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蜀汉名将姜维:丞相的衣钵传人,忠于蜀汉奈何天命难违

 四地闲夫 2022-11-26 发布于山东

公元214年,这一年羌族叛乱,天水郡郡功曹挺身而出,为保大汉疆土战死沙场。而这位郡功曹的儿子(姜维)因此晋升为天水郡参军,时年十二岁。

蜀汉名将姜维:丞相的衣钵传人,忠于蜀汉奈何天命难违

公元228年,这一年诸葛亮兵出祁山,天水郡各县纷纷响应蜀军的到来。天水太守怀疑姜维通敌所以连夜逃跑,而这位天水郡参军也沦为弃子,时年二十六岁。姜维自幼心怀天下,想要护住国土,重振大汉雄风。但是现在被当成弃子一样遗弃,纵使胸怀热血也难免凉却三分。

莫忘少年凌云志,曾许天下第一流!

诸葛亮和姜维终于见面了,两个人的梦想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匡扶汉室,还于旧都”。武侯盯着这位天水郡参军依稀想起曾经隐居卧龙岗的隐士,事隔经年那个隐士已经年迈,北伐的雄心壮志还能坚持下去吗?寻寻觅觅多年,武侯一直想要找个人,想要找一个能把北伐大旗接过去的人,而现在这个人出现在他的面前,他终于可以放松了,他知道北伐大业有人继承了。随即武侯就开始一步步培养姜维,先是提拔为奉义将军,后续加封为当阳亭侯。

蜀汉名将姜维:丞相的衣钵传人,忠于蜀汉奈何天命难违

姜维终于遇见伯乐了,终其一生都想匡扶汉室,现在在他面前的人不也是这样想的吗?正当姜维准备一展拳脚时,他接到一封家书,家书内容很简单,他的母亲向他求一株蜀地当归。母亲远在天水郡,现在向他求一株蜀地的当归,别人不懂他怎么可能不懂。陇西天水盛产当归,现在母亲舍近求远向他求一株蜀地当归,这不是很明显想要让他归故乡吗?

归去来兮,胡不归?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一边是自幼孤身抚养他的老母亲,一边是一个试图匡扶汉室的老人,他该如何割舍?他完全可以向徐庶一样回天水,但是丞相怎么办?

士为知己者死!

姜维提笔写到:“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为了良田百顷自己也顾不得一亩(母),心怀远志不当归也。

此后,曹魏因为其叛国之将的身份恨不得杀之而后快,蜀汉因为其魏国降将的身份始终耿耿于怀。但这些终究阻挡不了姜维前进的步伐,自此姜维一步步走向历史的舞台,并且在蜀汉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初,姜维诣亮,与母相失,复得母书,令求当归。 维曰: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孙盛著《杂记》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实际上蜀汉自从关羽丢失荆州之后就已经走下坡路了,《隆中对》也就成了不切实际的大饼,北伐粮道运输十分艰难。屋漏偏逢连夜雨,原本丢失荆州之后蜀汉就难以有大作为, 夷陵之战的惨败更是让蜀汉君臣对北伐更加不看好。但是那又怎么办?武侯一人举起北伐大旗,力主北伐曹魏,试图匡扶汉室。而武侯的衣钵传人姜维也跟着武侯北伐,更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北伐中积累经验。

蜀汉名将姜维:丞相的衣钵传人,忠于蜀汉奈何天命难违

建兴十二年,五丈原上空将星陨落,英灵归天。武侯带着无尽的遗憾归天,留下的是茫然的事业。此时蜀汉正在和曹魏对峙,稍有不慎曹魏就会挥师南下,吞掉蜀汉的主力部队。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姜维虽是诸葛亮的衣钵传人,但是他终究不是诸葛亮,能救得了一时能救得了一世吗?不知道,他不知道,谁也不知道,没有人知道蜀汉的命运如何,他们只知道武侯死了,精神支柱塌了。但是蜀汉能崩塌吗?不能,姜维不允许,他不允许老师的事业就此毁掉。

随后姜维恢复原样,让大军缓缓撤军,自己负责殿后工作。他依稀看到自己的结局了,老师出师未捷身先死,自己能胜过老师吗?等待自己的命运又是如何?他不知道等待他的命运是什么,他只知道自己要继承丞相遗志,要扛起北伐大旗。

九伐中原,当知天命难违

诸葛亮一死,蜀汉再也没有独揽政、军权的人了,而姜维也去边境了。之后十年,二十年,一直到公元253年,蒋琬逝世、费祎背刺,姜维终于接手军权了。期间曹魏爆发了高平陵政变,正值外强中弱时姜维提出了北伐,费祎以才能不如丞相为由拒绝北伐,而限定姜维每次北伐带兵都不过万。费祎被刺,姜维掌权,但是现在蜀汉还剩下什么?

蜀汉名将姜维:丞相的衣钵传人,忠于蜀汉奈何天命难违

北伐最佳时机错过了,司马家牢牢掌握掌握权力,天时不在;蜀道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外面的人难以打进来,但是里面的人也难以打出去,地利不在;一个平庸之主刘禅,一个奸臣黄皓,昔日那些将领一个又一个陨落,剩下的也不过都是一些资质平平的将军,人和不在。就这种情况蜀汉偏安都够呛,更别说去北上了。但是姜维没有放弃,反而选择继续北伐。

延熙十六年,姜维带领数万人北伐,因军粮耗尽而撤军。

延熙十七年,姜维出兵陇西,大破魏军,攻破河间、河关、临洮等地。

延熙十八年,姜维带兵北伐,因魏国增援部队赶到而退军。

延熙十九年,姜维升为大将军,北伐时期被邓艾击败,自贬为后将军,但仍旧行大将军事。

.........

史称九伐中原,但姜维何止九伐中原。小马拉大车,纵使姜维坚持北伐,奈何天命难违。姜维也知道天命难违,但他仍旧要坚持下去,这是老师传给他的事业,他一定要坚持下去。尽管有人指责姜维穷兵黩武,但是又有什么办法?蜀汉一旦北伐,曹魏就会重整旗鼓南下。有的时候非常无力,但是你仍旧要坚持下去,即时毫无希望。

景耀五年,黄皓上书刘禅,想要废掉姜维。同时姜维上书,请求斩杀黄皓。但是刘禅置之不理,并没有处置黄皓也没有处置姜维。就这样姜维眼睁睁看着蜀汉一步步没落,董卓、曹操、司马昭、诸葛恪都给他做出了榜样,当皇帝昏庸时清君侧无疑是最好的方法,但是姜维并没有清君侧,也没有废掉刘禅。姜维他走了,他去沓中屯田了。

蜀汉名将姜维:丞相的衣钵传人,忠于蜀汉奈何天命难违

翻开地图,我们可以发现沓中离天水不远了。离故乡已经很近了,曾经的天水郡参军现在成了蜀汉大将军,曾经那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现在已经白发苍苍,三十年过去了,征战无数从未离家乡这么近。他就这样看着天水,眺望着家乡,回忆着老母亲劝他当归。会不会在那一刹那间也能回忆起曾经在天水的日子,会不会也想着回到故乡,他知道尽管他离天水很近,但是他这辈子回不去了。

《三国志·姜维传》:明年,加督中外军事。复出陇西,守狄道长李简举城降。进围襄武,与魏将徐质交锋,斩首破敌,魏军败退。维乘胜多所降下,拔(河间)〔河关〕、狄道、临洮三县民还。《汉晋春秋》:费祎谓维曰:“吾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况吾等乎!且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业,以俟能者,无以为希冀徼倖而决成败於一举。若不如志,悔之无及。”

敛兵聚谷,功过当由后世评说

蜀汉后期,姜维对汉中的军事部署开始大调整,史称敛兵聚谷。简单来说就是把汉中那些据点驻守的部队全部集中起来,然后依靠汉城和乐城坚守不出,凭借地理优势坚壁清野,等敌军粮草耗尽自然就会撤兵。对于姜维这一套防御体系后世诸多驳斥,很多人都认为蜀汉亡于此次防御体系的调整。

《三国志集解》引胡三省称之为“自弃险要,以开狡焉取强之心。”刘友益之言:“维之失计,汉所亡也”《资治通鉴纲目集览》观点:“外户不守,而却屯以引敌,且欲俟其退而出击之,真开门揖盗之见”。

后世的史学家纷纷指责姜维部署失误,引狼入室导致蜀汉灭亡。但是他们哪知道这些人是要吃饭的,他们哪知道蜀汉当时有多少兵力?《晋书·文帝纪》载:计蜀战士九万,居守成都及备他郡不下四万,然则余众不过五。蜀汉一共就才九万人,怎么可能在那些据点驻守重兵?人是要吃饭的,战争是会死人的,粮食和人口短时间内都不可能得到补充,谁去助手那些据点?如果蜀汉有大军百万,在每个据点驻守五万人不好吗?谁不想在每个据点驻军?哪来的那么多人?站着说话不腰疼用在这里正合适。

蜀汉名将姜维:丞相的衣钵传人,忠于蜀汉奈何天命难违

曹魏出兵时引五路大军,浩浩荡荡的杀向成都。但是这些人被姜维阻击在剑阁外,甚至当时钟会还因为久攻不下商议退军。由此可见敛兵聚谷是有用的,如果姜维不能再剑阁阻击钟会,那么成都灭亡就是必然的。但是邓艾偷渡阴平,一路杀向成都,蜀汉投降了。这一切都是可以避免的,姜维曾劝刘禅派兵驻守阴平,但是刘禅并没有驻军,以至于邓艾能一路杀过来。

六年,维表后主:“闻钟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诣督堵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皓征信鬼巫,谓故终不自致。启后主寝其事,而群臣不知。——三国志

吾计不成,乃天命也!

蜀汉投降后,姜维又迎来了选择,他是可以选择放弃抵抗投降的。但是姜维不甘心,他不甘心看着老师的基业就此毁了,他还想尝试一次,他还想最后尝试一次。尽管蜀汉投降了,姜维仍旧密信刘禅:「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哪有那么简单。但他做了,他劝说钟会杀害将军,然后陷害邓艾,最后借钟会之手复国。

蜀汉名将姜维:丞相的衣钵传人,忠于蜀汉奈何天命难违

事情败露了,姜维又输了。临死前姜维仰天长啸:吾计不成,乃天命也!之后自刎而死,就此三十年的努力全部化为泡影。从拒绝当归开始,然后接受丞相衣钵,十年守边,九伐中原,一幕幕场景从姜维脑子里呈现出来,无数人的鲜血就此落下帷幕。精卫填海?螳臂当车?蚍蜉撼树?不知道,不知道用什么词形容他,只知道为了完成老师的梦想,他力主北伐直至身死。结束了,一切都已经结束了。蜀汉最后的希望,三国最后的英雄,随着姜维生命的终结蜀汉王朝也被终结了,同时无数人的努力也终结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