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会开花的草》 作者:王素艳

 作家文坛 2022-11-26 发布于河南


发布有思想 有真情 有启发  有温度的文章

       在我眼里,芦苇是会开花的草。

  每年四月,芦芽绿意点点,像极了“草色遥看近却无”。到了七八月,一人多高的芦苇挺直腰杆,葱翠的呼吸汪洋恣肆。十月,芦苇叶开始泛黄,银色的花在枝头摇摆,风起,一道绿,一道黄,一道白。

  其实,芦苇是禾本科植物,跟草不是一类,但却有着草的神韵草的精神。

  比如朴实。

  草从不挑地方生长,芦苇也是。无论城乡,只要有水,有岸,有坚实的土地,有可以眺望的远方,都可以看见芦苇的身影——或是几丛,或是连片,不求与鲜花为伴,不与高大的树木媲美。然而,只要人们需要,芦苇会毫不犹豫地变成扫帚、屋顶、炕席,变成纸张原料,甚至变成药……调皮的孩子在芦苇荡里捉迷藏,常信手折一茎芦苇叶制作芦笛——俗称“哨儿”,藏得不耐烦了就吹,惊飞一群扑啦啦的鸟儿。我有一天读到宋代汪崇亮的诗作《青溪主客歌》:“一声横玉西风里,芦花不动鸥飞起。马蹄依旧入青山,柳梢浸月天如水。”脑海中瞬间闪现的正是老家河边的芦苇,芦苇深处的哨声,以及鸟儿扑扇翅膀的身影。

  比如坚韧。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白居易笔下生命力无穷无尽的草。芦苇有异曲同工之妙。它纤细却不纤弱,沉静而又沉着,无论置身什么样的环境,面对什么样的天气,经历多少次轮回,都能傲然屹立,用强大的内心为自己和同伴遮风挡雨。它扎根在水里,在人们看不到的地方默默努力,为发芽开花的梦想输送营养。据统计,其根系深度至少可达250cm,毛细根分布最多的区域在0—30cm土层。所以,在南美洲跨玻利维亚和秘鲁两国的的的喀喀湖上,乌鲁斯人得以世世代代住在用芦苇编成的岛上,感受“睡稳叶舟轻,风微浪不惊”的美好。帕斯卡尔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诚然,面对大千世界,人无法不感到自己的渺小,但只要像芦苇一样坚韧,像芦苇一样团结,则通往未来的路就在脚下。

  比如相思。

  在古人心中,草代表相思。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有云:“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无独有偶,芦苇也是相思的像征。“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首《国风·秦风·蒹葭》千百年来被世人传唱。“蒹葭”和“芦苇”是同一种植物在不同阶段的称谓。没长穗的芦苇叫“蒹”,长大了叫“萑”;初生的芦苇叫“葭”,长大了叫“苇”。如果说蒹葭代表生生不息,芦苇则意味着代代相传。遥想黄河岸边,艄公的号子长长短短;黄土地上,农夫们吆着黄牛来来去去,蒹葭和鱼以及庄稼不知不觉完成了生命的进阶。当淇水顺流而下,把芦苇的种子带到听不见秦腔的地方,新的蒹葭降生了。于是,游牧的男子知道,不是无边无际的森林才会聚焦所有的视线;浣纱的女子心照不宣——不是无边无际的花田才会盈溢所有的呼吸。如今,随着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国设立,随着中外文化通过不同途径深度交融,蒹葭恋曲早已走出国门,但它始终眼底涌动着黄河,梦里萦绕着淇水,心系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这该是相思的最高境界吧。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远远地传来歌声,带着一分朴实两分坚韧三分相思,在我芦花般飘飞的思绪中迤逦来去。这歌中的“绿草”就是我爱的芦苇啊,那会开花的草。此际,眼前的西辽河熠熠生辉,“却见依稀仿佛,她在水的中央……”

  

抄袭必究,版权所有,图文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  者  简  介:王素艳,内蒙古通辽市人,文学爱好者。曾在《故事会》《内蒙古日报》《通辽日报》等纸媒和部分公众号平台发表诗歌、散文、小说等作品。

 《上海文坛》

文学交流的平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