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用药式之要义

 风声之家 2022-11-25 发布于江苏


  五脏苦欲补泻用药论,是“脏腑用药之奥秘”。它基于《内经》五味的药用本性,故称经方用药式。金元之后,人们开始用时方用药式,也即阴阳寒热虚实表里八纲辨证和五脏辨证来用药,经方用药式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经方是文化,它也是饮食文化(食疗文化),是大众可以运用的,是平民可以搬上餐桌的;而时方是学术,是被专家学者所垄断的,是要“持证行医的”。

  人有五脏药有五性五味,五行生克就是经方用药法要。
  再说得准确一点,通过五脏虚实认识疾病,通过五味补泻治疗疾病,是经方脏腑用药之奥秘,是经方用药的法式。外感即内伤,内伤即外感,并无本质差异,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本是一书,把它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外感即内伤,内伤即外感,完全可以用五脏用药一统论之。

  苦,就是所恶的东西,欲,就是所好的东西;能够滋其所好的东西,就是补,能够去其所恶的东西,就是泻。
  五脏均有所苦,以药食五味治之,始有甘缓、酸收、苦燥、咸软之论。五脏亦有所欲,更以五味补泻,“顺其性者为补,逆其性者为泻”(张介宾语)

  肝苦急
  肝为将军之官,言不受制者也。急则有催折之意焉,故苦而恶性循环之。以(甘草)缓之,是遂甘性也。扶苏条达,木之象也;升发开展,魂之用也,故其性欲散,急食辛(川芎)以散之,解其束缚也,是散即补也,以辛(细辛、生姜、陈皮)补之,以酸(芍药)泻之。急者,敛也,肝性之所苦也,违其性而苦,肝斯虚矣。经曰∶“虚则补其母”,水能生木,肾乃肝之母,肾水也,苦(熟地黄、黄柏)以补肾。如无他证,钱氏地黄丸主之。实则白芍药泻之,如无他证,钱氏泻青丸主之。“实则泻其子”,心乃肝之子,以甘草泻心。

  心苦缓
  心为君主之官,神明所出,其性恶散缓而喜收敛,散缓则违其性,敛则宁静清明,故急食酸(五味子)以收其缓也。软者,和调之义也。心君本自和调,邪热乘之则燥急,故急食咸寒(芒硝)除其邪热,以软其燥急坚劲之气,使复其平也。以咸(泽泻)补之,导心气入肾也。烦劳则虚而生热,故以甘温(人参、黄芪、甘草)益其元气而虚热自退,此谓之泻也。心以下交于肾为补,虚则以咸(炒盐)润下,即得心与肾交也。“虚则补其母”,木能生火,肝乃心之母,肝木也,以生姜补肝,火空则发,盐为水味,得以心气下降,是既济之道也,有补之义焉,故软即补也。如无他证,钱氏安神丸主之。实则甘草泻之,如无他证,钱氏方中重则泻心汤,轻则导赤散。

  脾苦湿
  脾为仓禀之官,主运动磨物之脏,燥其性也,宜健而不宜滞,湿斯滞矣,违其性,故苦而恶之,急食苦(白术)以燥之,使复其性之所喜,脾斯健矣。白术之苦温是矣。过燥收复欲缓之以甘(甘草)。稼穑之化,故甘先入脾,性欲健运,气旺则行,补之以甘(人参)。长夏之令,湿热主之,脾气斯困,故当急食苦寒之黄连以泻之。虚则宜补,灸甘草之甘以益血。大枣以甘温益气,乃所以补其不足也。 如无他证,钱氏益黄散主之。心乃脾之母,以炒盐补心。
  实,则以枳实泻之,如无他证,以泻黄散泻之。肺乃脾之子,以桑白皮泻肺。

  肺苦气上逆
  肺为相傅之官,藏魄而主气也。气常则顺,气变则逆,逆则违其性矣,故宜急食苦(黄芩、诃子皮)以泄之。肺主上焦,气政敛肃,故其性喜收,急食酸(白芍药)以收之。贼肺者热也,肺受热邪,急食辛(桑白皮)以泻之。不敛则气无所管束,是肺失其职,故宜补之以酸(五味子),使遂其收敛之性,以清肃于上焦,是即补也。如无他证,钱氏阿胶散补之。脾乃肺之母,以甘草补脾。实,则桑白皮泻之,如无他证,以泻白散泻之。肾乃肺之子,以泽泻泻肾。

  肾苦燥
  肾为作强之官,藏精与志,主五脏,属真阴,水脏也,其性本润,故恶涸燥。肾苦燥,急食辛(知母)以润之,欲坚,急食苦(知母)以坚之,盖肾非坚,则无以称作强之职。四气以遇湿热即软,遇寒冷即坚,五味子以得咸即软,得苦即坚,故宜急食味苦气寒之黄柏以坚之性。以苦(地黄、黄柏)补之,是坚即补也。咸(泽泻)能软坚,软即泻也。虚者,精气夺也,藏精之脏,苦固能坚,然非益精,无以为补,故宜熟地黄、黄柏之属以补之。肾本无实,不可泻,钱氏止有补肾地黄丸,无泻肾之药。肺乃肾之母,以五味子补肺。

经方用药式应用实例

  经方用药式里,所有的疾病都是通过五脏虚实来认识的。五脏肝、心、脾、肺、肾,各有虚证和实证,一共是10种病证。
  经方用药式通过虚实认识疾病,采用补泻治疗疾病, 就是虚证用补,实证用泻
  ·肝木:肝虚病证—补肝木
  ·肝木:肝实病证—泻肝木
  ·心火:心虚病证—补心火
  ·心火:心实病证—泻心火
  ·脾土:脾虚病证—补脾土
  ·脾土:脾实病证—泻脾土
  ·肺金:肺虚病证—补肺金
  ·肺金:肺实病证—泻肺金
  ·肾水:肾虚病证—补肾水
  ·肾水:肾实病证—泻肾水

  肝虚病证的表现有“心中恐疑”、“气上冲心”、“汗出”、“心悸”、“头晕目眩”等,肝实病证的表现有“胁痛腹痛”、“干呕”、“头痛”、“易怒”等。从这些内容来看,恶风、汗出、鼻塞为主的风邪感冒,应以肝虚证为主
  于是,风邪感冒就与肝虚病证对应起来,治疗上应该补肝木。
  肝德在散,以辛补之,酸泻之,甘缓之。也就是说,应该选择以辛味药为主,甘味药和酸味药为辅的组方策略。这就是张伸景《伤寒露论》中的桂枝汤
【方歌】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
【组成】桂枝10g,芍药10g,生姜10g,大枣6枚,甘草6g。
【功效】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风寒表虚证。症见发热头痛,恶风汗出,好鸣干呕,苔薄白,脉浮缓。
【方析】 桂枝汤是一个经典的补肝之方,药用辛-酸-甘桂枝芍药姜枣草七味药中,桂枝味辛,芍药味酸,甘草味甘,生姜味辛,大枣味甘 。算一下,两个辛味药,两个甘味药,一个酸味药。而且,从用量上看,两个辛味药的用量之和,是酸味药用量的两倍,保证了全方以辛甘为主。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源自伊尹《汤液经》。伊尹不仅是汤药之鼻祖,他还是大厨的祖师爷。中医为,药食同源。孙思邈说:“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

  我们不仅可以药疗,也可以食疗

  在风寒感冒(“外感风邪,头痛发热,鼻塞干呕,汗出恶风”)初起时,或者出现了这种感冒轻症时,可以吃酸辣面(酸辣粉、酸辣疙瘩汤)试试。面或粉得放辣椒()、放醋(),趁热吃、把面()吃完,喝些汤,吃完微微汗出但不可大汗,这样就达到效果了。
  也许你会说,酸辣面汤里有盐,也有咸味啊。没错!咸味是心火的补味,根据“子能令母实”的配伍原理,火乃木之子,补火就是补木。所以,咸味也可以助辛补肝。

  如果每天吃饭都吃不明白,那是要吃出问题的,也就是“以偏致偏”,过食辛咸甘酸苦,不食辛咸甘酸苦,都要出问题。病是吃出来的,所以我们也要把病吃回去。如果我们能搞清楚每一种食材的五行属性,我们就能像分析药物处方一样,精准分析饮食搭配的致病和治病问题。
  我们都有体会,在某一个时间段,我们会非常喜欢吃某种食物,那是因为我们对脏腑功能的虚实作出的自然反应,本能地调整食物性味以有益于给予脏腑虚实变化以正反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