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2年第132篇:教研有感∣我对评课的一些看法

 豫北闲人原创馆 2022-11-25 发布于广东

我对评课的一些看法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电视剧《康熙王朝》里有这样一个片段:靖海将军萨穆尔因大阿哥贪功冒进而打了败仗,他被朝廷免职,替大阿哥承担了罪责。被免职时,他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自古远离战场的人永远是正确的。”我从这句话中读到了他的不满与愤懑。当了教研员之后,我将其改编成了这样一句话:远离课堂的人永远是正确的。其实我是以这句话时时警诫自己的,在评课时,教研员实际上是“远离课堂”的人,他没有上课,对老师上课前的用心设计感受不深,对老师上课时的紧张与不安也不能完全“感同身受”,超然物外地讲一些观点并非难事,但这些观点是否切合课堂呢?那就不好说了。虽然我也读过不少教育教学的理论著作,了解过一些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原理,但终非“课堂中人”,但在这句话的警示下,我每次评课都是忐忑不安,甚至诚惶诚恐。本文就评课的一些想法和做法,跟初中语文教师进行交流。

第一,不论是评课者,还是上课者,要做到“彼此心诚”。什么是彼此心诚呢?就是说,评课者是出于真心指导教师、真心帮助教师实现成长的目的而进行评课,而不是故意找茬,更不是鸡蛋里挑骨头;不是批评别人或是卖弄理论术语以显示自己的高明,也不是出于其他目的毫无底线地赞美一节课。不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都是真心真意的,这是一个大前提。而对于上课教师来说,不能因为评课者的赞美而迷失方向,更不能因为几句真诚的批评就心生怨恨,以至于反目成仇,毕竟,这个世界上真心愿意帮助自己的人是数量有限的。而所谓“彼此”就是评课者和上课者在评课的同一时空内做到心诚,否则就失去了信任的基础。

第二,我认为评课时要区分其不同的功能。评课本质上是一种评价,是对课堂的评价。评课的功能既有终结性的一面,例如教学比赛,就是要通过评课区分出优劣高低;再比如通过听课评课来评定教师的荣誉、职称等。除终结性的一面外,评课还应有一项重要的功能,那就是促进教学,也就是常说的过程性评价。我们现在所说的“课堂观察”“议课”“研课”等,实际上就是重视评课的“促进教学”功能。在教学视导中,常常会有两种类型的评课:一个是面向上课和听课的教师评课,一个是面向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评课。在我看来,前者更应该指向过程性评价,目的是促进教师改进教学;后者更带有终结性评价的意味,目的是对这节课或者上课教师进行评价。我的习惯是:前者,要在心诚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对本节课进行评价,指出优点,同时也要提出改进之处,要把意见表达得充分一点。因为评课者的意见也不是绝对正确的,教师的教学也不是绝对完美的,因此这种评课更应该是同行之间的坦诚交流,可以有不同的看法,可以有观点的碰撞与交锋;后者,则要充分肯定教师及其上课的优点,如果有必要,委婉指出改进的方向。因为在这个场合,学校管理者可能会因为评课者的批评意见而对上课的老师有不好的印象,甚至影响教师的工作安排、评优评先等,那就更应该谨言慎行。当然,作为学校管理人员,也不能因为评课者的评价而对上课老师进行“处理”,而要全面考察、客观评价,评课者的意见只能作为一种参考。当然,现实情况往往是很复杂的,两种情况可能是交织在一起的,那就更需要评课的智慧与分寸了。

第三,我觉得评课要讲究实际的效果,面面俱到、蜻蜓点水的评价,讲了还不如不讲。因此我主张“聚焦式评课”,就是抓住一个点,深入分析,而不是对这节课进行全面的分析,优点缺点各讲三点,这样的评课基本无助于教师改进教学。针对本节课的亮点,要透彻分析,争取上升到教学经验的高度,能够作为教师以后的教学方法,并且给同行提供借鉴;针对本节课的问题,不要全面铺开,每次评课只解决一个最主要的问题(哪怕一次只解决一个问题,那也是有效的)。我一贯主张变评课为“微型讲座”或“微型研讨”,或针对一个问题透彻阐述自己的理解,或聚焦一个点进行充分交流。须知,教学的问题是讨论不完的,一次透彻的研讨或解决,比一百次“点到为止”更有成效。我在组织听课评课时,也是一贯要求评课的老师能够聚焦一个问题进行充分阐述。假如你说教学氛围良好,那你就要说出本节课的良好氛围表现在哪里,这种氛围是如何形成的,这种氛围对学生有什么积极的意义,营造氛围的方法对自己和他人有什么启发等;假如你说教师重视学生思维的训练,那最好能够列出重视的表现,并分析原因及效果。当然,我现在更主张从“教学评一致性”的角度进行科学评课,即从教学目标、教学环节、学生主体、教学评价以及它们的一致性方面进行评课。即使如此,也不要面面俱到,也要讲究聚焦性。例如只讲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正确、是否准确、是否明确,那就要从课标要求、统编教材、实际学情、中考要求等方面进行分析。

第四,评课时不能只对教师说“这节课不应该怎样怎样”,而应该在指出问题的同时,给教师提出实际的改进方法与策略,即“这节课应该这样改进”。此前参加学校的课题开题会,有专家往往提出“目标表述不正确”“研究方法不正确”“研究过程不具体”“你把研究内容混同于研究方法了”等意见,提出这些意见也无可厚非,但主持人听了之后往往是一头雾水:怎么样正确表述目标呢?怎样做才是将研究过程具体化呢?试想,如果专家的意见不具有指导性,对课题本身有何意义呢?同样道理,在评课时,我们也不能只停留在“这个环节有问题”“这种教学方法不正确”的层次上,而是要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路径,在指出课堂存在的问题后,一定要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力争做到“以理服人”,在此基础上指出改进的方法、策略和思路。当然,对于上课老师而言,对这些意见和方法不能抛开学情盲目接受,而是要在全盘考虑和理性思考之后作出审慎选择。

第五,评课时要使用恰当的语气,以平等身份与上课老师进行交流。我觉得评课者在评课时,最忌讳以专家自居,高高在上,盛气凌人,不由分说将一节课批判得一无是处,甚至对教师也是全盘否定。那究竟如何表达呢?我认为评课者一定要理性而谦逊。在评课过程中要时时保持一种开放而对话的姿态,不论是提出肯定意见还是指出问题,都要做到客观而理性,不带情绪化,更不意气用事。老师上了一节课,这本身就是需要鼓励的。在评课前或后用“我的意见只是个人的一点思考,大胆提出来供上课老师参考”“我的意见也不一定对,只是提出来以求教于大方之家”等作为开场白或结束语。当然了,如果一节课确实存在着较大的问题,而自己又不确定提出来之后是否会“得罪”人,面对这种情况,我的观点是:还是要抱着坚持真理的态度大胆提出来。此外,在评价“同课异构”的课时,一定不要厚此薄彼,要对两节课进行平等评价,同时指出两节课的优点和存在问题,同时指出改进之处,哪怕两节课确实有差异,但在公开场合不要让上课老师尴尬和难堪。

如果评完课后还想以此为基础,写成课例分析文章或教学论文,那也要进行技术化处理。例如提出本节课的优点时可以点出教师的姓名和单位,如果是同时指出优点和问题,或者是只想进行问题分析的,那最好不要直接出现教师的姓名和单位。在这方面我是有深刻教训的。在我年轻不谙世事的时候,有一次听完一位年轻教师的课后,我指出了本节课的问题和改进方法。后来,喜欢写作的我,又将评课的内容写成了论文并公开发表了,当我公开对上课的老师致谢时,没想到招致了老师和所在科组的强烈反对,我还对老师和科组致以了最诚恳的道歉,双方最后不欢而散。其实在这件事上,双方都有自己的委屈。上课老师和科组的想法是:你让我们上一节公开课,我们辛辛苦苦备了课,上了课,结果你还在全市教师面前批评我们,这是不能容忍的。而我的想法是:我听了课,还给年轻教师提出了宝贵的改进意见,最后形成了成果,并且公开表达对上课老师的感激,结果招致了如此强烈的反感。从那时候起,我就知道:评课看似是一件小事,其实牵涉到方方面面,不可以不慎!

我现在听完课后,也会习惯性地写一篇文章,而且我一直说:听完课后用一篇文章来和上课老师交流,这是对上课老师最大的尊重。每次下笔的时候,我都力争把话说得委婉一些,问题尽量提得轻描淡写,提出改进意见时尽量充分,力争让自己的观点有说服力。但我知道,现实往往比文字更为复杂,不经意的一句赞扬,可能会成为教师成长的动力,而不经意的一句批评,更可能会招致反感或引发冲突。在以后的评课实践中,一定还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甚至是各种矛盾和不快。正因为如此,我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力争让自己的评课能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做到诚心诚意。同时也希望上课老师或者其他同行,对我的评课意见进行“再评价”,不论这种“再评价”是认同还是反对。在凸显更多问题的同时,也使得各种想法、观点能够在一个透明、公开的平台上交流甚至交锋,我想这样的评课与“再评价”一定可以澄清问题,促进课堂教学的改进,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提升我的评课水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