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温临床常用方剂200首(41-50)

 知行中航中医 2022-11-25 发布于云南

   首先抱歉,上一次整理(31-40)中,出现了几处错误,有误导的嫌疑,现将上一篇的错误纠正如下(红色为原错误):

   错误一:第035首“生脉散”中解释时:本方出自《医学启源》,配伍有“补、、敛”的特点。纠正为:“补、润、敛”的特点。

   错误二:在第037首苏子降气汤中,应是“上实下虚”错写为“上虚下实”。(把上实和下虚的解释放错位了。现纠正如下:

   上实:痰涎上雍于肺而失于宣发肃降。

   下虚:肾阳虚衰于下而失6于纳气。

   再次抱歉,这种错误不应该存在,若在临床,一个“上虚下实”与“上实下虚”的病人治疗用药完全不一样。进一步讲,如果把“热厥”误以为“寒厥”,处方用药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用错了甚至有导致患者生命危险的可能,临床非小事,切不可大意。另外我将把留言助手置于文末,欢迎各位指正、批评,于我谬误或不当之处不吝斧正之。

   今日继续方剂的温习,本次方剂比较轻松,像“四君子汤”、“四物汤”、“六味地黄丸”、“八珍汤”等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方子,可以一笔带过。我也希望,通过不断的重温,日后对于方剂,无论200首,还是500首方剂,我们都能做到一笔带过。

   但记忆归记忆,临床中能把简单的方剂运用得好却是不容易的。其中“六味地黄丸”因为主任的一句话令我记忆至今。

》》》》》》》

第041首

四君子汤

【组成】白术、炙甘草、茯苓、人参。

【功用】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证。面色萎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本方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第042首

补中益气汤

【组成】升麻、人参、炙甘草、白术,柴胡、陈皮、当归、黄芪 。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

   1、脾虚气陷证。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舌淡,脉虚;以及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

   2、气虚发热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

   本方出自《脾胃论》,其“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所论述补中益气汤十分详细,特别是加减运用,仔细阅读对于临床遣方处药大有裨益。

方歌如下:

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虚劳内伤功独擅,亦治阳虚外感因。

》》》》》》》


第043首

玉屏风散

【组成】白术、防风、黄芪 【功用】益气固表止汗。


【主治】表虚自汗。汗出恶风,面色胱白,舌淡苔薄白,脉浮虚。亦治虚人腠理不固,易感风邪。

(本方出自《医方类聚》、《丹溪心法》,详细解释如下:防风遍行周身,称治风之仙药,风药中之润剂,治风独取此味任重功专矣……夫以防风之善驱风,得黄芪则外有所卫,得白术以固里,则内有所据风邪去而不复来。

         ———《古今名医方论》

  黄芪 一两 防风 一两 白术二两

  剂量上黄芪+防风=白术,配伍上黄芪为君,防风为佐,白术为臣。

  国医大师邓铁涛先生对玉屏风散之论述更是让其入人心三分:

   一、防风用量要少于黄芪。这是根据东垣防风能制黄芪,黄芪得防风其功愈大之说,又因防风为疏散之品,汗证不宜多用,与黄芪相配达相畏相使之目的便可;

   二、白术的量须是黄芪与防风之和。这是根据配“发在芪防收在术”之意,一走一守,达表“实卫”。

   玉屏风散整体论述这样来看:

   1、黄芪+白术=资气血之源+防风=走表祛除风邪。

   2、防风+资气血之源(黄芪+白术)=益气固表散邪。

   3、走表祛风邪+益气固表=益气固表止汗=治疗表虚自汗。)

》》》》》》》

第044首

四物汤

【组成】当归、熟地、川芎、白芍。

【功用】补血调血。


【主治】营血虚滞证。头晕目眩,心悸失眠,面色无华,妇人月经不调,量少或经闭不行,脐腹作痛,甚或瘕块硬结,舌淡,口唇、爪甲色淡,脉细弦或细涩。

(记住“芎归地芍”即可。

》》》》》》》

第045首

归脾汤

【组成】大枣、龙眼肉、炙甘草、远志、木香、白术,黄芪、人参、茯神、生姜、当归、酸枣仁

【功用】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

   1、心脾气血两虚证。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矗白,脉细弱。

   2、脾不统血证。便血,皮下紫癜,妇女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舌淡,脉细弱。

(本方出自《正体类要》,经典方歌如下:

归脾汤用术参芪,归草茯神远志齐,酸枣木香龙眼肉,兼加姜枣益心脾。

》》》》》》》

第046首

八珍汤(八珍散)

【组成】川芎、熟地、当归、大枣、生姜,白芍、茯苓、人参、炙甘草、白术。

【功用】益气补血。


【主治】气血两虚证。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目眩,四肢倦怠,气短懒言,心悸怔忡,饮食减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或虚大无力。

(本方出自《瑞竹堂经验方》,四物汤+四君子汤+大枣、生姜=八珍汤。)

》》》》》》》

第047首

炙甘草汤

【组成】甘草、生姜、桂枝、人参、生地黄、阿胶、麦冬、麻仁、大枣、清酒。

【功用】益气滋阴,通阳复脉。


【主治】

   1、阴血阳气虚弱,心脉失养证。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少苔,或质干而瘦小者。


   2、虚劳肺萎。干咳无痰,或(咳吐涎沫,量少,行瘦短气,虚烦不眠,自汗盗汗,咽干舌燥,大便干结,脉虚数。

(出自《伤寒论》,原方剂量如下:

甘草 (炙) 四两  生姜 (切) 三两 

人参 二两    生地黄 一斤  

桂枝 (去皮) 三两  阿胶 二两 

麦门冬 (去心) 半升 麻子仁 半升 

大枣 (擘) 三十枚  

其中生地黄用量最多。其相关条文如下:

第177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


第048首

桂枝加葛根汤

【组成】桂枝、芍药、 生姜、甘草、大枣、葛根。

【功用】 解肌发表,升津舒筋。


【主治】 风寒客于太阳经输,营卫不和证。桂枝汤兼项背强而不舒者。

(出自《伤寒论》,条文如下:

第14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不论是太阳病之经输不利还是现代用于治疗颈椎病,查体时按一按患者双侧肩颈部,肌肉是僵硬、不和软的。

》》》》》》》


第049首

六味地黄丸(地黄丸)

【组成】山萸肉、熟地、淮山药,茯苓、泽泻、丹皮 。

【功用】滋补肝肾。


【主治】肝肾阴虚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消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口燥咽干,牙齿动摇,足跟作痛,小便淋沥,以及小儿囟门不合,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出自《小儿药证直诀》,是宋代的钱乙出的。很多人搞不清楚地黄丸出自哪里。

我在省中医医院进修时,有一次我和师姐看一个病人,我们都认为是地黄丸的证候。第二天肖弘大主任查房看了病人,她说:这不是地黄丸的证候。地黄丸别看简单,想要用好,非常不易掌握。她也没有责备的意思。此后我时刻记着这话。临床若有考虑使用地黄丸时,做更多思考再运用。

最近我就用“地黄丸”治疗了一位胃溃疡的病人:

患者某某,女,76岁。

入院主要症状:上腹部烧灼感,口干、口苦,无反酸嗳气,无恶心呕叶,无解黑便等,颈肩、腰部时有疼痛,双上肢麻木,双下肢烧灼感,活动后时感心累气短,无咳嗽,无喘促,无胸痛胸闷,无呼吸困难等,精神可,纳眠可,二便调。舌质红,舌薄白,脉弦细。

一般情况下,患者做过胃镜,会着眼于胃上的问题,根据患者症状“胃阴虚”的思考就被辅助检查牵着做出来了,于是处方用药便会用益胃汤、一贯煎、芍药甘草汤等。但我没看检查报告,而是根据患者中医四诊合参情况,确定用“地黄丸”更适合,于是处方如下:

服药三天,患者症状好转,特别是双下肢烧灼感明显缓解。方虽简,亦不可轻视之,敬之以诚心,药神、方神自会眷顾于我们。

》》》》》》》

第050首

一贯煎

【组成】麦冬、生地、川楝子、枸杞子、当归、沙参 。

【功用】滋阴疏肝。

【主治】肝肾阴虚,肝气郁滞证。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或虚弦。亦治疝气瘕聚。

(本方出自《续名医类案》,临床很常用,昨天还给一个20多岁,查无明显器质性病变而腹痛伴大便干燥难解的病人开了此方。看到此方,我又想起了当时大三去医院见习,在针灸科门诊,被飞主任提问时的样子。我在那里想了半天,背出了前两句方歌,后面的基本背不出来了。我都着急了,飞主任依然不着急地对我说,你再好好想想。我都背串了好几首方剂,最后不负所望背了出来。

   为了避免再次出现记忆不熟的情况,我之后背了很多遍,现在要背诵,我敢说手到擒来,五秒内绝对背诵完。这就是重复的好处。其经典方歌如下:

一贯煎中用地黄,沙参枸杞麦冬襄,当归川楝水煎服,阴虚肝郁是妙方。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