。

比如你觉得人生不快乐、没意义,你就可能会酗酒,而酗酒会让你第二天非常难受,你就会真的感觉不快乐。

你觉得父母不爱你,你就会做出无理行为,这种行为会导致父母对你批评、教育,你就会认为父母真的不爱你。

要找到人生坐标,需要回答两个问题。一是,我怎么看待自己,我好吗?二是,我怎么看待别人,他们好吗?

这会产生四种人生坐标。

①我好,你不好。

处于这个坐标的人,喜欢攻击或谴责别人。他们会认为自己总是对的,而其他人经常犯错,他们喜欢评头论足指指点点,喜欢盯着别人的问题,并试图惩罚别人。

比如在工作中,很多主管就是这种人。犯个小错误在所难免,但被这种主管发现,他们就会把你叫进办公室大骂一顿,通过贬低你的方式,来彰显他的能力和价值。

②你好,我不好。

这种人很善良,但很自卑,他们觉得别人什么都好,自己却各方面都很差。他们很敏感,能够并总是善待别人,却习惯刀刃向内苛责自己。

比如,如果你是这样的人,当有人走路撞到你,即使是对方的问题,你也不会指责对方,而是会试图把责任揽到自己身上,觉得是自己不注意看路,从而内疚和自责。

③你不好,我也不好。

这种人既抱怨自己,也抱怨别人,他们会觉得我不行、你也不行,因此会感觉人生无力,这会让他们情绪不稳定,从而非常容易产生泄愤的想法。

④我好,你也好。

这种人相信自己,也相信他人,更相信世界的美好,处于这种人生坐标的人,更自信、更幸福。

这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状态,有的人很幸运,有好的成长环境,所以从小就形成这种人生坐标。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需要重新选择,需要改变。

但改变需要勇气,因为你要修正已经习惯的行为。所以’我好,你也好’是一种发自内心信念的行为。

它并非静止的状态,而是动态的过程。我们觉得自己是好的,也相信别人是好的,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真正以这种态度去践行。

在蛤蟆先生和苍鹭的最后一次面谈,他把自己的人生坐标定格为“我好,你也好”。当苍鹭问他感觉怎么样,蛤蟆先生回答好极了。

蛤蟆看上去确实神清气爽,两颊变红润,大眼睛也清澈明亮,他变得更自信了。

他已经开始着手规划未来,有细节、有日程、有行动。

蛤蟆完全走出了阴霾,因为他开始学着用头脑去思考,也用情感去体验。

他知道,要充分理解自我,只有通过和自己的情绪做联结。当你对情绪的感受越来越清晰时,你就越能理解自我,因为情绪才是自我的核心。

我们如何才能走进自己的情感世界,触碰到自我的核心?

改变错误的自我状态,修正偏航的人生坐标,用头脑去思考,用情感去体验,并发自内心的追求自我成长和独立。

因为只有发自内心的东西,才能带来真正改变。

最后,借用书中的一句话结尾:

能帮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有许多问题需要你向自己发问。比如你能停止自我批判吗?你能对自己好一些吗?也许最重要的问题是,你能开始爱自己吗?

愿读完这本书后,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以上,希望对你有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