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市古镇:见证了“德清滩簧”发展成长史

 张明儿 2022-11-26 发布于浙江

众多江南古镇中,新市古镇的名字一直在江湖上如雷贯耳,人们对它的印象是车水马龙的市廛繁华、丝竹管弦不绝于耳的昼夜喧闹。确实如此,无怪乎清末时期,著名宗教学者陈金镛先生对新市“小上海”之称,赞口不绝。说起丝竹管弦,浙北民间,它的表现形式多半为“滩簧”,而缘其“滩簧”有地方性方言特点,所以“德清滩簧”之说,也由此而生。综其“德清滩簧”的发展成长史,可以说,新市古镇是它最重要的见证者。
“滩簧”,又称“滩黄调”“小戏”“花鼓”,是清代中期一种广泛流传于江浙一带民间的“代言体“坐唱形式。清朝道光以降,昆曲渐衰,滩簧继起,民间坐唱之风盛行,传统折子戏开始平民化,向道具简朴、民俗小调的方言说唱形式倾斜演变。原有昆曲开始幻变分流成两类:一种是通俗化唱法的昆曲,称为“前滩”。另则以民歌小曲变调演唱形式见市,形成滑稽多趣的风格,名为“后滩”。“滩簧”在德清境内流行区域,主要是在新市、钟管、禹越、新安、乾元、武康等地。

“德清滩簧”,表演者按德清不同地域的方言特点,形成自己的独特唱腔,他们三五人,或者更多,组成戏班,活跃在浙北的德清一带。以二胡为主奏乐器,曲调清新,表演文雅细腻,唱腔有“小戏调”、“本滩调”、“烧香调”等。“德清滩簧”唱本多为男女题材,语言诙谐发噱,故事情节采自生活日常,语言风格多半是百姓喜闻乐见的戏谑粗犷气息,角色生动灵现,像《陆雅臣》《卖青炭》《还披风》《送兰花》《借当镯》《姚麒麟》《小寡妇粜米》《小寡妇上新坟》《借黄糠》《庵堂相会》《卖妹成亲》等。

据《德清县新志》及《新市镇新志》载,“德清滩簧”代表人物是民国时期的士林新塘杨筱楼先生。据笔者了解,士林新塘荡里墩、高林草荡叶家兜、及荷叶浦环河村落,包括士林及下舍一带,清末及民国时期,多有“滩簧戏挑箱班”创立,外出巡演,历史上来新市演出也多。比较有名的艺人,除了叶家兜滩簧名角叶久林以外,还有下舍蔺村沈永才先生,他是民国时期比较活跃的“滩簧”表演艺人,他收徒多,演出地域广,东到桐乡,西至武康,南达余杭,北至吴兴,循环献艺,历年不断。村落庙前多有他演出的身影。最近几天来新市演出的士林滩簧戏班主角,正是他的嫡传弟子。

新市自古以来是德清县境内的繁华集市,江湖上各路戏班都以到新市大码头演出而为荣。这里凭借着大运河的客人流量,凭着古镇江湖上三教九流、码头商贾们的娱乐需求,本地百姓们的逢年过节赶集庙会,众多庙观寺院活动与殿神诞辰日,都需要请戏班演出庆贺,营造吉日喜庆氛围。所有这一切,都是为百姓喜闻乐见的“德清滩簧”创建了很大的生存空间。

据笔者初步统计,新市古镇原境域内有戏台大小十多个。众多庙观寺院前都有戏台设立,像西庙、东庙、三元观、五猖司庙、刘王庙、大王庙、觉海寺,五圣堂等等,都有戏台,供各地水路戏班演出。而近郊处的新联、梅林、高林、士林等地域,也是庙台密布,有几十处可以提供演出场所,这些演出环境在德清县范围内,可谓是得天独厚,其他区域都难以与之匹敌,良好的演出条件,必然带来“德清滩簧”民间的大发展。

目前,新市镇的古寺庙原生态保留极少,戏台形式只有一处被较好地保存了下来,这一戏台的西墙上,仍保留着大量的清代中期至民国时期,江湖上水路戏班来新市刘王庙戏台的演出墨记,艺人们随笔在墙壁空白处题写记录,将自己的戏班名号、演出时点及演出剧目,一一密集记述。据不完全统计,这里的记录有一千多处。这一古戏台的史料价值,在于能够见证“德清滩簧”的成长与发展,追溯源头,更有力地佐证新市古镇对“德清滩簧”这一地方文化现象的孕育培植与推进作用。

据笔者观察,“德清滩簧”能真正代表本地说唱娱乐的艺术表现形式,它是落地生根的文化“土特产”。比之越剧、京剧等戏剧来说,更有快速的传播蔓延性,它最能贴近本地百姓的视听,方言亲切,唱词平朴,生命力强,人们喜欢听,艺术形式也容易接受,艺人培育发展快,并不像外来剧种唱腔存在的文化气息违和现象。期待新市古镇继续发挥对“德清滩簧”发展的推动作用,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有更多的戏台和演出机会,吸引“德清滩簧”在新市真正落地生根,培养新人,创作时代新唱本,让老百姓能有自己喜爱的娱乐生活。

上几天,来自士林“滩簧”戏班来新市演出,地点在新市陈家潭东,我去看的时候,老远就听见胡琴声音响,音乐特别悦耳,柔和缠人,绕来绕去,像三花猫玩一根棉纱线。演出场上,观众围特个拍拍水满。有两位演员在演出,打扮得像菩萨书里的古人一样,台旁有几位长者在敲锣打鼓,锣鼓家生咪哩嘛拉,胡琴声音尹尹呀呀,声音闹忙,像极了古代新市闹猛市面。哟,唱戏人走路好看,好像云朵风里飘,从台的一边飘到台当中,两只手朝上一扬,戏就开唱了。方言唱腔听上去特别软,让人想起糯米饭。不错,令人垂涎的一碗香香软软的赤豆糯米饭。

清代石门名贤吴曾贯先生,当年经常来新市游乐,听听“滩簧”戏,品品美食,轧轧闹猛。倒是一番悠闲。他在自己诗集之中,记载了新市庙会戏台前锣鼓喧天的“滩簧”演出场景:
金鼓喧闹震市廛,永灵庙会自年年。
珠帘尽卷人俱笑,巡捕归来醉欲颠。
作者是石门人,应该来自于新市东郊,所以,诗中描绘的庙会活动应该是东永灵庙前,十分繁闹。可惜,东庙前那样的热闹场面,我们这一代人已久末逢见了。

虽然说,笔者对“德清滩簧”比较陌生,这次欣赏后倒是有一见如故之感,这其中原因缘于它的文化根源扎自本土,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一听就熟。本篇最后处,编一段文字,用方言“德清滩簧”唱可得神韵,博读者一笑:
什哇一早到仙潭,
集散中心停车走出来。
先到西河口逛一转,
寻爿饭店吃碗面梗加鳝板。
条条街路造得宽,
汽车往北又往南。
西大街,东大街,
北街上,直街上,
仙潭路上闹得来,
爿爿新店样子崭。
买特衣裳又买鞋,
顺便去仙潭市场带点菜,
大包小包一大堆,
铜钿化特一千三,
啊呀呀,街路荡特大半日,
太阳快要落下山,
脚步觉着有点累,
还是抓紧坐车回转吃夜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