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赋权理论”指导下,戒毒康复对象自我效能提升 | 社工案例计划

 社工客 2022-11-26 发布于广东

出品 | 社工客(ID:shegongke)

    作者 | 廖乐萍  云楚欣

    单位 | 佛山市顺德区陈村镇禁毒办

一、案例信息

(一)基本资料

F哥(化名),男,51岁,未婚,独居;多病缠身,多年来需药物控制;未就业,有较少的村居分红收入;20年前开始吸毒,有多次吸毒查处记录,2021年因容留他人吸毒被判服刑。

(二)背景资料

2021年底,案主回到社区。与社会工作者面谈中,案主表示自己的钱包、手机、现金等个人财产物质,在入所时被朋友拿走,自己现在只拿回手机……在不到20分钟的谈话过程中,案主多次叹气,提到“肯定是因为我是这样的人,朋友也看不上”,既愤怒、又无奈。

二、问题及需求分析

(一)案主面临的问题分析

案主出所后,多次以电访及见面的方式取回物品,但都没有成功。分析案主的资料可以发现,影响服务对象不能取回物品的原因有几个,下面将从主观、客观两方面分析案主取回物品困难的原因。

首先,主观的原因有:犯罪前科身份、多次强戒处罚后消极的心理状态,这两点直接影响了案主取回物品。

1.犯罪前科身份:案主因过往经历原因,身边朋友对其存在歧视、看不起等想法;在朋友面前,案主对于自己的违法犯罪行为感到羞耻,与朋友交往存在煎熬。

标签效应使案主始终被前科身份困扰,无法以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身边事、人,导致在人际交往及个人权益维护上频频失败。

2.案主目前处于心理危机状态:刑事前后,案主心理状态发生较大的变化,在整个过程中,来自家人、朋友的支持微乎其微,面对出所后无法正常取回个人物品的情况,案主内心是焦虑、迷茫、无助的,在与社会工作者面谈过程中也是低能量及自我否认。

其次,客观的原因有:无家人支持、朋友的否认、较少社会支持,进一步增加了案主取回物品的信心和难度。

1.无家人支持:案主多年来一直是独居状态,与家人基本无来往,日常生活情况不能及时家人诉说,当案主遇到生活情况时,不能及时与家人讨论,增加了案主内心的纠结与苦闷。

2.朋友的否认:案主对于朋友是十分信任和依赖的,但是此次出所后无法顺利取回物品以及朋友的拒绝和否认,让案主感受到失望和无奈。

3.较少社会支持:案主个人经济能力及经济来源有限,案主外出依靠于打车或朋友顺路时车送,经济能力不足以支持案主多次前往朋友居住地点取回物品,在家人、朋友等无法获得帮助和支持。

通过以上对于案主当前问题主、客观原因分析,可以发现要帮助案主解决问题,需要先从心理调适、能力提升、社会支持这三个方面入手,为案主提供服务,从而案主实现自我更生,并顺利回归社会。

(二)案主的优势及资源分析

通过过往接触及案主出所后面谈分析,社会工作者发现案主有很多有利于改变目前困境的优势。

1.案主取回物品意识较强,且已经付出努力。案主表示已经通过电话及到朋友处沟通取回物品,但还没成功。

2.案主是一个自立自强的人,虽然案主独自居住、经济情况一般,但案主家中布置温馨、干净整洁,案主对日常生活状态有较高的要求,因身体疾病困扰不能正常就业,但案主表示依靠分红也是能正常生活。

3.案主有较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朋友较多。虽然案主此次物品被朋友扣留,但是案主身边也存在较多来往密切的朋友,案主外出时,朋友有空或顺路也会带上案主外出。

(三)需求分析

1.取回个人物品需求:案主表示自己的钱包、手机、现金等个人财产物质,在入所时存放在“朋友”处,自己现在只拿回手机,案主希望正常取回个人物品。

2.提高个人自我效能感需求:案主因遭受“被朋友拒绝”等现象及过往与人交往的失败经验,产生较低的自我效能感,在与社会工作者面谈过程中多次唉声叹气、自我埋怨。

3.社会支持需求:案主正向交往朋友较小、无家人支持,当出现问题时,仅有少量的朋友可以提供支持。

三、介入计划

(一)总目标

提升案主改变动机,案主感觉到自己有能力去解决问题,更好地获取资源、掌握生活的权利与控制力,个人自我效能得到提升,促进案主问题解决,并重新认识自我行为。

(二)分目标

1.与案主建立专业关系、共同分析问题情况,促进案主顺利取回个人物品,并以心理调适为主线开展工作,帮助案主处理否认、焦虑及迷茫等消极情绪,引导案主对自我的错误认知;

2.引导案主客观分析自身优势及劣势,理清问题事件的可能性做法,以情景模拟方式,引导案主参与社会互动,并让案主继续进行尝试打电话或找朋友取回物品,提升案主个人动机,获得自我效能感、能力感。

(三)介入理论

赋权理论,赋权通常指个体、群体以及社区控制自身环境、行使权利和实现目标的能力,在独立与合作的过程中帮助自己和他人最大化地提升自身生活质量的过程。

赋权的优势主要有:案主感觉到自己有能力去影响或解决问题,得到积极的发展与成长。


四、干预过程

(一)深入了解,预估个案情况

案主因遭受歧视现象及过往失败经验,产生较低的自我效能感,现阶段案主丧失权利的状态是源于其受到个人失败经验及社会歧视原因,进而加深低自我效能感。

(二)情境模拟,提升个人动机

社会工作者了解到案主自我界定的问题与目标是希望正常拿回自己的物品,但因遇到阻碍而产生自我否认、低自我价值感。

社会工作者通过情感反映技术,如“在这件事上,我感受到你的失落和对自己的否认”,帮助案主进一步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进行界定,认识到自己拥有取回个人物品的权利。

案主愿意与社会工作者合作继续投入到取回个人物品的过程中(个人动机提升),并主动致电朋友沟通协调,同时,社会工作者也与案主针对其朋友的情况,针对性进行模拟对话情景。

(三)信息讨论,提升意识

社会工作者通过提供信息、激发讨论,让案主更清楚了解到这件事是如何影响自己的价值观念及对外界事物的看法,或是影响自己康复的观念,如案主可能会继续抱着“自己再如何康复,都不会被接纳、肯定,都会受到歧视和不平等待遇”。

同时,社会工作者及时对案主感受与经历表达理解、同理与关怀。在这个过程中,案主通过在取回个人物品过程中所做的努力,提高个人解决问题能力及面对问题的意识。

(四)多方协同跟进,维持心理舒适

社会工作者、民警等多方力量,与案主共同合作以解决当下问题、实现个人目标。这个合作的过程,减轻案主内心的迷惑和不安,并代之以自尊、成就感及对周围资源的认识,让案主意识到自己的权利以及自己可以做到的方面。

(五)顺利取回物品,提升自我导向感

在综合个人力量、社区资源情况后,案主顺利取回了现金等物质,案主在解决当下问题的过程中,得到自我认可,自我效能感也得到提升;

社会工作者继续以此为基础,指导案主如何应对生活中与自己相关的事件,提升其应对能力,也与案主分析探讨“歧视”的影响因素,帮助案主正向看待因吸毒而遭受的歧视,从而产生正向的戒毒操守巩固动机和行为。


五、成效评估

案主顺利取回现金及个人物品,同时案主知晓并且运用了社区资源助力自己解决生活困境问题,提升了对生活中出现困难事件的应对能力,个人自我效能提升,也正向促进案主戒毒操守动机和行为。

六、专业反思

在开展戒毒康复服务中,社会工作者运用尊重、接纳、同理等技巧,提升案主改变动机,关注案主能力的提升以及自我效能感、能力感的获得;

另一方面也引导案主参与社会互动,在互动中激发案主被社会环境压制的“权力”,激发案主个人权能,而这个潜移默化地改变,可以促进案主更好地获取资源、掌握生活的权利与控制力。

每个戒毒康复人员都具有一些优秀的品质与能力,这些优秀的品质和能力,不会因为生活处境的艰难而消失,只是一直被很多戒毒康复人员忽视,因此,社会工作者在与戒毒康复人员接触面谈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肯定服务对象的这些品质和能力,也可以通过一些生活活动,帮助服务对象运用这些能力,并在不断积极强化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戒毒康复对象的信心。

当戒毒康复对象从自卑、迷茫中走出来时,他们就会获得改变的动力,并可以积极面对自己的生活问题。

这个时候,社会工作者可以开展心理矫正相关服务,在帮助戒毒康复对象了解自身优势能力或性格特征的同时,让戒毒康复对象作出正向选择,并进一步将选择付诸于行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