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英语语法学习:你为什么学不好,原因都在这里了!

 君子于兰1 2022-11-25 发布于重庆

e7


今天我们来谈英语学习的一些基础问题,要讲的是一个语法性规律的认识问题。我们都很清楚,英语是一门国际语言,我们目前大中小学生都在学习,我们也并不陌生。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语法的学习,然而不少英语学习者语法知识薄弱,英语的基础学习存在很大的问题。

因此,我今天专门给大家讲一下英语语法的学习问题。

01


什么是语法


首先,我想问各位读者一个问题,那就是什么是语法?

其实,目前我们英语学习上存在的一个较突出的问题不是语法知识薄弱,是语法的学习思路没有对,是语法学得过于“扎实”。

怎么讲呢?

我还是想问各位读者一个问题,我们语法是来干什么的?是先有语法呢?还是先有语用呢?

这个问题不难解答,我们语言其实都是先来为我们的生活实际,为现实交流沟通需要而产生、发展的,原理很简单。

语法不过是后来语言学家他们系统总结规律得出来的一些语言使用方面的基本结论,是一个学问、学科,我们要明白这个先后的顺序问题,是先有语言语用,先有意图目的就有我们的语言产生和发展,接着才是语法学家归纳总结,对一些现象进行单独说明,形成一个学科体系。

这是我们先要明白的一个语法产生的逻辑问题。

我也在学习英语,在学习翻译,在跟一些其他同学交流过程中就会发现,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大学生,他们学习英语的一个比较迫切的问题,我觉得是他们太死扣语法。

总是拿一些句子跟语法的原则去对应,这难免会有本末倒置之嫌。怎么讲呢?

也就是说我们语法是死的,是一些规则,但是规则制定再怎么完善,总还有其他的情况,这是书本无法概及的。

拿活生生的语言现象来比附死的条条规则,这其实就是犯了“本本主义”的错误。

应该改正过来,以实际的语用目的,以实际的表达需要,以实际的具体情况来分析、研究,这样才能正确明白句子意义,学习更多更好的表达。

02


语法的类推


语法现象是什么?就是一个类推。

我们要研究的语法现象这里给大家一个简单的我的思路的一个总结和概括,希望能够对于英语学习、语言学习有帮助。

🎈语法学习在我看来就是一种复制、衍殖,举个简单的例子:

是...的原因 is the reason for/behind...

这里的“的”其实就是一个关系词,是连接两个部分的枢纽,英语中可以用很多介词与之替代,最常用的就是of,除了of,这里还有一些常见的for, in, behind等等。

🎈比如:the leg of the desk 桌腿,of就有“...的”这个意思,中文翻英文是要从后往前说,of这个介词其后的宾语就是一个所属、范围,the leg“腿”,什么的腿呢?of the desk就是“桌子的”,从后往前翻。

公式就是:of...=...的

这样这个语法原则就可以一直延伸下去。

举例如下:

Bank of China——中国银行

the library of our school——我们学校的图书馆

the master of calligraphy——书法大师

the voice of  China——中国声音

...

这样可以无限延伸下去,这是什么?这就是语法。

🎈再比如in,the one in ten,我们可以说“十的一”。

其实,我们汉语的这个“的”,对应的英文的关系词有很多,原因何在?

就在于我们比较笼统,几乎很多都可以用“的”来表示两者间的关系,而到了英文当中这个“的”就要细分很多种了,需要用不同的关系词来表示。

就拿“是...的原因”来讲,is the reason for/behind... 分别用for和behind两个不同的介词,其表示的两者关系(A是B的原因,B与原因之间)意义就有很大不同,这是需要去细致体会的,但是在汉语层面就是一个“的”,因为汉语对这方面不会那么去分,如此之细,这是中英文语言习惯不同所致。

当然“是...的原因”还可以用is the reason of来表示,这和上面个介词表示的意义又有些微差别,你仔细去体会了吗?

🎈语法就是研究这些东西的,在于我们去对比,去归类,去细分,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过程。

对比,可以是中英文对比,也可以是英语同类现象对比,或者相正,或者相反,或者相关。

归类就是对现象的规律、结论进行归总,去收集,去整理。

细分就是列项,大项可以列小项,小项还可以细分。

语法便是这样的研究学习过程中去总结建立起来的,我们自己也可以去摸索去建立自己的语法学,只要我们遵循科学的方法,持之以恒,就可以有自己的语法体系。

03


“受到”VS“予以”


下面我再从张培基主编《英汉翻译教程》中的一个条例进行分析。

🎈有些英语被动式句子中的动词,可以译成“受(遭)到...+名词”、“予(加)以+名词”这类结构。——P.49

举例:

He was attacked.

他受到袭击。

他被袭击了。

这是一个英语的被动句式,可以翻译成汉语的“被字句”,也可以翻成“受(遭)到...+名词”这种结构。

🎈我对“受(遭)到...+名词”这个句式不是很理解,于是上网查了一查,发现一条很有价值的解答:

“受到”与“被”在词义上都有当事人(物)被动地遭遇某种情况的意思。但它们在语法上的区别很明显:  

被,通常作介词,引入施加影响的对象。如“被人欺骗”。有时可省略介入的对象,表述为“被欺骗”,但仍然是“被……欺骗”。其中,“被……”充当“欺骗”的状语。再如:被水淹、被火烤,都是介词+对象,充当中心动词“淹”、“烤”的状语。  

受到,是一个动补结构的动词性词组,表被动。在语法上一般直接做谓语的中心词。如“受到欺骗”,这里的“欺骗”已经是指某个现象,具有名词性质,是受到的宾语。同理,受到水淹、受到火烤,都是动宾结构短语。  

从语法角度举例说明:  

这棵大树被虫蛀了:这棵大树(主语)||{被虫(介宾结构状语)}蛀(谓语动词)了(补)。  这棵大树受到虫蛀了:这棵大树(主语)||受到(谓语动词+补)虫蛀(宾语,“虫蛀”主谓词组名词化)了(补)。

 这个解答其实已经讲得很清楚了,我就把全文引用在这里了。

要特别注意的是,我们中文其实很少说“被”的,或者说没有英语那么常用被动语态句式。

因此,很多时候,我们的翻译过来的汉语句子,就会有“被”不用“被”,这里列举的这一例:有些英语被动式句子中的动词,可以译成“受(遭)到...+名词”、“予(加)以+名词”这类结构。

此则为一个证据支撑。

也就是说不是所有的被动句,都机械翻译为“被...”,而是可以进行动转化。汉语用“受(遭)到...+名词”这类的结构,其实就是减弱这种“被”动句式。

我们经过语法分析发现“受(遭)到...+名词”是以一个动宾结构,这样就减弱了被动式,中文看来还真不习惯用死板的被动式呢!

🎈此外,还要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这两个结构的关系问题:

“受(遭)到...+名词”与“予(加)以+名词”

其实这里的完整公式应为:

受(遭)到...+名词=...予(加)以+名词

我们把相同的“+名词”不看,进行对比,发现这样一个对应关系:

受(遭)到...=...予(加)以

🎈我们其实可以看到这里从动宾结构到主谓结构的转换,其实就是名词和动词的次序位置问题。

“受(遭)到...+名词”这里的省略号代表的就是动作发出的对象,比如说“受到敌人的攻击”,我们就可以用“敌人”来填补这个省略号,于是根据该公式:“受(遭)到...+名词=...予(加)以+名词”,改变成主谓式结构就成了——“敌人加以攻击”。

这里的变化就在于对其进行了次序的颠倒,把省略号代表的动作对象(发出者),加以调换,由动宾的被动转化为主谓的主动,当然原先的被动动词“受到”就要变为主动动词“加以”,后面不变“+名词”。

这里我们要认识到的就是表被动的“受到”要转换为表主动的“加以”,这是一个关键。

04


其他


关于语法的问题是一个不断学习和进步的过程。

我在这里列出我写的一些句子以及在网上找到的一些句子,供大家品赏:

以下句子是我所写及分析:

🎈He was attacked.

他受到袭击。

他被袭击了。

🎈They attacked him.

He was attacked by them.

某人被谁打击。

某人  受到谁谁的打击。  动宾结构

对于某人,谁谁予以打击。主谓结构

对于某人,谁谁打击。

🎈受(遭)到......+名词  动宾结构

予(加)以+名词     主谓结构

🎈He was watched by us.

    被我们关注。

他    受到我们关注。

对他  我们予以关注。

🎈对这次事件予以高度重视。

对这次事件(状语)+(我们)+予(中心动词)+以(介词)+高度重视(名词结构)

我们予以高度重视  主谓结构

🎈刘宝华被决定逮捕。(这是浏览器推送的标题)

起底入侵美国黑客。(同上)

🎈受到袭击

🎈以下句子是来源网络,语法分析是我写的。

Our dormitory was drowned by the heavy rain that waked us seveal times.

被这场滂沱大雨叫醒好几次,宿舍里面都水了

Our dormitory was drowned by the last heavy rain.

我们宿舍被上次的大雨淹了。(被+上次的大雨)+淹  状语+中心动词

我们宿舍受到水淹。受到+(水+淹) 动宾结构

The last heavy rain drowned our dormitory.

下一次我们还会谈一个语法现象。我们下一期再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