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侨文化形成和参与

 茶香飘万里 2013-12-06


 

   

“中华文化具有较强的涵化力和适应力,自秦汉开始不断向海外传播、移植,在东亚、东南亚文化史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近代以来这种影响辐及欧美。从文化播迁的角度来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即(一)中华文化的传播:“汉字文化圈”;(二)中华文化的移植:华侨文化;(三)中华文化的分异:华族文化。这三个阶段递相嬗变,各具特征。

      一 中华文化的移植:华侨文化

  16世纪以后,华侨出国经商谋生逐渐增多,华侨聚居区星星点点散布于海外城镇。负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人,通过自身的迁移与侨居,将中华文化移植异域,形成华侨文化,在东南亚各地及后来在美洲滋生蔓长。

  西方殖民者开始在东南亚建立其殖民经济体系,华商的中介、华工的拓荒在其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从而形成华侨出国的外部拉力。福建、广东沿海,海外贸易素有传统,不少人出国经商。在明清政府的海禁政策下,甚至出现一些海商武装集团,以武力为后盾经营中国与日本、南洋等地的海上贸易。同时,人口压力日渐增强,也驱动农民出海谋生。此外,朝代鼎革、政治动荡,也驱使一些军民出洋避难。



  早期华侨聚居区一度形成了颇具规模的自成一体的社区,华侨文化与土著文化、西方殖民文化并立。17世纪下半叶,明朝遗臣莫天赐开发今柬埔寨河仙,十分重视文化的传承,一时文风蔚然,几与中土媲美。1777—1886年加里曼丹岛的兰芳公司,可以说是中国国家制度的海外尝试,其首领罗芳伯自号“大唐客长”,重视中华文化教育,远道聘请中国书生开设讲堂,免费教授。但在19世纪中期以前,明清政府将海外华侨视为莠民、弃民,不时实行海禁,不许华侨返回故乡。这使华侨出国时断时续,也使华侨不得不长期寓居异乡。在这种情况下,东南亚不少华侨聚居区,文化的传承缺乏连续性,中华文化的这些移植点多自然消失。一部分华侨,单身男性(此时绝少有中国女性出国)多与当地土著婚配,繁衍混血后代,衍生混血族群,形成杂交文化。

  
  亲带亲,友带友,由宗亲或同乡牵引出国,连锁式互相提携的移民形式造成同乡同族聚居同一地区的现象。
  
  华文报刊自19世纪后期率先在海外出现。至20世纪上半叶,东南亚、北美等地大量涌现。它们自视为中国报纸之列,报道祖国事件,关心中国政治,宣传中国文化,它们在维护中国尊严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尤其是维新派与革命派,都以侨报为阵地,大开笔战,展开激烈的论争。强烈的中国政治色彩主导了侨报,增强了华侨“中国人”的意识。

  在移居国,华侨自视为飘零的过客,祖国和故乡才是他们的终身寄托。即使客死番地,也想托骨归乡,不能遗骨异地,否则就觉得背弃祖宗庐墓,数典忘祖。他们忍辱负重,胼手胝足,为的是在家乡建立和扩大家庭基业,期望有朝一日能够衣锦还乡。无论自己多么艰苦,他们都要将血汗钱寄回祖国的家庭,赡养父母妻儿。经济条件许可便在家乡大兴土木,“大屋住人,祠堂崇祭,书斋设教,坟墓敬祖”,以实现光前裕后的传统理想。
      二 中华文化的分异:华族文化

  19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东南亚殖民体系崩溃,独立的民族国家相继崛起,对华侨纷纷采取强制的或温和的同化与融合政策。同时,中国大陆与世界的隔绝,使华侨华人与祖国的联系中断,中华文化的延续与传承深受影响。国内实行土地改革,中国政府不承认双重国籍,并鼓励华侨加入所在国国籍。华侨逐渐转变为华人(华族),即由Overseas Chinese转变为Ethnic Chinese,中华文化在海外发生变异,由华侨文化转变为华人(华族)文化。

  华侨文学,是中国新文化在海外的分支,可称为“漂泊文学”,反映了华侨在异国的失落心态,寄托着游子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深眷念。华人文学,则仅含有对血统的认同和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好奇和想象。
在中国境内3000万归侨和遍布世界的3000多万侨胞中,祖籍广东者近2200万人,影响较大的广东华侨组织就有“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国际潮团联谊会”、“世界中山各中学同学恳亲大会”等。作为著名侨乡,岭南的同胞虽然远离家乡,却无时无刻不眷恋着祖国和家乡,一贯热心参与祖国和家乡的经济文化建设。早在20世纪初,他们就回乡办学办厂,改革开放以来更是积极捐助内陆经济文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有的如霍英东、李嘉诚等捐资几亿,投建大学和各项社会公益;有的积极支持中国侨联的“侨心工程”,以广东省侨联蚁美厚慈善基金会、振兴中华教科学基金会或个人名义捐建了多所“侨心小学”,设立了百万元科技文教专项基金等。正是广大粤籍华侨、港澳同胞热爱祖国、眷恋故土、热心公益的精神,保持了岭南文化开枝散叶,造福中华的优势。而从岭南三大民系文化的角度,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岭南文化这一突出优势。
  秦汉以前,潮汕先民属于越族一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历代中原人民先后南迁,同当地的越族人融合生息。目前在潮汕地区居住的潮人有1000万,散播海外的也有约1000万。他们热情好客,勇于开拓,凝聚力高,善于经商,在海外有东方犹太人的称誉。他们非常热爱中华文化,认同潮州文化。如团结新加坡潮人及乡团的“潮州八邑会馆”,就负有联系该国60万潮人的义务,对中国政府的英明领导全力支持。近期举行的北京世界潮人大会、中国民系(潮州)文化研讨会,第十一届国际潮团联谊年会,以及在“中华文化与和平统一研讨会”上宣布将在泉州举行的“中国民系(闽南)文化节”(含潮州文化)⑤,无不体现了广大潮人互助合作,盼望祖国早日和平统一的心愿。

    五邑地区最早向海外移民是在何时,目前还缺乏直接的文献记载。不过,从一些史书的记述并结合当地的方志资料,我们大致可以推测:早在唐以前,五邑人就已经同海外有联系;唐至宋、元时期,五邑地区同海外有频繁的交往活动,也就是说有了早期的海外移民活动;宋末元初,这里发生了较大规模的海外移民活动;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海外移民活动又进一步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