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回到这里,没想到这些老弄堂、老房子的变化都太大了,变得太美了!” 
11月25日,曾经居住在张园震兴里的朗中英夫妇受邀走进即将焕新回归的张园西区。站在住了30多年的老房子前,郎阿姨发出如此感叹,并且将自己和老房子的合影第一时间发到张园老邻居的微信群。 看着焕然一新的老房子, 朗阿姨对曾经的房屋格局 和逼仄的居住环境记忆犹新。 
这里原来是灶间,这里原来是后厢房,二楼是亭子间,三楼是晒台,合用的水斗就安在弄堂里。全家六七口人就挤在18.8平方米的房子里。” 
2018年9月30日,静安区启动张园“征而不收、人走房留”保护性征收后,朗中英很快就完成签约,还因为对张园的放不下,特地将新家安在了张园附近的小区。 我经常会绕过来看一眼,一直关注着张园会变成什么样子?今天走进来看看,真是无法想象的好。” 郎阿姨说,今天看到的张园让自己格外惊艳,等张园正式开放后,一定会和老邻居一起回来看看。 
从清末上海首屈一指的市民花园, 到“72家房客”时期, 再到如今焕新回归的张园西区, 背后是 静安打造“城市更新”全新范本 的不懈努力。 为了最大程度恢复建筑原貌、保护石库门里弄建筑文化,静安置业集团坚持保护为先,用心留存建筑文脉。 
自2016年起,为张园内170幢建筑建立起 “一幢一档”完整资料库,全方位、全维度记录下建筑的历史进程与现状情况,同时提出有针对性的保护控制建议,为张园地区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提供了详细的依据和策略,这在全国范围内也属首例。 在张园西区修缮过程中,静安置业集团秉持“修旧如故、以存其真”的理念,完全保留张园的历史肌理和全部历史建筑,重塑功能、重现风貌。 从一砖一瓦一门窗,到老建筑群墙壁上那些斑驳痕迹,以及屋内原本的布局,甚至每一块特殊花纹的地砖,都尽量予以保留或还原。 
据介绍,最高峰时有大约1000名工匠和建设者同时在修缮现场。他们中的许多人往往同一时间都在做同一件事——为窗框雕花,或是勾勒外墙的水泥灰塑,又或者在一点一点地打磨天花板上的线脚。 修缮后的里弄建筑 不仅完整保留下历史建筑的原貌, 还保留下“荣康里”“震兴里” “德庆里”“福如里” 这些蕴含中国传统文化 和上海文化特色的弄堂名称, 让石库门记忆得以传承延续。 
记者:邢蓓琳
图片:肖鸣亮 视频:楼英俊 编辑:路景斓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静安官方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