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文化是世界上仅存的唯一古文明标本。它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所凝练形成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道德情感和价值取向,体现了中华民族最深层、最根本的精神追求和优秀独特的精神基因。中华文化不仅对东南亚产生过重要影响,还对南亚乃至美洲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其中,海外华侨华人对这种文化的传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他们走到哪里就把中华文化带到哪里,并使之与当地文化相融相生,不同的文化因相互交流互鉴而更显多彩活力。本文试从侨批视角审视海外华侨华人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中的独特贡献和重要作用。 交流互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需要 罗素认为:“不同文明的接触,以往常常成为人类进步的里程碑。”文化的本质和源流,在于其生长发育中不断交流、吸纳、碰撞、融合。文化一旦产生,交流就成为必然。“文化”一词源于拉丁语,意为耕耘、耕作,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1871年对文化下了个定义,即文化或文明,从人种志学的观点看,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习惯。文化的固有属性是传播性,一种文化特质一旦产生便有向外扩散的本能,而扩散的结果就是使之成为一群人或更大范围内的群体所共享的东西。由于文化的交流共享,世界各民族的文化才得以相互补充、融合、发展,才能形成世界上万紫千红的文化繁荣景象。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从历史上看,中华文明是唯一从未断流过的原生文明,具有强大融合力、内化力、延续力和凝聚力。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主任杨共乐认为,在中华文明绵延发展的过程中,至少有六条文化“生命线”值得我们重视:一是以“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为特征的民族性格;二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三是以见义勇为,扶危济困、崇德向善、敬老爱幼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四是以人为本、以文化人、以文化天下的人文精神;五是与时俱进、崇尚科技、尊师重道的创新传承意识;六是兼收并蓄、交流互鉴、多元融通的包容开放传统。它们都是中华文明的凝合剂,构成了中华文明持续发展的旺盛文化生命力。 中华民族这些独特的智慧结晶,也成为全人类共享的精神财富。自秦汉伊始,中华文化就对越南、朝鲜、日本等周边国家产生重要影响,中国的科举制度、政体制度、服饰等被朝鲜、日本等国效仿,中华民族的汉儒思想、饮食文化、汉字文化、语言文学、生活习俗、文化艺术、建筑风格等影响力遍布东南亚。随着张骞出使西域,罗马帝国派使臣出使东汉,中国和罗马、波斯、印度也有了频繁的经济文化往来。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不仅将中国的茶叶、丝绸、瓷器等带往世界各地,中华文明也对世界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而兴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朝和清朝的海上丝绸之路,随着沿海先民移民海外高潮的出现,华侨华人成为了跨文化交流的独特群体。 可见,在历史上,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发展所做的重要贡献。同样,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也吸取了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并与中国本土文化相互交融碰撞,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对中国的思想观念、哲学、文学、艺术以及生活方式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明清以来,西方的科学、文学、生活方式、建筑艺术、药品等通过各种途径传入中国,使中西文化在碰撞交流间得以持续发展。 华侨华人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中 的重要作用 人是传播文化的主体,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随着国际移民现象和跨文化交流的普遍化,文化对人们的影响力不仅局限于某个社会或社会群体,而是跨越时空,辐射到更多的群体。对于海外华侨华人而言,他们需要适应两种甚至多种文化模式,他们自出洋伊始,就在中西文化交流互鉴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侨批,可以看到海外华侨华人在与家乡亲人你来我往的书信联系中所呈现的民族文化认同感,以及在两地交流间传承演变出的丰富多元的文化交融现象。 华侨华人有一种特质,就是不管走到哪里都不会受外界影响而放弃自己的“根”。在菲律宾,当地传统节日的礼俗形式几乎与闽南无异。如除夕守岁、新年祭祖、元宵观灯、清明扫墓、端午吃粽子、中秋赏月、传宗接代、婚嫁等均与闽南如出一辙。春节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一般海外华侨华人都会格外重视,除寄比平时更多的款项给家乡亲人外,寄信还时常使用吉祥的红色批封。比如从马尼拉寄出的侨批信封会印上“庆祝新禧”。春节作为中国文化的鲜明符号,以它独特的魅力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现在,它不但是全球华人的节日,也正在变成世界性的节日。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等华人众多的东南亚国家更是将春节确定为公共假日。由此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有的侨批内容还将年节习俗与民间信仰相结合。侨居马尼拉的丈夫颜清芬在寄往石狮钞坑的侨批中,吩咐在家乡的妻子要按当地风俗,为儿子周岁“筹办牲礼筵味敬谢檐墘妈”。敬奉“檐墘妈”是闽南地区独特的民间信仰,“檐墘妈”民间也叫“檐口妈”,是小孩满月或周岁时,为祈求家中孩子平安而举行。 1855年菲律宾马尼拉颜良瞒寄给晋江家中的侨批中涉及民风民俗事宜丰富,包括花钱请一场梨园戏,以敬阴光(公),还有新厝上樑选择日期等在闽南城乡广为流行的民俗和礼俗。侨批中“另倩一本梨园”的“倩”是闽南语“请”的音译,“梨园戏”源于宋元时期,植根于名城泉州,距今有八百年历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民间往往会在重要时节“搬戏”,邀请全村邻里前来观看。 传宗接代是传统家庭的头等大事,有些没有儿子的家庭,往往以收养义子的办法来弥补这一缺陷。一封家住南安的妻子洪乌玉寄给菲律宾丈夫林安升的回批中提到:“其螟蛉一事,此时咱厝难处借,现觅妥当,未接其款,不敢进行。若有意,须当将款寄来交与三姆大人收下,代为主张……视一儿,约有四岁额,妾意爱也。其价艮(银)要二百余元之数。”批中提及的“螟蛉”即指收养的义子。《诗经·小雅·小宛》载:“螟蛉有子,蜾赢负之。”蜾赢是一种黑色的细腰土蜂,常捕捉螟蛉入巢,以养育其幼虫,古人误以为是代螟蛾哺养幼虫,故称养子为螟蛉之子。妻子在回批中提及自己相中一四岁孩子,价格要二百余元,因未接到夫君款项,不敢进行收养。二百余元当是一笔巨款,可见,当时海外华侨对传宗接代的重视程度。 当然,传承传统文化,并不代表排斥异族文化,尤其是对一些先进的文化元素。 菲律宾华侨吴身实寄给家乡“雄兄”的侨批中,提及孩子婚恋问题时写道:“吾兄的好意介绍,只是扬明现还在半工半读中,婚姻事倘(尚)未急,谢谢你的好意。在菲青年男女,都因西方的自由恋爱观念,为父母者不能代为主张,常只站在认可方面,绝对听由子女自作主张。”由信中可知,当时在菲华侨的下一代大多已接受了自由恋爱的观念。 ![]() 在菲律宾的李荣基在写给家中岳母的信中更是提出了男女平等的主张:“岳母大人尊鉴:敬禀者,前接手谕,敬悉一切……我国旧俗礼教,往往轻视生女重男,惟婿独以不为然也。”李先生在以极为敬重的语气问候岳母大人之后,勇敢地对当时我国社会的旧礼教,即对生育问题重男轻女的普遍现象提出了批判。这也是在海外华侨华人勇于创新,包容接纳外异先进文化元素的有力见证。此外,从海外寄回的信件夹带的老照片中,我们知道当时华侨新人举行婚礼,往往是中西文化合璧为主。如果婚礼在居住国举行,一般是既有西式结婚礼服,又有中国传统婚庆对联等中国元素。如在国内举行,则更具“中国味”些,新人着西式礼服,有西洋乐队,其他人一般以中式服装为主,仪式也按中式举行。 中医中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被称之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外的“第五大发明”,不仅能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健康作出贡献,同时也蕴含着深厚的中国哲学智慧。 ![]() ![]() 南安洪氏寄给菲律宾丈夫的回批中道:“刻接来信,所云诸事备悉种切矣,并云齿痛食丸无效,此乃系于彼处采药丸甚艰计,故致不能就效。兹由信内夹去专治齿痛药单一纸,祈即常常食之。”这是一封很特殊的回批,不但写了回信,还专门夹带了治疗牙痛的中医药方,注明了熟地、甘杞、灵仙、生芪等中药的分量、用法,以解丈夫在海外无有效医方之难。 菲律宾宿务的陈永海先生寄给家中妻子金宽的侨批中则提到了西医手术治疗方法,“内云亮儿眼患目痧,欲以手术医疗,对于此事,切不可进行……因亮儿年纪幼小,何堪忍痛,祈即先请西医以药水洗之……候待他日长大,即以手术调治最为妥当”。信中首先肯定了以手术孩子眼病的方法,但怕孩子幼小,无法忍受,故待长大后再行手术。这说明当时不管是华侨还是侨属均已接受西方医学的思想,只是了解不深,对手术的方法还有惧怕心理。 ![]() ![]() 无独有偶,在菲律宾的父亲陈淑炭在给家中女儿玉燕的侨批中同样也提及了西医疗法:“近闻儿乳部生痛,深为介意……寄去血清药24粒,其服法:大人每三点钟一片,小儿每三点钟半片。祈即注意服法。” 在一封菲律宾华侨施伯翔先生寄与家中妻子的侨批中,则综合体现了华侨家庭对中西医兼容并蓄的开放思想,施伯翔写给家中妻子的信中写道:“适我病倒在家中……曾经延西医两次诊治,注射服药。”病复发后改用中医方法治疗,“要为医愈这脚病,遂派出中药三味:黄芪、木瓜、乌豆和猪筋𤉙食,连服三帖,有些见效。” 华文教育 △颜文初給母亲的信 华文教育是指:“以母语或第一语言非汉语的海外华人、华侨为主要教学对象(也包括少数非华裔学生)开展的中国语言文化教育。”通过华文教育这一形式,可以将中国的语言文化、生活方式、思维理念展示在学生面前,让他们感受、了解、习得、然后传播、认同,以此向世界展示一个认识了解中华文化的平台。据统计,当前世界各地有各类华文学校约2万多所,在读华裔青少年达数百万,越来越多的非华裔青少年学习者也加入其中。华文教育作为中华语言文化教授与传承的重要载体,成为海外华人追寻自身民族文化与建构文化身份的重要手段之一。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华文学校在海外,特别是东南亚普遍兴起,如建于1895年在菲律宾日落洞油间口的槟城闽王庙大宗祠,曾附办王氏学校,以作育英才、传承文化。1899年,中国驻菲律宾第一任领事陈纲创办了菲第一所华侨学校——中西学堂。菲律宾华侨大肆兴学,至1935年度,菲律宾的华侨学校已达46所,学生2.1万人。这些学校的建立教育了华侨子女,表达了华侨对传统文化的强烈认可,同时,也在客观上影响了当地的文化礼仪和生活习惯。老一辈华侨除了在居住地建立学校,对后代推行华文教育,培养传统文化素养外,对远在家乡,无法到海外的兄弟姐妹或子女的教育也极为重视。如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六月十一日,菲律宾颜华辉在寄给石狮钞坑叔母的侨批中说,只要雇得好先生,钱钞不必多计较。华侨在海外,对家中青少年的教育永远是最挂心的。一封从菲律宾陈瑛煏先生寄往家中妻子的侨批中交代:孩子“可使其继续入学,肄业也是无妨”。另一封侨批则谈到:“护弟此季月成绩如何,暑期须嘱他补习。”从侨批的字里行间可见华侨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在东南亚华人社会里,曾涌现出不少以颜文初等为代表的华文教育热心人士。上图就是颜文初1918年担任小吕宋中西学校校长当年写给其在家乡母亲的侨批,使用的是小吕宋华侨中西学校的便用笺。 ![]() ![]() 老一辈华侨虽身在海外,却仍保存着深厚的中华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数世不变。在饮食上,保留吃大米饭,配以中国式的酱菜、青菜和猪肉习惯,喜现煮现吃。所以炊具和餐具也是中国式的铁鼎、砂锅、陶钵和瓷碗、瓷碟、汤匙、竹筷等。随着时间的推移,中餐和海外中餐馆已成为展示中国和中国文化的媒介与纽带,华侨所坚持的传统饮食文化在外国人眼里已成为代表中国文化的第一要素,中国菜所蕴含的丰富养生理念、传统美德等中国文化密码,传递着中国的价值观,不少外国人因为遇见中餐,而与中国和中国文化结缘。 早期菲律宾从中国引进了白菜、莴苣、大辣椒、菠菜、豌豆、大豆、芋头,以及橙、柚、柑橘、枇杷、李、荔枝、黄皮、杮子、石榴、水蜜桃、香蕉、柠檬、龙眼、花生等。而这些大部分由福建移民引进菲律宾,自然保留闽南语名称。久而久之整合进当地语言,成为他加禄语的一部分。时至今日,很多从中国引进的蔬菜和副食品不仅华侨华人爱吃,连土生土长的菲律宾人也非常爱吃,名称也都来自闽南方言,如豆腐(taho)、卤面(lomi),甜糕(tikou)等。这种食品以及食品名称上的中菲整合是中外饮食文化交融互鉴的历史见证。 在侨批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一些“洋食品”也正通过华侨逐渐地进入中国。1921年,菲律宾华侨吴章汉寄给“泉晋南门外拾玖都坑东乡”的母亲的侨批中提及若到马尼拉,将遵嘱买“正燕窝”和“洋线”,随身带回孝敬母亲。燕窝的输入对中国饮食产生了较大影响,中国古代的燕窝绝大部分来自南洋的印尼、泰国、缅甸等地,明清时期,由于人们对燕窝的认识加深,燕窝成为中国饮食中的珍品,南洋华侨也开始把更多的燕窝运回中国,据《菲律宾华侨史》载:“1805-1830年,从苏禄开往马尼拉的67艘商船中,有49艘载有燕窝,其中最多的一艘就装有100担;48艘装有海参,最高的一艘装有50吨。这两种土产大部分从马尼拉输往中国。”燕窝的输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中医药膳食的发展。一封自菲律宾宿务陈永海寄给晋江深沪乡妻子金宽的侨批中写道:“昨接到十月十五日覆来家书,诸情均详。要买牛奶粉……待有便人回国,即购寄去。”牛奶粉在当时还是来自国外的稀罕物品。另一封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六月三十日,菲律宾伙计寄石狮钞坑良瞒的侨批中提到寄“支居叻”一事,“支居叻”即为现在所称“巧克力”,当时有的译成“架龟力”。所有这些不仅受到侨眷的喜爱,也成为一种用于人情往来的礼品,并逐渐改变着人们的饮食习惯和日常生活。 结语 ![]() 拂去侨批的历史尘埃,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华侨华人不但是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的亲历者、见证者,更是推动者和贡献者,他们早年远离故土,在异国他乡开辟新天地,以坚韧的精神让民族文化的根脉永续,他们没有抛弃传统,而是兼容并蓄,吐故纳新,努力延续中华文化的海外生命力,为住在国多元文化的繁荣添光增彩。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侨批和银信——来自华侨华人的书信和汇款票据》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提名报告中所言:侨批满载着海外华人对祖国、家人的关心和爱意以及对中国传统的强烈依恋之情。侨批也反映了西方和东南亚地区的文化对中国带来的影响及其在同化华人的故乡文化方面的影响。在当今全体一体化的背景下,世界文明之间的交融和互鉴变得更加迫切和必然,互鉴是文明所需,互鉴是发展所求。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