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英翻译动静、主被问题的探讨及深层反思

 君子于兰1 2022-11-25 发布于重庆

关于英汉翻译今天要围绕两三个方面讲。

第一,静动问题

首先,也就是名词和动词的问题。

英语动→汉语名

英语名→汉语动

也就是动词弱化现象,比如“解释”是一动词,可以加个弱动词“作”,变为“作解释”(解释此为名词):解释→作解释。

反之亦然,“有解释”→解释。

图片中的两个英语句子

201350It is this implicit or explicit reference to nature that fully justifies the use of the word garden, though in a liberated sense, to describe these synthetic constructions.

参:虽然有“扩大词义外延”的意味,但正是这种对大自然或隐晦或明晰的参照用“花园”这一词来描述这些人造组合有了充分的根据

vn : fully justifies→让...有了充分的根据(原来的副动变为形名,并加上弱势动词“有了”,抬头“让”实现动宾变主谓)

201148This seems a justification for neglect of those in need, and a rationalization of exploitation, of the superiority of those at the top and the inferiority of those at the bottom.

译文:这似乎是忽略穷人作辩护剥削他人找理由上层的优越和底层的卑微张本

参:这似乎是在忽视贫困者的行为作辩护剥削、为社会上层人群的优越及社会底层人群的卑微找理由

在准备考研英语翻译的时候,我看到了英语一这两个句子,发现其中的一些相似性,因此单独拎出来跟大家分享。

我们知道有一个谓语动词过渡的问题,也就是弱化的问题。

英语是趋静的语言,也就是在描述的时候避免强势动词,避免动态强化,他们往往会减弱这种强烈动态感,其方法就是通过增加一些弱化的动词来实现,举个简单例子:

apologisemake an apology

buymake a purchase of

其实,这种方法我们汉语也存在。比如

学习→进行学习

也喜欢在某个动词前面再加动词,这种动词就比如是“进行”“有了”等等一些比较宽泛的动词,这种弱动词的出现,就使得原有的动词转化为名词了。

语言的差异不在符号表层,而在思维根底。

所以,不管是哪种语言,这种使用的习惯和现象是共通的,也就是说不管是用哪种语言表达,我们都可以通透无碍,我想这是突破语言浅层抵达思维深层的一个关键所在。

熟练了之后,我就不会去刻意想,我这句话用汉语该怎么说,用英语该怎么说,汉语即英语,英语即汉语,其实都是跟着我们的思路在转,我们想怎么说就可以怎么说,是英文也好,汉语也好都可以自由切换,甚至汉英夹杂都可以,都能完整表达、清楚表达自己要表达的意思。

同时,我们也可以把英语句子进行名动互换:

201350It is this implicit or explicit reference to nature that fully justifies the use of the word garden, though in a liberated sense, to describe these synthetic constructions.

改:It is this implicit or explicit reference to nature that offers a full justification for the use of the word garden, though in a “liberated” sense, to describe these synthetic constructions.

201148This seems a justification for neglect of those in need, and a rationalization of exploitation, of the superiority of those at the top and the inferiority of those at the bottom.

改:This seems to justify neglect of those in need, and rationalize exploitation, the superiority of those at the top and the inferiority of those at the bottom.

第二、主被问题

接着我们来说,主动和被动

也就是前面我提到过的(黄色标记处):

vn : fully justifies→让...有了充分的根据(原来的副动变为形名,并加上弱势动词“有了”,抬头“让”实现动宾变主谓)

也就是动宾变主谓的问题。

动宾,我们想想,其实就是被动嘛!主谓呢,就是主动了。

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regard A as B

我们中文翻译:把A当作B

这里大家看,无缘无故要多一个“把”,而且regard(当)和A的位置实现了对换,这一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重视!

相信很多英语学习者都没有拿捏到这么细。

Regard的意思就是“视作”其实这个“作”字就不该有的,其实它的意思就只能是一个动词“视,看,当”后面那个“作”字是考虑汉语使用习惯需加上去的,因为不加,就更不明白什么意思了。

而真正的“作”是as

Regard A as B用比较文的说法,或者准确地一字一字对的话该为:“视AB”或“视AB”。

我们用现代汉语来说就是“把A当作B”,仔细看这个表达,就添用了一个“把”字,把原文的动宾表达(regard A)变成了“把A当”(A regard),这是不是可以看作增添此种虚词实现变被动为主动的绝佳案例呢?

并且这些例子也是比比皆是。

因为我们中国人说话喜欢我做主,不喜欢前头一个动作压迫你怎样怎样,即使如此,也要倒过来说,不受这个动词的气,因为一切看来是我要怎么样,而不是别个怎么样我,是不是感觉不一样呢?

这深层的含义值得细细体味和思量,再一层想其语言表达背后的实质还是不一样的,至少在文化思维意识上是不一样的——汉语重主动,重人,重主观;英语重被动,重物,重客观。

文学和科学的差距,联想一下,人文和科学的差距联想一下,人和物的差距联想一下。

这些很多都是可以值得思考的点。

因而,从这个层面来说,中西方文化是根本不可调和的,因为本身就是两个不同的角度。当今世界文明的冲突也就在于此,也就是conflict所在;然而也可以说是互补之处,complement所在。

有时这种不可调和占上风,达到一个无比激烈的程度;然而有时又是一种互补使得完整的合作姿态占上风,达到一个无比协调和谐互补增益的状态。

文明的冲突与对抗,交融与碰撞,融合与更新,改造与前进,其实这都跟语言息息相关。也许翻译工作者、英语教师、语言学家体会得最深刻。

语言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它印刻着你的思维,无形之中决定了你的思维方式;语言这种人类文化的关键元素和重要载体,既是社会化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集中体现;既是人类认识的结晶,高度的发明创造,外在于我们//也是内化于人本身并成为人及人类社会本身,简言之是我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总之,当人类有了语言,连神灵也为之惊恐!

总结

今天主要讲的是汉英翻译的两个维度反思,即动态和静态,主动和被动。主要探讨了翻译过程中的两个维度转换的问题,从而解释了两种语言的不同。(关于英汉翻译中静态和动态的转换关系的问题下章专门论述)

此外,还有英汉翻译的第三个维度是人称和物称的问题,等以后有了发现还会跟大家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