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二十七日 小慈问安 “每一间旧书店,都有好多故事可说。” ——小慈
![]() 说起旧书店,编辑部的同事就像打开了话匣子。 有人前几天刚去逛了旧书店,有人回忆起大学附近的旧书店,还有人说起自己在旧书店如何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似乎每个读书人心中都藏着几家旧书店;而每一间旧书店,又都总有无穷无尽的故事可以说。 有意思的是,有些故事只有发生在旧书店这样的地方,才不至于让人觉得惶恐。它,好像天生就是个日常性与戏剧性的结合体。 书店、旧书、收书、卖书、读书,形形色色的人,千丝万缕的事,于是被连结到一起,丢进一堆堆故纸里,重叠、发酵、循环、往复。 很难想象,一个城市,如果没有旧书店,会少多少故事,可听可说。 图 | 小桑哥@广州浩天书店 ■ 人在旧书店 有个同事说起他在一个旧书店的故事,让在场听的人都感慨不已。 多年前,同事在中国美术馆实习,从美术馆后街去宿舍的路上有一个旧书摊,他时常会去转一转。 书摊老板也不知道是什么来头,只听来来往往的人都叫他“高教授”。 有一回,高教授和同事聊起来,一听同事平日里会写点东西就来了兴致,“都写什么题材?”“古代虚构的多一些” “你哪里人”“老家甘肃的”“噢,那你可以写写看西夏”……几个来回的对话,同事回忆起来,说“就像在你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 因为从那之后,同事真的开始留意起西夏的历史,冥冥中,人、故乡、历史,另一个故事好像也被开启。 图 | 小桑哥@广州浩天书店 遗憾的是,辗转多年,等同事离开北京,再回到北京,回到那条街,高教授的旧书摊却早已不见踪迹。 为什么说这个故事呢?因为旧书店之于人,常常就是这样一个与日常感有一些距离的地方。 从那个守店的人,到两个人的对话,再到一间旧书摊的命运起伏…… 人在其中,感受到的或不是吃到一顿饭那样简单饱足的幸福,而更多是精神层面的渲染、冲击、滋养。 甚至有时候,旧书店于人,是类似“精神避难所”般的存在。走进旧书店,心就不自觉沉稳下来,像走进某一间古刹、某一所老教堂; 无处不在的时间的力量形成一个巨大的能量场,能够将人心上一撮撮冒出来的浮躁悉数抚平。 图 | Kyle脚步不停@复旦旧书店 听说过这样一件事。藏在上海复旦大学周边,政肃路55号的复旦旧书店开了得有差不多20年。 一直是复旦师生,包括上海各大高校,甚至周边城市爱书人士们的“秘密基地”。 但差不多2019年之后,通过网络媒体的传播,复旦旧书店突然间“火”了。 按照店主张强的描述,除了日常的客流,越来越多人拿着手机、举着相机走进他店里; “你听着他们踩着重重的脚步,有说有笑地从一楼走上来,但一看到满屋子埋头读书的人,又轻轻放慢了脚步,收起了相机”。 这一幕是不自觉的,是人潜意识里被什么东西突然触动了的反应,可是呢,却比任何编排过的情节都更具有动人的戏剧性。 图 | Kyle脚步不停@复旦旧书店 ■ 城市与旧书店 还是复旦旧书店。说起它,总不能不提它与这所学校之间的缘分。据说20多年前,店主张强就是在复旦第九宿舍; 发现很多不错的书被当废品处理了,当时就用身上仅有的30块钱收了15公斤书,摆摊开始了他的旧书生意。 到现在,他的旧书店里,墙上挂的是复旦历史系教授张伟然写的“有福读书”,店里留言册第一页是历史系老教授周振鹤题的“为读者找书,为书找读者”。 还有一句出自中文系教授傅杰——“旧书店是大学周边应有的一道风景线。” 其实不光是上海的复旦,还有北京的北大周边,南京的南大附近……往街巷里钻,多少会有机会碰上几家不起眼的旧书店。 虽然店面兴许破而小,但好像只要旧书店在,一个大学真正的“文脉”就还算完满。 图 | Yuki酱 也往往是这样,这些不起眼的旧书店,储藏着的,正是一座城市最后的文化氛围。 仔细想想,城市与旧书店,是一进一退间,互相啮合着的关联。比方香港,很多人说它是文化沙漠。 高度城市化的进程,很大程度上使得商业成为这座城市标志性的一面。 但香港还有另外一面,那里有包括刘以鬯、西西、也斯、董启章等等在内的作家文人,也有无数间搬来搬去,依然屹立不倒的“二楼书店”。 “二楼书店”是香港独特的文化符号,是旧书店的统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随着香港的地租不断上浮; 盈利微薄的旧书店只能不断“高升”,起初在二楼,慢慢开到三楼、四楼……但只要旧书店在,香港的另一面就在。 图 | Wingyeegg@收获书店 从旺角洗衣街搬到好望角大厦16层的新亚书店、弥敦道的实用书局; 从中环士丹利街搬到荷里活道又搬到远东柴湾的神州书店,等等等等,都是文化圈里鼎鼎有名的书店。 廖伟棠在《波西米亚香港》里曾写道:我最喜欢去的书店之一“梅馨书店”就位于二楼书店最集中的; 被称为香港书店街的旺角西洋菜街某座唐楼的七楼,要坐着70年代那种叽叽嘎嘎响的老式电梯上去。 “梅馨书店”由几个爱收集旧书的朋友所开,虽然都是谦谦书生,但气概不得了,门前对联就写着“三千道德空诸子”! 壮哉……可要是少了这样的风景,城市该多么遗憾虚空啊。 图 | Wingyeegg@收获书店 ■ 留下旧书店 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这个时代,留给实体书店的生存环境并不友好。 如果要独立运营一家不依靠政策,能自负盈亏生存下去的书店,太难了。更何况是旧书店。 然而之于时代,一家旧书店却又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你无法准确地用语言表达,当你走进一间旧书店,你可能遇到什么? 或许是一本书。旧时的诗集,绝版的原文书,地方志……在一堆堆无序的旧书里,随意拾起,慢慢翻开,内页或还有过去的读者带着谦和之心,写下的笔记、感言。 或许是一个人。深不可测的旧书店老板,兴趣相投的爱书人,不知道什么样的照面,就如同一只蝴蝶煽动了一个人一生的轨迹。 哪怕只是写在扉页的那一个陌生又熟悉的名字,你与他之间,不需要面对面的对话,灵魂却已然有了相通的灵力。 或许是一个时代。80年代,那本曾流转过无数年轻人手中的诗集,转眼间到了你的手上; 透过泛黄的纸张,你似乎依然能瞥见那个时代,闻到那个时代的气息——好像那么贫穷,却又好像那么富有。 也有可能,你会遇见另一个世界的我们。就像在异国他乡的旧书店里,当你拿起一本中文书,你在想它如何飘洋过海; 如何流连辗转,如何在一个地方被遗忘,如何又在另一个地方被记起…… 就像终有一天的我们自己,我们的时代,我们写下的故事。 时间重叠时间,回忆交替回忆,珍爱覆盖珍爱。于是遇见本身,也就成了故事。 一间间旧书店,艰难地维持在每个城市犄角旮旯的缝隙里。 而,留下旧书店,就像留下了无数个“遇见”的门,留下了给予当下时代的无数个可能。让老故事流转,等新故事发生。 所以,与你有关的那家旧书店,它还好吗? 点击关注 慈怀书院 视频号 , 学习中医养生妙方。 ![]() |
|
来自: 星河岁月 > 《读书藏书,书人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