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德合道易:人类何以生生不息?我们的源动力在哪?这两部经典告诉你

 君子于兰1 2022-11-25 发布于重庆

释义:《易经》和《道德经》是我们人类文化两部非常(最)重要的经典,寻求天地本源的《道德经》是在解释《易经》,解释《易经》最为高深的部分。

 生生不息

《易经》是一个非常美丽的系统,涵盖天下万事万物的道理于其中,我们看到“一”,也就是那个太极可大可小,非常地神妙。

可以说《易经》的“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套系统是非常有助于我们发现规律进而调整自身的。太极分为两仪,两仪又合为太极,这在之前已经说过,分不是分离,是暂时的分,还会合在一起的。

那么我们看《三国演义》的开篇就有“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我们的太极也是如此,它是分中有合,合中有分,分分合合中生生不息。我们说一切都是从太极当中衍生出来的,都是从太极当中生出来的。

那么,太极如何实现生生不息,源源不断产生万物呢?

这就要追寻天地本源的问题了,就是哲学上所讲的宇宙本体论,追寻宇宙从哪里来,也就是找到我们自己是从哪里来,到这个世界应该做什么,死后又到哪里去的一个解释,或者叫答案。

刚刚已经说了,太极当中是在分中有合,合中有分的互动中产生万物的,这也就是说我们宇宙万物之所以生生不息,主要还是得益于阴阳的互动,那么这对于我们人生又有什么启示呢?

有分有合

我领悟到了,因为人与人也是有分有合的,不能不分,也不能不合,也就是我们得以生存并繁衍不息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我们有分工,也有合作,分中有合,合中也有分,只有分与合搭配好了,人类才有救,整个人类世界也才有希望和未来。从我们每一个个体来讲,如果在一家公司上班,就要有分有合,工作才能得以开展。一个人的成长也是有分有合的,因为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一生下来就在逐渐形成强化“我”这个概念。

当一个小孩认识到“我”是与其他人不同的时候,“我”是指自己的时候,就开始有了分别心,并而产生了自私的观念。一有“我”的观念存在时,就要时时刻刻想到自己,事事要为自己考虑;当然这也是无可厚非的,因为人首先还是要自保,不然就根本活不下来,这也是人的本能。

但是在与其他人相处中,孩子也会发现虽然“我”很重要,但是也需要妥协,不是自己想怎样就可以怎样的,而是要进行自我约束,考虑我的同时也会考虑到其他人,这样才能与他人相处得好,自己才能活得好,也才能实现自己某些方面的满足。

谦虚处下

在我随着自己生活阅历和学习、工作更为丰富以后,随着自己的不断反省,我也发现一个人要想取得进步,最好的办法便是谦虚,也就是不要把“我”放得太大,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自大的人,自以为是的人,是听不进去任何意见的,这种人就是固执己见,就认为自己是对的,那么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就比较不好与人相处,也限制了自身的进步。

我也发现自己也时常太自我,太固执,听不进去别人的话,之所以如此,还是因为自己不能放空自己,一切以自己为标准,这样是很有危害的。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一个杯子,只有当它空着的时候才能装水进去。但是如果空子满满的,那么那个杯子便不能装下一滴水。

因为自己肚子里装的全是自己的意见,就对不同的意见坚决抵制,产生强烈的对抗心理,这样肯定是不好的,犹如闭关锁国,犹如坐井观天,犹如孤芳自赏,这是不对的,如果我再这样下去,估计我早晚也会被这个时代所抛弃。

交易

我通过《易经》上生生不息的道理,明白了人要有分别心,但是也要有同的观念,也就是“一”,就是太极。怎么讲?比如我们在看待事物的时候,每个人由于自身的环境背景不同、立场不同、角度不同等,很容易造成千人千面的情况。

站在一个景区的阁楼上往外看,有的人看到的是电线杆上的鸟,有的人看到的是楼下经过的美女,有的人看到的是一块广告牌,这种不同都是很正常的。同样一个问题,角度不同、观念不同、立场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会很不一样。

因此,在与别人谈论的时候,还是要多听,多听才能学到更多的东西。自己看到的通常是自己能看到的,如果只是固执己见,不细心听别人的观点,那么就很容易造成自己的狭隘,这应该叫一孔之见吧,就是永远都只看到一个很小的部分。或者一个劲地阐述自己的东西,要压倒所有的声音,觉得自己的就是对的,是最好的,这样也不对,还是一样,没有多少新的收获,在原地转圈。

所以,要运用“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精神来对待,我们首先要明白自己所看到的只是“一孔之见”,或者我们称为“阴”,那么别人看到的我们可以称为“阳”,万物之所以会生生不息,就是因为阴阳的互动,也就是交易。所以我们可以把意见交换,也就是在与别人的对谈中,我们可以互相补足,一个人所看到的毕竟有限,多一个人帮自己去更全面认识,岂不是更好吗?

也就是只有这样,在碰撞与交融中,自己才能得以成长,不然就会停滞不前,最后也就越来越落后。在碰撞与交融的这个过程当中,也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最后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也更进一步丰富了自己、提升了自己。

万物生

那么回到我们天地本源问题,宇宙本体的问题上。

我们这个宇宙从何而来,它最初的本源是什么?如果把整个时空存在比喻为一条河,这条河源远流长,我们望不到边,但是我们偏偏要追问,这条河流的源头在哪里?

老子给出了答案,他用了一个字表示——道。

那么请问道是什么呢?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道与一及以后的关系,就相当于放映机和所投射到幕布上的图像的关系,如果放映机撤去,那么图像整个消失。

道就是本源,本体,亘古永存,一切最先。涵盖宇宙从无到有的所有过程,或这种创生演化就是道。道就是自然规律。而西方则把这种不可言说归为神,也就是西方基督之神(God)或耶稣。

“道”就是本源,是本原,是整个河流的源头,原始。那么我们只要遵循道的规律来思考做事,错也不会错到哪去,相反,如果我们悖逆道,那么就会不得善果,必然有凶。道的运行是善的,是益于众生的,是整个宇宙得以秩序井然的根本。

所以,我们中华文化提倡顺天、事天、敬天,也就是基于这个认识,天的运行规律其实就是道的一个表现,我们一切的学问也都是来乎于天,从天地自然之中感受人生之大道,便是道的一个规定性。

何谓“道德”?

人与天合一,也就是要遵循道的运行,正所谓“先天而天弗为,后天而奉天时”,如果一个人能够在天还未呈现之初就能预知天的变化,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征兆发生之前便能瞄准苗头,及时引导,向更善的方向发展,趋吉避凶,这便是“先天而天弗为”。

比如说本来明天要下雨的,但是你却说“明天出太阳”,老天就听到你的话了,明天就出太阳了。如果你修到了这样一个境界,那便是很了不起的。

天是很好说话的,只要人依照道去走,对天很尊敬,什么也都可以是好商量的。那如果你没有“先天”,老天既然已经在安排了,那么你就要“后天而奉天时”,这时你就要按照天意去行事,同样给天极大的尊重。

道便是本体,其他一切都是现象,道是体,德是用,德不能离道,道更不能离德,无德不能现道。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我们的“道德”便有了依据,才明白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是怎么样的。

道可道,非常道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意在表明,思而不可得,得而不可思的状态或境界,其实都是自然而然,知其然不知所以然的样子。

道就是本然,是本性,是人与天合一的根本,道存在于万物之中,一切之中,人也是万物,是一切,因此天与人通过道结缘。也就是说,道好比一个妈妈,道生天地,道也生人,天与人都是道所生,所以天与人有共同的本源,本来就能够合一,也就是通过道合一。

那么道究竟是什么呢?

刚才其实已经讲过道是不能说的,因为每个人能说出来的都是“非常道”,而“常道”是不可道的,不可言说的,就因为道的范围太广了,太大了,也太细太微了,怎么讲似乎都有道理,但是都不能完全说透,也就变成没有道理。

要把道作一个简单的描述还是可以的,老子也就是通过《道德经》向人们表明,道虽是不可说的,但是还是可以说,这也就深刻影响了我们中国人,因为我们通常都是先说不能说,不会,然后再来说,再来做,这样比较保险,而不至于一开始就把话说满,直接逼上绝路,最后无法收场。

道怎么说呢?

道可以理解为秩序和规律,我们常说的“道法自然”,也就是说道是自然萃取出来的规律。我们把整个宇宙可以描述成一张关系网,这张我们称为天网的地方,无所不包、无所不盖、无所不覆,也就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那么我们透过天体运行,自然节律,都可以发现它是自有其规律和秩序的,不是毫无规律可言的。我们一年会有春夏秋冬的变化,一天会有白天与黑夜的变化,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自然现象。因此,我们才有可能对未来抱有希望,如果老天随意妄为,变化到毫无规章,那么人也就会根本无所适从,对一切只有充满恐慌与不安了,未来希望又何在呢?

也正是因为我们明白天地运行自有其秩序,面对变化人心也才会安,人类也才有一份笃定,知道不管怎么变化,总还是可以有一定预料的,人类未来才可能有希望。

老子曰: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就是这样的,它虽然自有其规律,但是从不讲话,不会去强制规定,也不会去主宰你,它只是依照自己的秩序和规律运行,自然而然,该怎样就怎样。道生化万物,长养万物,从不自恃,一切自然孕育,自然繁荣,也自然枯萎,通过这个过程,它让你自己去选择,自行行事,说白一点,就是让你自生自灭,你要怎么办?

其实人也是有灵性的,会感悟到道的这种伟大,因为道生万物,生我们,也始终不离开我们,它最可贵的地方就是它什么都不做,就让我们自化”,也就是自我感化,向道学习,直至成为道,也就是与道合一,自然便能与天合一,与天地万物合一,与宇宙合一。

今天的内容就分享到这里,关于“道”还有很多要讲,不急,慢慢来,还有的是时间。道是需要一生去体悟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