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小晴:志于道,游于艺|文艺家大讲堂

 mengk4fz0yyf5h 2022-11-25 发布于海南

图片

近日,“上海市文联文艺家大讲堂”邀请上海书协顾问、著名书法家刘小晴作题为《书法艺术欣赏》的讲座。刘小晴从书法的章法、墨色等外形式以及内涵、韵味等内形式,解析书法艺术审美,结合自己从事书法事业数十年的经历,与大家分享在艺术追求中感悟的审美体验和处世之道,鼓励大家不断开阔眼界,提升艺术欣赏和临摹创作水平。

图片

图片

■刘小晴在讲座现场

我一直在想,完美的人生,不但要有知识还要有文化。

研究书法不一定非要专业为之,作为业余爱好也非常好。有固定的工作,业余写写书法,生活上也没有后顾之忧。一个人最重要的还是要有文化。这里的“文化”说的倒不是书法。书法、绘画、舞蹈、音乐这些都是艺术。中国是个文化大国,搞书法并不意味着就懂文化。书法只不过是一个极小极小的“小道”。中国的文化以哲学为中心,中国古代的哲学、美学和文学都是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的一部分,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当一个书法家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古人称书法为“末技”。孔子说“游于艺”。一个人高兴的时候仰天长啸——音乐产生了;一群人高兴的时候手舞足蹈——舞蹈产生了;文字出现后,人们想把字写得好看一点——书法产生了。所以我们在进行中国书法研究的时候一定要明白,书法在中国文化中只是一个极小的分支。

图片

■刘小晴小楷作品《渔父》

图片

■刘小晴小楷作品《岳阳楼记》

我还觉得,人生当中信仰也是很重要的。有了信仰就有一个追求的目标,精神上就有了寄托。知识、文化、艺术、信仰这四样东西在我们的人生中非常重要。我从事书法也有六十多年了,我是研究书法理论的,研究理论的好处是使我的书法眼界高了,但是我的手跟不上。我现在集中精力想让自己的手跟上,还是觉得很难,可在追求的过程当中也充实了我的人生。

一个艺术家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是很难的。宋代人才辈出,书法传颂至今的,也只有“宋四家”。学习书法,一辈子要训练两样东西,一个是眼睛,一个是手。好之不如知之,知之不如能之。书法是“知之”难,“能之”更难。要想成为一个书法家要花大量的时间练习,字是靠写出来的,不是光靠理解就能写得好的,要在纸上体现一个人的笔力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所以一定要扎扎实实地从基本功着手。习书绝不能本末倒置,书法以沉着为本,而锻炼一个人写字最理想的书体是楷书。

图片

■刘小晴楷书作品《沁园春·雪》

图片

■刘小晴小楷作品《宋米元章西园雅集图记》

楷书严格来说包括篆书、隶书、北(魏)碑、唐碑。打基础学唐碑,求变化临北碑,将来再旁通篆隶。用笔不外乎方圆,篆书是圆笔之本,隶书是方笔之本。这样基本功就打好了。在研究书法艺术的过程当中,首先要把握自己的创作和学习的方法。这个方法论是很重要的。

我年纪轻的时候就很喜欢字帖。刚开始的时候,都是到朋友家里去借字帖。每借到一本就精心临摹。后来我在出版社工作,就开始大量地收藏字帖。现在我家里有约两千本字帖。

图片

■青年刘小晴在练书法

书法欣赏其实是个大题目,我今天拿书法里面比较重要的几项跟大家谈一谈。中国书法首先研究的是它的“形”。古人云:“书,形学也。”“形”包括结构、用笔、章法、布局等等。从“形”上来讲,可以分成三个层面,首先是它的外形。中国人很强调形式美,形式美又可以分为“外形式”和“内形式”。外形式就是研究字体的结构、章法的形式、墨色的浓淡等。研究这个“形”的时候要注意“形”不是奇形怪状。我们说“字如其人”,字体要协调、要端正。高级的地方不在乎外形,而在于内形——内涵。那什么是内涵呢,就是文和质的关系。要“笔中有物”“藏骨抱筋”“含文包质”,质之中藏者,则自能得赏音于千古。这些都在内形式上的体现。我们现在书法欣赏分为两种:一种是看它的整体效果,力量和气势是它主要的表现;二是看它的细节,研究它的一点一画,要经得起推敲。譬如字形姿态,点画要当中浓,两边枯,不光而毛,要有涩感。讲究高级的人都是研究书法中的细节,让作品能百看不厌。

图片

■ 刘小晴小楷扇面《兰亭序》

图片

■ 刘小晴行书作品《陋室铭》

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我大约写过几百次,每一次写完都会有新的体会。《兰亭集序》的好体现为八个字:“似奇反正,若断还连”。《兰亭集序》还有一种内涵的气息,一种韵律。可惜我们现在看不到王羲之的真迹,现在流传下来的是唐代的摹本。我想王羲之的笔法一定有自己的内涵在里面,他用古代人的质朴和妍媚融合创新成自己新的书体。

我一直在想:王羲之为什么会被称为“书圣”?为什么历史上书法家都喜欢研究王羲之的书法?从哲学的角度来说,这代表了两种中国传统思想,中庸之道和老庄哲学。所谓平和简静,遒丽天成,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所以我们研究王羲之的书法就要着眼于中和美这一点。

艺术家就是要走朴素的路,要让百姓看得懂你的字,不能是奇形怪状的。要把“奇”和“正”这对矛盾统一到恰到好处的境地,奇而不怪,正而不板。王羲之的字是很“奇”的,但是它的重心是很稳的。好的字要有一个简洁的姿态,就像是一个倒立的人,他的重心在靠下的位置,在他将跌未跌的时候,这个姿态是最好的。中和美一个动态的平衡,是一种可以左右摆动的平衡。就好像“肥”和“瘦”,最高级的字就是不肥不瘦,就好像西施。字“肥”一点也是可以的,就好像杨玉环,唐代以肥为美,也包括书法。但字“肥”过头了就会显得臃肿,“瘦”过头了则会变成枯骨。南方人的字一般比较秀美,而北方人的字则很有力量感。

图片

■刘小晴楷书作品《望海潮》

最后我们要研究艺术的最高境界——自然,达到道的境界——道法自然。这是一个技道合一的境界,是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境界,是一种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历史上能达到这个境界的人寥寥无几。研究艺术的自然美还会涉及到一个风格的问题。一个艺术家成功不成功就是要看他有没有自己的风格。所谓风格就是强烈的艺术个性,一个艺术家的笔墨要跟随时代而走,不能墨守成规做古人的奴隶。要有自己独特的判断能力和审美能力,走自己的路这很不容易。严格来说艺术没有新旧之分,只有高低、雅俗、好坏之分。我们搞艺术的人样样都好追求,只有一样不太好追求,就是风格。风格是自然形成的,唯风格刻意去设计、刻意去追求反而不能保持风格的稳定性。所以风格的问题,里面虽然包含着艺术个性,但也涉及到艺术共性的问题。我们现在研究中国书法,就要牢牢地把握艺术共性。

研究艺术或是从宏观的角度,或是从微观的角度。今天我们说的都是宏观层面的,讨论微观的话,那书法里的一点一画全都大有讲头。我们研究书法艺术的共性首先要注意两点:一个是“法”,一个是“理”。“法”是研究艺术个性的客观规律,书法从研究形开始,有笔法、有结构法、有墨法、有章法。“法”上升到“理”的境界,使书法艺术具有共性的客观规律,即无论哪种字体、哪种风格、哪个流派都必须遵循的艺术原则。然后我们还要研究中国艺术的“气”,这个“气”指的是一个人的人格。“气”有有形的和无形的两种,有形的靠气势连贯起来。我们研究行书、草书便以“气”为主。对于单个字来讲,“气”就是笔画与笔画之间的关系。就一行字来说,字与字之间的气则叫做行气。行与行之间,贯通整个篇幅的气叫做气势。创作一幅作品之前要养气,要培养创作的激情和灵感。“气”在中国艺术的审美中是相当重要的。书法所有的“形”都是由“势”产生的——正所谓“因势生形”。

中国书法艺术中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韵”,即音乐性。中国书法里面充满了强烈的节奏、生命的律动。节奏产生墨色的变化,墨色的变化体现用笔的轻重缓急,这就是“韵”。“韵”是研究形式美的主要法则,既要对比,也要统一。“韵”其实还涉及到审美里的一个问题,韵味、风度、气息……艺术归根结底要看作品里的“气息”好不好,所谓“气息”就是贯穿于整幅字中的精神,是一种精神境界。书法中的“书卷气”还是“精神气”,都是我们需要好好研究的东西。一个艺术家要有自己强烈的艺术个性。个性是决定一个艺术家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但是艺术个性必须建立在艺术共性的基础上,如是才能体现出个性的高下。

文编|蔡 晴

美编|慢慢华

摄影|蔡 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