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是初中时学过的一篇小文章,很短,故事更简单:孙权劝吕蒙多读书。原文如下: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事,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初中那会儿偏只记得“吴下阿蒙”和“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俩成语,因为老师划过重点。摇头晃脑死记硬背的还有“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学习的重要性,并且不能以一成不变的眼光去看待一个人”。这么一篇令人叫绝的文章便在这么两个成语和道理里被雨打风吹去,更在摇头晃脑间灰飞烟灭。 小文不过百字,却把几千年的一场劝学对话活生生拉到了眼前。赤壁之战后,周瑜病逝,鲁肃成为孙权的左膀右臂。三国鼎力之势虽成,但吴国却急缺却少有谋略的大将。 吕蒙是吴国名将,有军事天分却不爱读书。孙权正是栽培人才的好时机,于是就去劝吕蒙:“爱卿现在开始执掌军中要务,一定要多读书!”君主或者上司劝你多读书,明摆着就是要储备人才准备重用嘛,一般人估计因为这青睐早屁颠颠地连连说是。可是,吕蒙却是个耿直boy,他竟然这样回复:“主上,不行啊,军中这么多事情,我哪有那闲工夫读书啊!” 孙权真是个好领导,吕蒙这么直接拒绝他“多读书”的建议(单纯的小蒙蒙竟然不知道皇帝的建议就是命令!),他没有叫人拖出去杖责三十,反而更耐心地教育了起来:“你想啥呢?我又不是叫你研读诗书做个老学究,不过是叫你多看点儿史书,多了解点儿历史知道前人的事儿罢了。你说你忙,你有我忙?”哎呀,这两句话说得下属估计得羞愧而死,敢在老板面前说“我太忙”,真是存心找骂,你再忙忙得过老板?这么一番义正词严的反驳后,孙权的态度立马转换了,估计阿蒙现在正羞愧地低下头进行深刻自我反思呢。孙权竟然又拿自己说事儿:“你看我吧,再忙也经常读书,收获非常大。”直接拿自己打广告,真是苦口婆心的好主儿。 作为孙家二公子,哥哥孙仲谋去世后成为东吴的接班人,之前笼罩着哥哥“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光环大概是不怎么被重视的,所以自幼便发奋读书,加之长相也比不过娶了大乔的“大孙”,读书大概是最好的事情。虽是继承者,孙权却成了吴国的真正建立者。他说:“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话我信。 吕蒙的可爱就在于不随便敷衍,不唯唯诺诺,说到便踏踏实实去做。他开始读书了,并且很快就变得不一样了。这个不一样是鲁肃先发现的,鲁肃经过阿蒙的地盘,去和他讨论要事,大为吃惊:“天哪,你今日的谈吐才学谋略,和以前在吴郡的阿蒙真是判若两人啊。”读书受益的阿蒙不过浅浅一笑,若无其事地回答:“人每天都会变化,几天不见,就该换个眼光看别人嘛。哥哥你怎么现在才知道才发现?”鲁肃也可爱,大惊之后立马去专门儿拜见阿蒙的妈,俩人立马结为好友,从此“你妈就是我妈”了!敢情鲁肃以前是没拿人小蒙蒙当朋友的,还真是“势力”啊。哈哈,三国人物都这么耿直么,你读书我才和你做朋友,看来不是“帅到没朋友”,是“不读书你就没朋友”! 待自己做了老师,教这篇小文时,读完便觉惊叹,再读连带着都崇拜司马光来了。 同是司马家族中写史书的人,司马光和司马迁中间相隔的数千年也造就了不同的文风。太史公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光则胜在这看似不经意的平淡文字里所藏匿的洞察力和表现力。大概是编了《资治通鉴》这么一本儿编年体通史巨著,从小砸缸的司马光在语文课本里的身份是“北宋史学家”,而同时期的王荆文公安石者,身份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改革家”。王安石的诗文俱佳,名列唐宋八大家;在政治上他官至北宋参知政事,主导“王安石变法”,不管变法结果如何,至少在封建时代的改革和政治的浪潮里,他都是响当当的人物。司马迁和王安石同时代,也做过参知政事,唯一不同的是两人一个是激进的改革派,另一位是保守的旧派。新旧两派权利的争夺中,最倒霉的却是苏轼。 读完我能笑一回,给学生讲还能笑一回,自己写再笑一回。看来男生三国是对了,不仅能干还可爱得逗人笑。得了,我人丑还是多读书吧,不然连朋友都没得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