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注:为什么他要大声喊“放手?”

 大美文化 2022-11-25 发布于湖南

让生命自由回归校园

——《让教育与美好相遇》之美好教育的理想美解读之二

文/孙光友

第一次读到“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诗句时,我就明白了自由对于生命的重要。后来了解了“自由、平等、博爱”是一种普世价值,更让我懂得,自由永远是人生第一位的需求。现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使我更加坚信,自由是人类社会最美好的向往。

教育是人类社会的圣地,担负着播种文明、理想,牵引精神航标和价值取向的使命,自由理念理应是教育不可忽视的追求。

我常常怀念自己的学生时代,那时候读书几乎没什么压力可言,自己的天性怎样,就怎样生活,上课、劳动、玩耍,都很快乐。现在想来,那快乐源自无拘无束,自由生长。

我又常常为现在的学生可怜着。现在的孩子还在娘肚子里的时候就开始接受教育了,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天起,就有了学习任务。一天天长大了,自由便一丝丝从身体中、灵魂里抽离出来,学习的压力则像一件缩身衣,越穿越紧。快乐成了奢侈,因为没了自由,便失去了快乐的本钱。就快乐而言,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贫困生。

自由是一种理想状态,美好教育就是要引导教育向理想靠近。

李希贵提出的教育理想是“让孩子自由呼吸、自主成长”。

有学者提出:教育的本质是解放人。

教育要自由,就意味着教育要解放。解放什么?

首先是解放学习。我们的学生有学习自由吗?没有。一切都定好了,家长定,学校定,社会定,国家定,唯独自己什么也不能定。一切都管住了,家长管,学校管,社会管,国家管,唯独自己什么也不能管。家长、学校、社会、国家,无一例外都期望孩子们成龙成凤,就是不能成为他自己。这个世界,怎么可能只有龙飞凤舞呢?

其次是解放心灵。我们的孩子有心灵自由吗?没有。孩子们的心里装满了太多东西,家长的、学校的、社会的、国家的,就是没有自己的。孩子们的心时刻都是绷紧的,上课紧、练习紧、考试紧、吃饭紧、睡觉紧、做梦紧,就是没有放松过。这样的心,怎么上路?怎么出发?怎么到达?

有人说,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获取心灵自由。就像一种水的自然流淌,不需要看天气,不需要观风向,不需要管路人,不需要察地形,顺着自己原生的心性,一路浅唱低吟,喜悦就成了清澈的回响,绵延不绝。

彻底抛弃那些成龙成凤的目标吧,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成为最好的自己。每一个生命都是独特的,不能用一个标准、模式去要求。是蜂就成不了龙,是蝶就成不了凤。龙飞凤舞是一种壮美,蜂飞蝶舞也是一种境界。生命世界之所以美好,就在于它的多样性,不可重复性。

彻底废除那些过高过多过滥的条条框框吧,没有哪一种健硕的生命是在捆绑中长成的,当所有人的眼里只有制度、竞争、强烈的谋生愿望时,我们的孩子就会时时刻刻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教育的天地里,需要更多的阳光、空气和水,可以自由沐浴、呼吸和饮用。

阿木的一首歌“有一种爱叫做放手”,大家都唱唱吧,不要让教育的天堂,“象是温馨的墙,囚禁了你的梦想”;不要让教育的幸福,“象是一扇铁窗,候鸟失去了南方”。

放手,放手就会有飞翔。

公众号主人

   孙光友,岳阳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校长,湖南理工学院客座教授,中国教育报刊社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教育杂志专栏作者,美好教育理念倡导者。出版诗集1部、专著1部、合著1部。

   用花开一瞬的时间相遇,让山水绵长的时光相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