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小村庄

 宋的课 2022-11-25 发布于湖北

昨天下午我来到青田的考坑村,一个满是石房子的老村落,四面被青山抱,北角一条小溪从村子中穿。人从溪里挑回大石,从山上砍来木材,找石匠堆砌石,木匠锯开木头成木片儿,一座座石头房子就成了,坚固结实,冬暖夏凉。所以从村子诞生以来,不论穷富,家家都盖得起房子,只要你有力气挑回石头。

子是青田县最后一个村落,跨过大山就到了温州,这条连接丽水和温州的小山路,当地人叫“温丽古道”。村里人最骄傲的是家家能盖房,户户讨得起媳妇。要知道,这是千百年来多少中国人的基本愿望——老婆孩子热炕头。

山多了,田就少。人们珍惜每一处平地,哪怕一小块儿都要挑来石头细细地围住,种一片红薯,几棵白菜,一畦萝卜。小溪流从高山流下,日夜不息,绕村而过。溪水流经之处,便是人们的房前屋后,稻田鱼塘。割完稻子,红色鲤鱼肥了,鸭子也进了田。这里的鸭子毛色洁白,体型硕大,远看以为是大白鹅。但是脖子短,不叫也不凶。

每一寸土地都来之不易,因此人们尽可能多用。就像在稻田里养鱼,称为“田鱼”。这鱼通身金红色,犹如锦鲤。外地人是不吃的,可人家真不是锦鲤,就是一方溪水养一方鱼,不过颜色艳丽些。当地人喜欢连鱼鳞一起烧,油煎得鱼鳞金黄酥脆,晶莹透明。

整个考坑村,除了嫁过来的媳妇,其余人都姓吴。据族谱记载,这村子迄今已有530年的历史,却只有92户人家。为什么五百多年,村子人口却如此稀少呢?村里田地少,在农业为主的时代,生活过于艰难。没有办法,人们只得外出,用手艺挣得口粮。历史上,这个村庄有两次大迁徙。一次是出走杭州富阳,一次是走出国门。出走富阳的那批人,最后呆在了富阳,吴氏族系在那里繁衍生息,形成新的一支。而走出国门的华侨,很多都会保留国籍,并在青田县城购得房产。可是,一旦父母去世,这些人便定居国外,家乡就成了梦里的家乡。

现在,村里人大部分在国外,小部分在青田县城,最小的一部分留在考坑古村。每一个孤独的老人身后都有一批在国外打拼的华侨儿女。你若问他孩子在哪个国家,他们会脱口而出英国、意大利、法国等一系列洋气的欧洲国家。那是一个和村里完全不同的世界,是这些老人们从未见过的天地。

村里到处可见功德碑,上面全是捐资人的姓名和捐助数额。排在最前面的全部是身在国外的考坑华侨。我在村里看到两座庙、一座亭、一座村庄大礼堂、一条石板山路。两座庙一座是在山顶的山柱庙,一座是村口的和顺堂。山顶的那座庙据说建于道光5年,大火烧过一次后,村里人集资重新修建。这座庙的香火除了来自本村村民,还有外村村民。

村庄在五六十年代以前,对同姓婚姻有严格规定,因为全村姓吴的人都来自同一祖先,所以同姓吴的人不可结为夫妻。但是后来这条严格的不成文规定慢慢弱化,同姓吴者可以结婚,但是要出五服。就算放宽限制,村里同姓结婚的人依然只有三四对。我想大概是因为辈分混乱,称呼起来太过麻烦,人们因此作罢。

我刚走到村里,村头一棵大树下坐着一位瘦小的老太,在冬日的阳光里打着盹儿。她好像一直坐在太阳下,头上是树,身后是山。晚饭时分,老太起身了,她扛着一床棉被走在斜阳里,那被子上应该满是阳光的味道。小溪边,铺开了两张竹席,上面晒着红薯干和萝卜丝,一脸红光的大叔要我抓点尝尝。溪边正在盖房子,工人们弯腰把一块块大石头往上垒,休息的时候他们慢慢地抽烟。

走的时候,胡老师告诉我这里是大名鼎鼎的长寿村,晒被子的老太年近百岁,晒红薯和盖房子的大叔都已七十。

以前读诗,每读到王荆公“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只觉得妙不可言却不知所言为何。可是来到考坑村,登山俯瞰的那一刻,这句诗便一下涌入心头。

立夏活动定在丽水青田,这是我压箱底的一个地方,更是梦中的桃花源。这篇文章原作于去年12月10号,今日稍作修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