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快攻结合弧圈”框架\优势\问题\改进

 通心菜 2022-11-26 发布于广东

快攻结合弧圈的框架是双脚稍宽于肩,脚跟稍离地,腿稍曲,身体稍前倾,略提臂。
左脚在前右脚在后为了前后发力;脚跟离地,身体前倾会使人体重心提高和偏前,减少双腿的负重感便于快速移动,腰看起来有点弯,但这是前部分动作导致的结果,并非刻意为之。上半身是旋转框架,提臂是为了使臂在旋转平面上而减少旋转阻力,身体前倾和提臂就有含胸的结果,并非刻意为之,不可架肩,否则转动会脱节。发力时有明显的“重心交换”,一则是辅助高重心转动的结果,二则是双腿完成前后发力的结果,刻意地做重心交换通常成是扭屁股的动作。

在这样的架构上发展出了很多的成熟技术,各人根据自身偏好选择一些技术项目即可组合成一套特色打法。对于个人而言,多则难精,关键是组合的运用熟练程度。新技术可占一时之利,但并不长久,这点也别瞎追。(图1)

攻球动作

  

集中注意力在上半身上,能很好地发挥手的快速和灵敏性,所以无论是接发球或攻球都容易抢在球是上升期,即球在上半面旋转平面之下是最理想的。加入对球的摩擦方式击球,球在旋转平面之下那就是“拉球”,在平面之上就是“前冲”。快攻结合弧圈的核心理念是“快”——节奏快,所以技术或技术组合必须符合这个理念,快摆、加力快搓,翻挑等是单项的快,在下降期拉起加转弧圈后要迎前攻、加力搓后侧身抢前冲等是技术组合的快。

目前遇到的问题及改进办法:

1、发大力进攻时,由于发力链长,整体动作幅度大,致使还原难,一板不致使反倒成被动。

改进:(1)提高落点的有效性,即对方防守的薄弱位的准确定点,机会球尽量做到一板过(2)提高整体动作的紧凑度,发力链肯定是长的,但无需每个环都充分舒展,环节之间短促且连贯,特别拉非机会球时做好相持的准备。

2、中远台的相持中球的前冲力量不足,甚至可每一板的质量会渐下降。

改进:尽量不退台,被退后拉成侧捌弧圈球,对方不好借力前冲,争取时间迎前并进入“快”模式。

3、台内挑、拧等反起的进攻,由于重心已入球台,如对方回球长破坏上半身旋转平面,即所谓的“追身球”便会被动。

改进:无解,用能得分得势则续,不能则止。

4、长且弧线平直的球或没有明显上升明的球难上主动发力,只能过渡处理。如前冲弧圈球、生胶的进攻球等。

改进:只能过渡,勉强攻易失误;要么干脆等到下降中期拉侧拐弧圈球。


2022112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