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看完100本书后,我总结出了这种高效阅读的方法

 nysd2012 2022-11-26 发布于江苏

只有通过自己感受出来的那条线,串联作者描述的各个点,这样才能融会贯通,才算是读懂了一本书。

大家好,我是小欧同学。

不知道大家读书有没有做笔记的习惯,我在读高中的时候非常喜欢做笔记。但在工作后,就很少做了。

不过据我观察,有些同学依旧保留笔记的习惯,每看一本书都会做思维导图或者写下自己的感悟。

有段时间我也尝试给每本看过的书做笔记,会把书里的知识点制作成一个思维导图,然后不断梳理它们之间的关系。

但后来我选择了放弃,原因很简单,就是耗时。我阅读的目的是为了扩展知识面,而不是为了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所以需要阅读大量不同领域的书籍。

但是如果每本书都做笔记的话,可能1到2周才能看完一本书,一年可能也就看20几本书,这个量级实在是太小了。

所以,为了保证读书的数量,我选择放弃笔记这个环节。

但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如何保证阅读的质量呢?

我见过有人一年读上千本书,如果每本书都做笔记,这个速度显然是不可能完成的。但如果每本书都囫囵吞枣地去阅读,读一本忘一本,那也达不到扩展知识面的目的。

所以为了达到短时间高效读完一本书的目的,在阅读大量书籍的背景下,我总结一套自己的阅读方法论,我称之为串联阅读法。

串联阅读法分为三步,分别是速读、重读加串联。

首先需要大家明白一件事,就是『不是每本书都值得我们深入的』。如果书中的内容低于自己认知,或者远超于当前认知,都不适合去深入。

所以我的第一步是通过速读来挑选值得深入的书。

比如我最近在看《存在主义的咖啡馆》,这本书比较厚,有37.7万字。如果在第一次看的时候,我就开始逐字逐句读,并且做笔记,可能要一个月才能看完。

但我选择速读这本书,并且在速读的过程中发现,里面大多是在讲哲学家们的八卦,关于哲学的部分并没有说的很明白,于是我就选择不深入读了。

在速读完后,我们会对这本书的水平有个基本认知,如果是稍高自己认知的,那就可以选择重读。

重读不是从头到尾再看一遍,而是挑出书中自己感悟深的点,逐字逐句地读。

比如我看的第一本哲学相关的书是《西方现代思想讲义》,虽然刘擎老师已经尽可能写的通俗易懂了,但很多观点我并没有感受很深。

不过我对里面讲的『古今之变』的观点感触非常深,所以在重读的过程中,我把那个观点相关的几个小节反复阅读。

这就是我重读一本书的方法,只读自己感触深刻的点,并且逐字逐句,反反复复地读。

在这个过程中,很可能会出现触类旁通的情况。因为在深入和反复阅读过程中,我们的思维很可能会往其他的点去蔓延,这样就有可能出现第三个、第四个点。

所以这种重读不是一个线性变化的过程,而是一个离散过程,也就是从一个点跳到另一个点。渐渐地,这些点会连成一条线,也就是会连接成作者的意图。

这就说到了我深入读书的第三步,也就是串联。

这里我要回过头来讲讲笔记这件事了。在我的认知里,笔记不是摘抄书里的文字或者去制作思维导图。这些都只是将书中已有的东西机械化的去描述,并没有附带任何的自己思考的东西。

笔记最重要的点还是自己认知的内容,也就是对书中自己新感悟到的点的描述。

我还拿高中我做笔记的来举例。高中我最满意的笔记是我的数学笔记,当年高考虽然没有满分,但也考了138分。

我的数学笔记里面很少是对一道题的记录,或者是对某个答案的抄写。而是记录某种解题思想在不同类型题目之间的应用,这种思想不是一个个具体的知识,但却是串联这些知识的主线。

同样,我认为读书笔记和数学笔记没什么区别,都是用一个主线串联各个点。只不过书中的主线是作者的意图,而书中的点是自己感触最深的那些点。

我在网上看到很多同学写读书笔记,都是把文章中的某些段落抄下来,或者是流水账式的去重复作者的观点。

这些其实都不算好的笔记,对自己的提升也很少,更多的只是机械化的做这件事。

只有通过自己感受出来的那条线,串联作者描述的各个点,这样才能够融会贯通,才算是读懂了一本书。

在阅读大量书籍后,我发现了速读、重读和串联这种阅读方式,这帮我避免了很多坑,也将更多的时间去汲取书中对我有用的东西,而不是在做无效的阅读和笔记。

这种读书方式我已经持续很久了,个人感觉还是非常有效的。同时,这种方法不仅仅是用来阅读一本书,也可以用来阅读一个领域。

在某个领域的阅读方法就不能局限一本书了,而是一类书。这其实有点像《如何阅读一本书》里面提的主题阅读,如果大家感兴趣,我后续再细写这一块吧。

这里是小欧同学的成长日记,日常会分享一些有意思的读书笔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