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随笔||也说莆田进士

 冬歌文苑 2022-11-27 发布于北京

也说莆田进士

打开一个讲莆田方言的视频,仔细听下原来是华哥在讲解莆田“文献名邦”的来历,我就好奇地继续听他下去……

莆田市,地处福建省沿海中部,史称兴化、兴安,又称莆阳、莆仙,素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之美誉。秉承着“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这里习儒成风、人文蔚起,俊杰辈出、人物荟萃。

华哥在视频中讲解大意如下:“1530年即明朝嘉靖年间,莆田有51名考生进京赶考进士学位。他们一没坐轿二没骑马,从家乡步行进京需要三个月。一路上经过风吹雨淋的51个考生中,有两个人刚到京城就病到了,所以能按时参加考试的只有49人。而在当年全国只录取360名进士,莆田这49名考生居然全部中榜了。这个结果让整个京城都震动了,各地考生也议论纷纷说:'这怎么可能?’当时主持这场考试的主考官是奸臣严嵩,他也觉得这里面肯定有猫腻。参加进士考试的成绩公布后,他把录取的名单禀报给皇帝。嘉庆皇帝得知这一情况后也觉得不可思异,于是就让这莆田51名(包括那两名生病的也好了)考生重新考试,而且是亲自连夜阅卷,结果人人答卷都让皇帝看得眉开眼笑,他连连夸奖莆田考生太了不起了。最后这51名考生也全部中榜后的次年,嘉庆皇帝亲自赐给莆田'文献名邦’的牌匾。”

据网上核查,自唐代第一位进士林藻至清代末科进士张琴的一千多年间,莆田共涌现出2375名文进士(含诸科、特奏名等)。其中,唐、五代13名,宋代1756名,元代7名,明代535名,清代64名;状元7名(宋代5名、明代2名)、榜眼6名(宋代),探花4名(明代)。此外,还有22名武进士(其中武状元1名)。

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最高一级的功名。隋唐时期,设有诸多科目,其中进士科最为人们所重视,视为入仕正途。宋代,科举的三级考试制度正式形成,乡试中榜者称举人,会试中榜者称贡士,殿试中榜者则称进士。之后历代,进士功名成为古代读书人科考金字塔的塔顶部分,同时也最难考,得中进士是古代无数读书人的终极梦想。其中,进士又具体分为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分别俗称状元、榜眼、探花;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得中进士者一般都前途光明,一甲立刻可授官职,二、三甲则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在古代,科举考试是无数儒客文人跻身仕途的唯一途径,进士、举人、秀才的录取率都非常低,是真正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去年去平海玩,同事引我所见的平海进士坊是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平海卫城隍庙的附属文物,位于莆田市秀屿区平海镇平海村,现存牌坊为石坊原构,是莆田市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古石坊。这座进士坊,坐落在平海村西北的西门,朝阳山麓西侧。坊为东西向,东邻天主堂,西接城隍庙。如此独特的地理位置,除了体现建造者的独运匠心外,更说明其在平海人民心目中的份量。进士坊修建于明嘉靖二年,即公元1523年。明代地方官为表彰末科进士里人黄杭而特地拨款建造的。

黄杭是平海人,十年寒窗换来金榜题名,但他为了振兴家乡教育,毅然放弃荣华富贵,回到平海卫学讲学。建造进士坊,除了为表彰黄杭树碑外,更重要的是为后人树立学习的榜样。其时地方官重视教育,重视人才的良苦用心便可见一斑。进士坊上铭刻的“黄杭”名字,成为平海人民永远的骄傲。

莆田先民不但创造了中国科举史的奇迹,还留下许许多多至今广为流传的科甲、仕官佳话。莆田人才辈出,涌现出如黄滔、徐寅、蔡襄、郑樵、林光朝、刘克庄、黄仲昭、郑纪、柯维骐等一大批在福建乃至全国甚至世界上有影响的作家。

从我记事起,娘家还是一个不到两百人的登顶村,就有二位在60年代初考入北京大学的“进士”,他们分别是吴玉梅和翁金钟,还有一位是1963 年考入清华大学的“进士”林德昌,按科举考试的录取线,他们也是名副其实的进士了。后来在北京工作的他们有回莆田过年时,村里的人都会用羡慕的口气教育小孩说:“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北京大学,也像阿梅和阿钟那样留在北京工作,然后带家人去看北京天安门……

插图/作者

 

作家简介

陈红姐,网名迷恋军港,女,福建莆田人。爱好文学,曾在《人民海军》报《舟山日报》《湄洲日报》《厦门日报》等报刊和杂志上发表过随笔和散文。莆田市作家协会会员。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北京盈理律师事务所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赵继平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审校:严圣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