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总述。
1、课文结构图示 
2、课文主题思想
课文以季节变换的顺序,介绍了我国东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与热爱之情。小兴安岭一年四季都有它特别的美丽,我更喜欢冬季的小兴安岭,因为我想去见识一下没过膝盖的大雪。为什么说小兴安岭“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探究:说小兴安岭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是因为它一年四季的景色都很美丽,这里树木葱茏,流水潺潺,野花盛开,即使是我天落叶飞舞、冬天积雪满地,也是无比美丽的。说小兴安岭是一座巨大的宝库,是因为它盛产木材,还有山葡萄、榛子、蘑菇、木马以及人参等名贵的药材和多种珍稀动物。课文按照春、夏、秋、冬的季节顺序来安排内容,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抓住小兴安岭每个季节景色的特点进行观察和描写是课文的一大特色。春天,抓“树木”“积雪”“小溪”“小鹿”等景物来描写;夏天,抓住“树木”“浓雾”“太阳”“草地”“野花”等景物来描写;秋天,抓住“树木”“落叶”“山葡萄“*榛子”等景物来描写;冬天,抓住“雪花”“树木”“西北风”“黑熊”“紫貂”“松鼠”等景物来描写。而且是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特点——树木来写的,和第一部分的总述相呼应。小兴安岭:兴安岭山脉的东段,在我国黑龙江省的中北部,是我国重要的林业基地之一。小兴安岭的植物种类超千种。森林中有梅花鹿、紫貂、黑熊和东北虎等珍贵的动物。林地上生长着人参、乌拉草等珍贵的药材。其中人参为驰名中外的珍贵药材,被人们称为“百草之王”。1、会写、会认的字 
脑(大脑)(置之脑后)
袋(口袋)(脑袋瓜儿) 严(严重)(严于律己) 实(实在)(实事求是) 挡(阻挡)(遮风挡雨) 视(视线)(视而不见) 线(线头)(穿针引线) 坛(花坛)(登坛拜将) 显(显示)(显而易见) 材(材料)(因材施教) 软(松软)(欺软怕硬) 刮(刮风)(刮目相看) 库(宝库)(四库全书) 2、会认的字 
3、同音字 巧记:巧记:导游兴(xìng)高采烈,游客也都很兴(xīng)奋。巧记:集训活动结束了,我跟同一宿舍(shè)的同学依依不舍(shě)地相互告别。三、新词苑
1、词语释义 【融化】:(冰、雪等)变成水。 例:春天来了,小河里的冰融化了。 【淙淙】:形容流水的声音。 例:小河里的水淙淙地流着。 【葱葱茏笼】:(草木)苍翠茂盛的样子。 例:森林里的树木长得葱葱茏茏的。 宿舍(sù shè):企业、机关、学校等供给工作人员及其家属或供给学生住的房屋。 例:我们学校的宿舍很宽敞。
【花坛】:种植花卉的土台子。 例:学校的花坛里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 【 苍翠】):(草木等)深绿。 例:苍翠的松柏永远那么挺拔。 【 诱人】:吸引人。 例:这道菜色香味俱全,十分诱人。 【宝库】:储藏珍贵物品的地方,多用于比喻。 例:美丽的小兴安岭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2、近义词
3、反义词 ① 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情趣。例:他站在窗前欣赏着雪景。 四、课文风景线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括叙述了小兴安岭树多的特点。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描写小兴安岭四季的美丽景色。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写小安岭是宝库,也是大花园,起到总结全文、呼应开头、紧扣题目的作用。
点拨: 朗读时,我们要带着喜爱、赞美之情,通过朗读体会小兴安岭的优美景色和丰富物产。如第2自然段描写小兴安岭春天的美丽景色,“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中,“新的枝条”“嫩绿的叶子”是春季景色的特征,是那么鲜嫩可爱,因此要读得柔和亲切;“抽出”形象地展示出树木的活力,要读得干脆有力;还要以活泼、愉快的语气读出小鹿散步时的不同姿态。对于长句子,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找到适合停顿的地方,不读破句,然后再通过想象画面的方法入情入景地朗读。
答案: “抽出”一词将春天枝条快速生长的样子描绘得形象直观。 “浸”的意思是泡在液体里,说明小兴安岭的雾很大很浓。“浸”字写出了被浓雾笼罩的整片森林宛如仙镜一般。  我会选择秋天去。因为小兴安岭秋天的景色是那么迷人:落叶像蝴蝶一样在空中翩翩起舞,松柏更加苍翠。更让人向往的是那丰富的物产,小兴安岭的秋天给人们带来了丰收,许多果实也成熟了。 点拨:先回忆家乡最美的是什么季节,再想想最美的季节里有哪些景物特别吸引人,这些景物是什么样的,最后用上积累的词语,把景物的样子写下来。答案示例:家乡秋日的美是独一无二的。阳光不再那么强烈,天空中的大雁排成“一”字形向南飞去。小草变黄了,枫树的叶子火红火红的,好像天边飘过的一片红霞。广场上五颜六色的菊花竞相开放,人们把它们摆成“飞龙”“孔雀”等形状,庆祝丰收。描写四季的四字词语 描写花草的四字词语 描写树木的诗句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唐]孟浩然《过故人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唐]贺知章《咏柳》咏寒松 [南朝梁]范云 修条拂层汉,密叶障天浮。 凌风知劲节,负雪见贞心。 美文诵读 我曾经在庐山看见过西天的落霞。每当想起来,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总是像第一次见到时那样鲜明。那天傍晚,雨后初霁。几位游客相约到“月照松林”处去散步。我们走上山梁,面对锦绣谷的方向一抬眼,只觉得眼前猛地一亮,一幅从未见过的瑰丽图画出现在眼前。一切景物都像是重新铺排,一切色彩都像是重新涂抹了的。平日常见的波浪般的山岭,开阔的谷地田畴,葱茏繁茂的绿树杂花,都隐没在浓重的雾海中了;白雾与远天晴空连在一起,晶白中透着淡蓝、青苍,一碧万顷。在这个洁净、幽远、壮阔的背景上,一轮橘红色的太阳,在与远天相接的长江江面上开朗地笑着,容光焕发,神采奕奕。在太阳面前,长江上展开一个像天空一样雄伟宽广的“广场”。“广场”上铺展开一幅同样宽广的巨型“地毯”:橘黄色、橘红色、琥珀色、靛青色、天蓝色等交织、融合在一起,悦目、醒目。在“广场”的这头,蹲踞着两匹似狮非狮、似虎非虎的“奇兽”,壮观、威严。这时的锦绣谷,成了一片“海”,淡白中透着浅绿,晶莹透明,纹丝不动,像是结了冰,又像是巨型玻璃镶成的舞台。沿“海”周围,是厚不可测的碧玉般的云雾,上面平平的,周遭如壁,像一溜高原。肃穆,宁静。同游者展开想象的翅膀,寻找恰切的比喻。有的说,像阅兵场;有的说,像仙山琼海……你看,那云障雾壁,雍容、肃静,不正是从千山万谷聚集而来的云神雾仙吗?早晨太阳从鄱阳湖升起的时候,它们云霞万朵彩衣百重,迎候在九奇峰与含鄱口的奇峰异谷;现在,当太阳要休息的时候,它们又赶到锦绣谷来送行了。好像要证明我的想法似的,太阳接近江面的时候,随着传令兵似的一缕烟云飞过,云壁雾障翻涌起来,江边像点起了万千火把,霎时,色彩明暗斑驳,一片欢腾:或乘龙乘风,或骑象骑虎,或驾车驾舟,一起向夕阳奔去,欢呼,雀跃,挥手,直到夕阳沉下。这最后一个镜头像烙印一样刻在我的脑海:这是不是太阳给送行者回赠的礼物呢?我痴痴地想。本文描写了作者去庐山游玩时所看到的落霞景色,并且作者被这大自然神奇的景观所吸引,赞美了大自然的变化无穷。1、读完短文,说一说作者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落霞的。2、作者把落霞比作了一幅什么样的画? 与同游者相比,这一想象好在哪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