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轴线上的《名人》故事(18)

 新用户8926AVU2 2022-11-26 发布于北京

陈宗蕃,自行设计建花园

陈宗蕃,字莼衷,号淑园。祖籍金陵,福建省福州市人。1904年中进士,光绪末年,官费留学日本,在东京帝国大学学习法政、经济。1910年毕业回国之后,曾经在邮传部任职,并以官员的身份参加了末代皇帝溥仪的登基典。之后,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陈宗蕃在银行做过公会秘书、卫生局科长、北平市参议员等职位。抗日战争爆发后,曾在团城北京古学院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

文章图片1

陈宗蕃15岁时不幸失去父母,虽家境贫寒,却刻苦读书,努力研究新学,学业优异。如此,正应和了“从来富贵多纨绔,自古贫寒出英才”的佳句。有文字记载,陈老自1904年进京以来,经过近20年的打拼,“节衣缩食,薄有余积”。1923年在米粮库胡同东口内路北,置地十余亩,陈老伉俪自行设计,建成一座中西合璧的花园式住宅,定名为“淑园”,并亲自撰写《淑园记》一文,记述淑园建造的过程和现状。对于淑园他是这样解释的:“淑者,善也。非徒景物清淑之谓,因将以淑其身,且以淑吾子孙。”园林学家赵光华在《中国古典名园》序中说:“陈宗蕃之淑园面积较大……园内有山池荷塘,花木极盛。

陈宗蕃的福建同乡及挚友郭则沄,乃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进士,授庶吉士、武英殿协修。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派赴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陈郭两家,通家之好。特别是在上世纪20年代末,郭则沄也落户于景山后街5号,与米粮库胡同咫尺之遥,经常携其曾孙郭久祺登门拜访陈宗蕃,闲谈品茗,因而对米粮库胡同及淑园印象极其深刻。

郭久祺回忆说,淑园的东墙是一段高大的黄瓦红墙,是皇城内的另一段皇墙;原有一座黄琉璃瓦红门,矗立在米粮库胡同东口,名为“黄瓦西门”,而路斜对面就是“黄瓦东门”,就是现在黄化门街西口。民国时,为交通畅通,陆续拆除皇城墙。1927年,又将部分皇城墙分段招商拆卖,于是,陈老便个人出资买下这段既是他家的东院墙,也是分段招商的皇城墙。此举,使该段皇城墙得以保留至今。

陈宗蕃一家居于淑园,且将一部分房屋出租。米粮库胡同距位于沙滩的北京大学不远,所以历史学家傅斯年在此院住过几年。1932年夏,国学大师陈垣也举家搬入,与胡适为邻五年之久。

1937年春,陈宗蕃将一号院出售给冯馨坡,冯做过黑龙江督军吴俊升家的管家。日寇占领北京期间,冯馨坡又将该院转卖给医生吴清源,吴将私立清源医院搬至此。1949年房产登记时,一号为公产。上世纪50年代初,清源医院由北京学联接办,更名为五四医院。至上世纪70年代,该院为北京计算机外部设备一厂。

陈宗蕃自米粮库“安营扎寨”后,便一门心思撰写老北京专著《燕都丛考》。自1927年始,至1935年成书,历经八年;这是他在“淑园”居住间写作并出版的。有文字评价说,该著作是民国时期对北京城区名胜古迹记载最为详尽的出版物。

文章图片2

《燕都丛考》全面系统地记述了北京城区宫殿苑囿、坛庙衙署的沿革, 着重考察了近四千条胡同街巷的变迁, 是研究北京历史不可忽略的重要史料。它的最大优点之一,搜集的资料广泛翔实,仅引用的书目就有二百多部,其中既有正史、会典、九通等官修巨籍,也有地方志、私人诗文集。包括宋、元、明、清,以及民国各时间段的文字资料,其中有不少资料已经失传。将如此浩瀚繁琐的资料汇集一起,梳理成篇,分门别类,条目清晰,当属不易。

在写作过程中,陈宗蕃不满足于所掌握的文字资料,而是要亲自实地踏勘调查,了解实地情况后方落笔。特别是在记述故宫章节时,将宣统出宫前、出宫后,以及太后、太妃、后妃们的居住情况讲述得十分清楚,具有极其珍贵的史料价值。由于该书注重调查考证,书中重点记述北京城区街道胡同的变迁,其中包括街道名称、曾用名称、街巷位置、沿街重要衙署和古迹、历史掌故、传说轶闻,现在状况等,多为陈宗蕃长期艰苦细致的实地踏勘。使之“语必有征,信之垂后”。因而对老北京的历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但《燕都丛考》的不足之处则是范围有些过窄,仅涉及内外城,而北京许多重要的古迹名胜在郊区,书中均未涉及,实属遗憾。

新中国成立后,陈宗蕃为中央文史馆馆员,受周恩来总理叮咐研究老北京的历史。其中,《燕京丛考》最具有学术价值,1991年曾由北京古籍出版社再次出版。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张清常教授对陈宗蕃著作评价中称:“《燕都丛考》是迄今所见记述民国时期北京内外城历史,街巷胡同变迁极为详尽的书。”(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