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饥饿的记忆

 張清 2022-11-25 发布于黑龙江
  每周一期      周四发布  


(点击眉头上“人民作家”可任意阅读)

本期目录

⊙新警褪“新”记(江苏|胡志强)

⊙故宫犹有树长生(北京|娄树华)

⊙饥饿的记忆(江苏〡孙丽霞)

⊙好好活着(湖北〡谭贤华)

饥饿的记忆

江苏〡孙丽霞

70后都有关于饥饿的记忆。

那时候农村是大集体制度,粮食非常紧张。农民一起出工劳动,收获归集体所有,再按规定分到每家每户。吃饱,是那个年代的追求。那种强烈渴望吃的感觉,是童年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时候的主食主要依赖玉米、红薯、芋头等,其中玉米也并不充足。都是自家种的,种什么就吃什么。一般没汤,一锅炖没这个必要。有米饭时想喝个汤,开水里倒上酱油就成。不逢年过节,家里不招待客人,是看不到任何肉食的。

至今清晰地记得这样一幕:午夜时分,已经熟睡的哥哥和我,被妈妈轮流着从床上抱到膝盖上,把菜饭往我们嘴里喂。往往是闭着眼睛,就尝到了香喷喷的青菜米饭味,被饭香吸引,我们才睁开眼,开心吃起来。

这是妈妈从打谷场打完稻子回来了,米饭是集体分的,而她舍不得吃。总让我们先吃,剩下的她才吃。那真是吃过的最香的米饭了! 

那时候的小孩子,或多或少都有过偷吃的经历。早早就盯上了叔叔家的香瓜地,等不及成熟就要偷来尝尝。

和小伙伴出去挑猪草时,总要跑到红薯地去,趁大人不注意,扒开土找红薯,擦擦、剥皮,咬一口,脆生生,满足得很。放学路上,顺手摘下蚕豆荚,直接生吃。太饿了,肚皮都饿瘪了,哪里能熬得到家?

父辈记忆里的饥饿感比我们这代更强烈。

听爸爸说过,食不果腹对他们来说是常事。在上学时,和小伙伴们一起把人家晾在外面的胡萝卜全掰下来吃了。好心人劝主人家不要追究,理由是孩子们实在是太饿了,没办法才为之。他们那辈人中,留下了很多关于“比赛吃”的故事。我也因此知道了,原来有这么一辈人,竟然用吃得多少来进行比赛。

最令人触目惊心、无法忘却的故事,是十多年前从一个年长的老先生那儿听来的。

话说他们村有个年轻人,个子高,饭量大,他一个人能吃一家人的饭。偏偏那是个贫穷得揭不开锅的时代,吃饱是不可能的。饥寒而起盗心,他开始偷人家的食物以果其空腹,弄得村人恨之入骨。

年轻人的父亲也许是无法面对村民的怨声载道,也许是无法承受道德尊严的煎熬,对儿子说出了这样咬牙切齿的话:“我恨不得要埋掉你!”

哪知儿子听罢,应声而来:“好吧,活着没一顿能吃饱,还不如死了算了。不过我有一个要求,让我吃一顿饱饭再送我去死吧。”就这样,父亲挖了一个大土坑,在儿子觉得终于吃了一顿饱饭之后,真的把他活埋了。

饥饿,疯狂的饥饿,悲戚的饥饿,能把人逼死的饥饿啊!

这些,是多么久远的过往了。想起这些饥饿之灾,还是不忍直视。

如今,生活富足,物质丰盛,想吃什么就有什么。没有机会识得饥饿滋味了,这固然是件大大的好事。可应有尽有的今天,我们丧失了饥饿感。
没有了那么好的胃口,也没有了那份强烈的对吃的渴望。饭菜似乎没那么香了,常听人感叹:怎么吃也吃不到小时候的味道了。

是啊,过去,人们千方百计逃避饥饿。而这个年代,“科技与狠活”刺激出了难以抗拒的味蕾体验,让过度饱腹的人们又开始想方设法寻找饥饿感,追寻减肥之道,戒脂戒热量戒碳水。

这,是因果循环吗?

我们饥饿着的时候,多么憧憬食之无忧!当我们真的无食忧之后,却又生发了饱腹之患。欲望,永远横流。胃不饥饿了,但心灵又开始饥饿了。也许现实就是这样,给你多少满足,就会又给你多少与之匹配的欲求。

于是,关于饥饿的故事,将永远不会消失!

END

《人民作家》公告
(点击标题查看)

1《人民作家》简介

2、投稿指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