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且谈翻译学习心得,从哲学高度来认识翻译,形而上层面的思考

 君子于兰1 2022-11-25 发布于重庆

一时要做的事感觉很多,纷繁复杂,一时也理不出头绪,真感觉是针线团子乱成一糟,不知道怎么理啊!但是总觉得如果自己心稳定了,先要把自己的心整明白了,不慌张,头绪就会出来,这是近几天学习心学的一个感悟。当我觉得一切都很乱的时候,不是情况怎样,是自己心乱了,心在被事情牵着走,动心了,心猿意马,心慌意乱,心不定了,就没有主意了,所以先要让自己定下来,也就是心安定下来,慢慢地才能找到应对之机,清晰出一个条理,思路对了,走的路就对了,心不对,行为就更差得远了,所以一切都是心上来学,事上来练。

心是本,是根,其他是枝枝叶叶。心不能偏,心偏一点点,毫厘之差,行为上就差出几千里地来,这就叫“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可见正心的重要性之所在。

诚意正心,正心诚意,正心是解决方向性问题,只有在确保方向正确的情况下,诚意才有效,不然方向偏差,岂不是越努力所遭受的苦果越大?岂不是南辕北辙?

我们今天讲翻译,之前准备要写的,但是迟迟不敢动笔,又觉得自己理解得不够透彻,但是今晚必须要写了,不然笔记心得就堆了很多,自己时间久了,就不记得是什么意思了。这里就先简单记录一下以备之后查证,补充,有更多的体系延展开来,丰富充实起来,也可以形成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这不是很好吗?

三级笔译的考试过了,还是要多谢阅卷老师仁慈,刚刚过得及格线,真的够玄。购买的课程也于前几天听完,对翻译的认识也更多了一些切身体会。自己实际做翻译不是很多,偶尔也作了一些幼儿园中文主持稿的英译工作,有一个初步的感觉,但是翻译是一座大山,要向这座大山爬去,会发现自己可能在山脚处进发,只有瞻仰的一种不足之气了。

不断接近找感觉

上次烤鸭店跟同事聊天,她问我什么是翻译,怎么翻译的一些问题。我大概是这样说的,在准备翻译考试的过程中,我发现其实翻译还是一种感觉,一种直觉经验,就是你要去做。我用开车作比喻,虽然我从未学过车,没有这份经历,但是还是勉强用学开车或者学习其他任何一门技术作比,就是一种熟练后的直觉,在实际做的过程中慢慢会形成一种对文字的感觉,对翻译的一种直觉,也就是要实际来翻译才出得来的东西。正如一句话说得好,站在岸上是永远也学不会游泳的,要学游泳就要下水去实际游一游,其他也都是空谈。翻译也是一样,学再多理论,看再多书,自己如果不实际去独立做做,去检验一下,自己始终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做翻译,这跟学习是一个道理,老师讲了知识,课堂上也听懂了,课后还是要去做题,去实际运用,要把知识拿来用,学跟用结合,才能真正完成一个学习整体,这才是学习的真正内涵和本义,学与用在一起,知与行在一起,学和习本身就是两个方面,学习学习,就要又学又习是也。

翻译是跟文字打交道的,翻译人才需要具备的一个基本条件便是对文字敏感。前面说过要在具体跟文字接触当中有一种直觉,这也是接触多了的自然反应。随着跟文字在一起久了,自然就有那么一种感觉,对文字的感觉也就是不断接近的过程。这跟我们与人与物与事相处都一个道理,比如,干农活、做家务(做饭炒菜等),跟实际的这些条件相处,你会自然而然就掌握到那种感觉,拿炒菜来说,什么时候该加料,什么时候该出锅,加多少的料,烧多长时间,温度、火候的掌握,食材、调料比例的配合,手感的拿捏,时长的把握,等等这些都是逐渐生疏到熟练的过程,久而久之就有了感觉,也就是一种直觉。做翻译也是一样呀,对文字的理解,对文字的表达,对两种语言的切换,无不是一种文字的游戏,或者说是黑字白纸上的跳舞,这就是一门技术,再上升造诣就是一门艺术。

纯乎天然,运用之妙,全在一心,艺术也就是化境,是不知其然而然之,不知其所以然而然之,彷佛不假丝毫人为一般,纯乎天理,自然而成。

当然翻译是心上的活动,更是心译,心中有译方能译笔生花,方能源源不断张口即来,语言文字是思想的载体,是心的变现,心才是本源。翻译是心译,也是译心呀。所以,我才这么爱上翻译,那是帮助我认识心的渠道,文字是心的表达,通过文字认识的是自己的内心,人一生不就是求一个心安吗?

翻译也就是逐渐接近的过程,正如前文所说,这其实也跟其他人、事、物、理一样都是不断接近的,是工作中不断纯熟的过程,是人与事物理,人与人自身、与自身外的一个交互过程,是主客观从二元对立、多元对立逐渐融合为一元的过程,消除的是主客对立,更为强调的是主客的交融,主客合一,这正是我们孜孜以求的境界和状态吧。

陶潜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虚实前后等等

除了不断接近找感觉,接着我又跟同事说翻译是涉及到两种语言的转化,这个转化是表达方式的转变,是语言符号的改变,是文化的转译,这其中要跨越的是巨大鸿沟,特别是汉语和英语这两门水火之势的语言,反差极大,可以说是两个极端。很多都不能是字面上去译出来就可以的,因为字面不能代表深层、隐含的本质的含义,要抓实质和内核就要看真实义而不是望文生义,不是贴字面的死译、硬译,单纯贴字面义译出来的语言很难忠实,也很难为译入语读者接受,这样以来意义的传递就出现困难,翻译就无法达成其传递意义的目的,也就是失去了翻译的意义,不成其为成功的翻译。

要成功翻译就是要成功传达原语的意义,这是首要,也就是我们可将整个翻译过程处理为对意义的过程,分为理解和表达两个部分,当然这两个部分也不是截然分开的,所占比例不同而已。须明确理解和表达都是对意义而言,是对意义的理解,是对意义的表达,一切都是围绕着“意义”而进行。我们翻译也无非就是传递意义而已。要想传递意义,而且是成功传递,那么首先就要有准确的意义,也就是我们做翻译的第一条,那就是准确理解原文意义。换言之,也就是要译者所理解到的要与原文作者所要表达的相吻合,这本身就是在考验译者对文字语言的把握能力,对信息的准确理解能力。我们是通过文字语言传递思想、意义,对文字的一种敏感就成了翻译工作者的必需,领悟能力是关键,是真正内在的意义,而非字面的不求甚解。这一层准确理解是第一关。

第二关就是要表达了,译者将自己所理解到的信息(其实质是意义)用另一种语言表达的时候,是否这其中的关系(语言形式和意义)又会有所不同了,又该怎么调整,怎么调和,怎么表达出来呢?这其中的原则还应该是意义不变,变的是形式了,关键就看如何变,怎么变?我们对译语言,也就是这个原则,形式在变,实质不变,也就是意义不变。这样反复揣摩,纵横各个方面去看,顺逆来观,便构成了思维的一种模式,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翻译。

1.事有顺逆,理有正反。我们举一个例子,太阳发光照射到某一点,我们顺着来看就是从光源起一直到照射到的那个地方,也可以逆着来看,从光亮处(被照射的地方)一直寻(循)着光源,这相对于前者便是逆行的过程。有顺有逆,构成一个完整体。

翻译也是同样的道理,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从原文到译文都是一个过程,需要一个抵达的路径,依据其具体情况都有其特有的方式。如果说把原文到译文的过程看着是顺,那么译文到原文的过程就是逆。也就是说,我们从原文到译文的过程是顺的表达,在翻译的时候多注重这方面的工作,但是如果我们能够特别留意一些情况,或者说能够考虑到逆的情况,即使这种情况并不是太多,但只要有就是好的。那么我们便可以适当增加一些“逆”的程序,这样就能够丰富我们的表达,更为重要的是完成顺逆这一个完整体,思维得到了锻炼,更为周全考虑问题,这才是最大的收获。

也就是说,顺逆是一个完整体,我们通过顺逆得到了思维的最大效用。这样的学习和翻译其实是非常好的,有顺就有逆,更能够深切真实感受翻译的心得,特别是丰富语言表达,增强知识内容,提升翻译的感知能力,此种方法运用贯彻是全面整体的,是顺逆思维的综合运用,对于翻译的帮助效果更为明显,我们一定要注意落实贯彻。

在翻译过程中,特别是由母语到外语的过程,这是非常艰难的,因为外语总有些更为地道的表达需要学习,在外翻的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也就是总有修改的空间,使译文成为更为贴切外语的自然语,也就是说的译语要地道。这些也需要我们去记忆,遇到好的表达,地道的说法就要记下来,这是对外语方面的功夫,是外语功底扎实的训练。记忆是翻译中必不可少的“童子功”,要翻译记很多东西是必不可少的,但不意味着盲目去记,而是记真正可以用到的表达,那些好的表达、地道的表达、有味道的表达,或者是百科知识层面的表达,(比如说翻译医学,就要记忆一些医学相关的英语术语,专门语言等等),记忆好这些,也就是对我们的记忆储备一个合理的空间,如同一座图书馆,分门别类,过一段时间就要重新整理分类,条理体系,名目了然,要用起来也就方便轻松,随时可以准确定位、及时提取所需内容。

2.英汉两种语言是两种不同思维表达,也就是说,因为思维不同,看问题角度不同,取向不同,也就是看问题的点不同,就呈现了不同的表现形式,或曰不同的结论。同样一个地球,同样一个世界,东方人表达的世界与西方人表达的世界本质上来说是同一个世界,但是所呈现的面貌却迥异,但都是同一个世界,我们不能说谁对谁错,或许可以说两个都对,只是对同一世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看世界的角度不同、层面不同,看到的内容自然会有所不同。中英翻译本质上是思维角度、思维方式、思维方法的切换,同样一个意义,表达的形式和方式,表达的层面和角度都是有差异的,这便是我们从中思维差异性这一结论中得出的宝贵经验。举某个例子来说,这两种语言所侧重的内容不同,必然有个差异在,翻译就是要意识到这种差异性之所在,切实应对。

3.记单词是极为重要的,单词是英语的基础,一定要把英语的单词记好,多积累,这才是基础,是根本,没有单词,你怎么表达?如何翻译?这是不可能的。没有单词基础,翻译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翻译根本就无法进行,我们除了要记地道的表达,单词基础也要去记,这是记忆“童子功”所须注重的第二个方面。

思维的框架和意义

接着我们最后来谈思维的框架和意义这个话题。其实这一点也同前面的语言形式和意义这一点相吻合,说的其实差不多,都是同一个东西。特别是在汉翻英的时候,译文最终呈现的是什么样的形式,也会由于译者的理解不同、侧重不同、表达习惯不同、思维方式不同产生不同的版本,这是一语多译的典型表现,是翻译中常出现的现象,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个哈姆雷特”一样,我们刚才讲的一个世界不同表达也是相印证的。

正是因为整个世界的复杂性,整个人类认识世界也会因时、因地、因人发生改变,瞬息万变,难以捉摸,人、时、地都在起作用,这是我们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用到翻译上也就是要从哲学的高度来审视整个翻译的过程,来解读翻译,来指导翻译更好进行。

从形式上来讲就是要注重形式和意义上的关系,形式和意义的向前发展和推演,是互为依存的关系,没办法把两者撇开,只是侧重不同而已,如果从形式上讲,那就是我们在汉英翻译过程中首先要做的便是搭结构,这是我们的核心和首要,结构有了句子就很好表达,方向就明确,结构是从原文中而来,也是需要形式和意义上的关系综合分析为前提,所以我们就讲了这一个语言形式和意义的关系问题。

那么怎么来处理呢?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多方求证或不断改进,也就是多参考其他译文,综合权衡一份理想的译文,或者多修改译文,不断改进自己的译文,这些都会涉及语言形式和意义的关系。可以说,语言形式和意义问题一直伴随着翻译的整个过程。这是理论,具体怎么做就要具体去做,去学,这里是没办法给到的,也无法完全,具体是变化多样的,只有融入实践的大海,具体去学,去习,才有一定的收获,才可能在译海中自由徜徉,悠哉游哉。

总而言之,汉翻英语言形式、结构框架是第一位,要特别注重,多总结,多借鉴,多学习,多积累,多运用,成效一定不差!一个字具体去“背”这些框架形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