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诗鉴赏辞典》第七百七十二首《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许浑)

 shineboy1 2022-11-27 发布于加拿大

图片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赏析六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晚唐·许浑·五律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山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拼音版

hóng yè wǎn xiāo xiāo , cháng tíng jiǔ yī piáo 。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cán yún guī tài huá , shū yǔ guò zhōng tiáo 。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shù sè suí guān jiǒng , hé shēng rù hǎi yáo 。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dì xiāng míng yuè dào , yóu zì mèng yú qiáo 。 

帝乡明月到,犹自梦渔樵。

图片

[作品介绍]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是唐代诗人许浑的作品。此诗开头两句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透露出悲凉的意绪,传达出旅途的况味;中间四句大笔勾画四周景色,雄浑苍茫,全是潼关的典型风物;最后两句含蓄地表白了自己的意趣。

图片

[注释]


⑴阙:指唐都城长安。潼关:关名,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境内。
⑵红叶晚萧萧:一作“南北断蓬飘”。
⑶长亭:古时道路每十里设长亭,供行旅停息。
⑷太华:即西岳华山,在今陕西省华阴县境内。
⑸过:一作“落”。中条:山名,一名雷首山,在今山西永济县东南。
⑹山:一作“关”。迥:远。
⑺海:一作“塞”。
⑻帝乡:京都,指长安。
⑼梦:向往。末两句一作“劳歌此分手,风急马萧萧”。

图片

  [译文] 

深秋的晚风迎面吹来,红叶在风中萧萧作响,我坐在十里长亭,举杯畅饮。
不经意间,天上的残云向太华山徐徐飘去,点点疏雨随风洒落在中条山上。
山势绵延千里,苍翠的树色随着关山伸向远方;滔滔黄河奔腾不息,流向遥远的大海。
明天我就要抵达长安了,可我现在仍然向往渔人樵夫们的那种闲适逍遥的生活呀。

图片

  [作者介绍]


许浑(约791~约858),字用晦(一作仲晦),唐代诗人,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年)进士,历官虞部员外郎,转睦、郢二州刺史。自少苦学多病,喜爱林泉。其诗长于律体,多登高怀古之作。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其一生不作古诗,专攻律体;题材以怀古、田园诗为佳,艺术则以偶对整密、诗律纯熟为特色。唯诗中多描写水、雨之景,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并以“许浑千首湿,杜甫一生愁”评价之。成年后移家京口(今江苏镇江)丁卯涧,以丁卯名其诗集《丁卯集》,后人因称“许丁卯”。许诗误入杜牧集者甚多。代表作有《咸阳城东楼》。

赏析


潼关,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北部,位于陕西、山西、河南三省要冲,是从洛阳进入长安必经的咽喉重镇,形势险要,景色宜人,地位特殊。历代诗人路经此地,往往要题诗纪胜。许浑从故乡润州丹阳(今属江苏)第一次到长安去,途经潼关,也为其山川形势和自然景色所深深吸引,兴致淋漓,挥笔写下了这首诗作。

文学赏析

此诗开头两句,诗人先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把读者引入一个秋浓似酒、旅况萧瑟的境界。“红叶晚萧萧”,用写景透露人物一缕缕悲凉的意绪:“长亭酒一瓢”,用叙事传出客子旅途况味,用笔干净利落。此诗另一版本题作“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这个材料,可以帮助读者了解诗人何以在长亭送别、借瓢酒消愁的原委。
然而诗人没有久久沉湎在离愁别苦之中。中间四句笔势陡转,大笔勾画四周景色,雄浑苍茫,全是潼关的典型风物。骋目远望,南面是主峰高耸的西岳华山;北面,隔着黄河,又可见连绵苍莽的中条山。残云归岫,意味着天将放晴;疏雨乍过,给人一种清新之感。从写景看,诗人拿“残云”再加“归”字来点染华山,又拿“疏雨”再加“过”字来烘托中条山,这样,太华和中条就不是死景而是活景,因为其中有动势——在浩茫无际的沉静中显出了一抹飞动的意趣。
诗人把目光略收回来,就又看见苍苍树色,随关城一路远去。关外便是黄河,它从北面奔涌而来,在潼关外头猛地一转,径向三门峡冲去,翻滚的河水咆哮着流入渤海。“河声”后续一“遥”字,传出诗人站在高处远望倾听的神情。诗人眼见树色苍苍,耳听河声汹汹,把场景描写得绘声绘色,使读者有耳闻目睹的真实感觉。这里,诗人连用四句景句,安排得如巨鳌的四足,缺一不可,丝毫没有臃肿杂乱、使人生厌之感。其中三、四两句,又出现在他的另一首作品《秋霁潼关驿亭》诗的颔联,完全相同,是诗人偏爱的得意之笔。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本来,离长安不过一天的路程,作为入京的旅客,总该想着到长安后便要如何如何,满头满脑盘绕“帝乡”去打转子了。可是诗人却出人意外地说:“我仍然梦着故乡的渔樵生活呢!”含蓄地表白了他并非专为追求名利而来。这样结束,委婉得体,优游不迫,有力地显出了诗人的身份。

名家点评

《唐诗镜》:语虽浅近,致各自成。
《五朝诗善鸣集》:仲晦如此诗,虽与刘文房分据“长城”岈也,何拙鲁?若陈后山者,亦复疵之太过。
《历代诗法》:景近趣遥。
《唐贤小三昧集续集》:亦阔大、亦高华,晚唐中之近开、宝名句也(“残云”二句下)。
《重订中晚唐诗主客图》:博大,得登眺意(“残云”二句下)。与许文化义自不同。
《唐诗三百首》:格、意直追初盛。
《精选评注五朝诗学津梁》:此诗神味秾郁,“条”、“遥”两韵,非后学所能通畿。
《小清华园诗谈》:唐人之诗,有清和纯粹可诵而可法者,如许浑之“红叶晚萧萧……”。
《养一斋诗话》:五律之“红叶晚萧萧”,全局俱动,为晚唐之翘秀也。
《唐宋诗举要》:吴北江曰:高华雄浑,丁卯压卷之作。
《诗境浅说》:凡作客途风景诗者,山川形势,最宜明了;笔气能包扫一切,而句法复雄宕高超,斯为上乘:许诗其佳选也。开篇从秋日说起,若仙人跨鹤,翩然自空而降;首句即押韵,神味尤隽。三四句皆潼关左右之名山;太华在关西,中条在关东,皆数百里而近;残云挟雨,自东而西,应过中条而归太华,地望固确,诗句弥工。五句以雍州为积高之壤,入关以后迤逦而登,故树色亦随关而迥。余曾在风陵渡河望潼关树色,高入云中,深叹其“迥”字之妙。六句言大河横亘关前,浩浩黄流,遥通沧海,表里山河之险,涌现毫端。以上皆纪客途风景。篇终始言赴阙,觚棱在望,而故乡回首,犹梦渔樵,知其荣利之淡也。
佚名

图片

赏析


前两天买了一部书,中华书局出的,繁体竖排版,古香古色,关键是还打五折。这类书一般很少打折,后来想想为什么打折呢,书的名字比较难以理解,叫《丁卯集》,丁是丁卯是卯吗?百思不得其解。
一看内容才知道,这是唐朝著名诗人许浑的诗集。唐朝是中国诗歌的巅峰时期,大诗人扎堆,高手如林,许浑就是其中之一。
本书收入许浑500 多首诗,他一生的经历都在诗里,他去过哪儿,干过什么,喜欢什么,他都写了。
其中,有一首诗《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是在陕西潼关的驿站写的,写得非常好,很有意境和气势: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山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这是一个红叶萧萧的晚秋,作者风尘仆仆,千里迢迢抵达潼关。此刻他兴致很高,在驿站的长亭里,把酒为欢,放眼望去,河山壮阔。向西望,西岳华山映入眼帘,暮霭逐渐笼罩。东边则是河东的中条山绵延起伏,潇潇细雨洒落。层层的林木簇拥着雄伟的潼关城,黄河朝着大海的方向奔流不息,澎湃的浪涛声消失在远方。漫长的旅途即将结束,明天就要到都城长安了,想到人生的美好前景,许浑不禁踌躇满志。可是毕竟他是诗人,想到也许就此告别悠闲生活,也挺感慨。
潼关在秦晋豫三省交界处,自古为战略交通枢纽,是进入关中的第一座驿站,过往行人都要在此歇脚。大河雄风,华岳雄姿,千古雄关,萃于一处。悠久的历史,壮丽的风光,催生了诗篇,历代诗人留下了名句。许浑多次经过,写了不止这一首诗,还有《秋霁潼关驿亭》。他又来了,兴致不减当年。
唐人喜欢在驿站的墙上题诗,驿站到处是题诗,文化气氛很浓,值得借鉴。白居易每到一处驿站,就会找朋友元稹的诗,然后在旁边再跟进一首,下回元稹来了继续。
从诗集里,发现许浑去过长安不少次,写过很多诗。他为什么老去长安呢?早年是几次进京赶考,后来还在关中做过官。许浑另一首诗也很有名,是他登咸阳城楼写的,其中有一句“山雨欲来风满楼”,是千古名句。经常被引用,喻示巨大的社会变革即将到来。
许浑是润州人,就是江苏镇江。润州有丁卯桥,为许浑住所,故诗集名《丁卯集》。这才明白,原来如此,长知识了。
潼关驿规模估计不小,从诗里我们就能发现这里不仅有阁楼还有亭子,遍布亭台楼阁。还有酒,那必然有菜,帝乡明日到,有宾馆住宿,餐饮住宿一应俱全,经营业态很是丰富。还可以观景,规划选址设计考究,算是一座古代主题品牌服务区。
这首诗影响很大,是五言律诗的典范,毛主席都很喜欢,曾经用他特有的狂草书写,是一幅书法珍品。
佚名

图片

赏析


潼关地处陕、晋、豫三省要道,地势险要,风光壮美,许浑第一次离开家乡丹阳远赴京城长安时,途经此地,被这里的风景所吸引,诗兴大发,于是挥笔写下了此诗。
首联描写了深秋的傍晚,枫叶沙沙作响。在潼关的某个长亭里,诗人独饮。“红叶晚萧萧”一句以景传情,透露出诗人的悲凉意绪;“长亭酒一瓢”更是用简洁的笔法写出了羁旅途中的愁绪。
颔联笔锋一转,着眼点由近处的枫叶转向远方,境界也随之阔大起来。“归”“过”是本句的字眼,让沉寂的风景有了蓬勃的生机,也让心情沉郁的心境变得豁达。
颈联中,诗人将目光从远方稍稍拉回。“遥”字写出了诗人站在高处远望,一字传神,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诗人紧承颔联之境,随着黄河入渤海,意境也更为空旷、阔大。首联中游子的忧愁得到了完全释放。
作为一个初次入京的旅客,诗人对帝京似乎并无兴趣,因为他在尾联写道:“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明天就要到达目的地,但许浑还梦中还惦记着故乡的渔樵生活。这里,诗人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心意:自己并非专为追求名利来到京师。这样的收束,委婉含蓄,引人深思,既表现了诗人的清高,又道出了作者在出仕与归隐之间两难的心境。
佚名

图片

赏析


      这是一首登高远眺、写景抒怀诗。许浑从润州丹阳前往京城,经过潼关,登 驿楼览景,兴会淋漓而赋此诗。首联写旅况萧瑟,离别悲凉,展示了一幅秋日行旅离别 图。“红叶”,鲜艳而色暖,“萧萧”,则透露了秋气的萧瑟。“长亭”,是和东归故人魏扶 离别饮酒之处,相逢即离别,岂不更觉悲凉? 此二句翩然而来,韵味隽美。颔颈二联, 笔势陡转,写潼关雄浑苍茫的'景色和典型风物。三、四句言,关西之南有雄伟险峻之华 岳,关东之北隔河有青苍绵延之中条,二山纵横绵延数百里,一卷残云,一挟疏雨,是多 么壮美! “归”“过”二字,把静静的险峰峻山点活,更显示出飞动的意趣! 五、六句言, 迤逦而行,见树色苍翠,随关城而显得高远;横亘关前的大河,波浪汹涌,涛声悠远,直 通渤海。“迥”“遥”二字,也用得极好。此二句真是写得绘声绘色,使人如亲历其境。此 二联对仗圆稳工整,描摹四周景色,雄浑苍茫,表里山河,险峻壮美,真毫端得意之景也。尾联方言赴阙之事,却不念仕途荣利,反说回首故乡,犹梦渔樵,以表淡泊之志也。此 诗写景“高华雄浑”(清吴汝纶语),飞动壮美;抒情含蓄委婉,饶有韵味,乃“雄宕高超” (俞陛云语)之上乘也。
佚名

图片

赏析


许浑,晚唐诗人,著有《咸阳城东楼》《谢亭送别》,“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等传为名句。今天分享的这首,是他的一首五言律诗,名气不如前两首,但也历来受到高评。
在《唐宋诗举要》中吴北江评此诗:“高华雄浑,丁卯压卷之作。”许浑因晚年移家京口(今江苏镇江)丁卯涧,以丁卯命名其诗集,曰《丁卯集》,后人也称其为“许丁卯”。
有人评这首诗“格、意直追初盛”,有人称之为“全局俱动,为晚唐之翘秀”。是否诗如其评?一起来读一读许浑这首《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唐·许浑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树色随山迥,河声入海遥。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这首诗开局很好:“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落笔潇洒,意境疏朗,只此两句,便令人一下入境,心胸块垒为之荡涤一空。秋日傍晚,红叶满山,风吹木叶萧萧作响,长亭之中,行人痛饮一瓢别酒。
除了句式干脆利落外,值得一提的还有这“一瓢”。同样是酒,一杯与一瓢给人的感觉不尽相同。韦应物写“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又写“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写生活奔波与寄赠山中道士时他都用“一瓢”。
“一瓢”比“一杯”直觉更随性洒脱,这是其一;其二,《论语·雍也》中有:“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旅途的漂泊,生活的清苦,跟这一瓢饮附上了联系,无论这一瓢,是水还是酒。
这首诗是许浑离开家乡江苏去往长安的途中路过潼关时,有感于所见的壮丽风光而作的。诗人在潼关远望,只见残云飞回太华山,疏雨越过苍苍莽莽的中条山。太华和中条均为潼关附近的名山,太华在西,中条在东。残云归山,疏雨乍过,天将放晴,荡涤天地尘气,给人清新之感。
许浑对这三、四句应当是很满意的,在他的另一首诗《秋霁潼关驿亭》中他原封不动地也用上了这两句:“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鸟散绿萝静,蝉鸣红树凋。”
不过在他之前,王维在《待储光羲不至》中有写到两句与之有所形似但也非常惊艳的颔联:“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到后来,宋时陈与义在《春雨》一诗里用了相似的句子:“孤莺啼永昼,细雨湿高城。”从意境和美感上来讲,窃以为依然是王维诗最高。
颈联继续写景,看遥遥的树色随山起伏远去,听黄河呼啸着奔向远方的海洋,越来越远。这两句也写得很有画面感,从视觉和听觉出发,山树苍莽,河海奔涌。
最后两句抒情,写到得明日,就要抵达都城中,而我还在做着渔樵梦。本来明朝到帝乡,应当大展抱负,展望一番,但在许浑心中,似乎还是停留着对闲适生活的留恋。
回看这首诗,水无处不在,以各种形态存在:第一联中有酒,第二联中有雨,第三联有河流入海声,第四联中有渔人和樵夫,也能让人联想到水。许浑爱写水,“千首湿”的名号果然不虚。
佚名

图片

赏析


许浑,生卒年代不详,字用晦,润州丹阳(今江苏省丹阳县)人。唐大和六年(832)进士,官监察御史,终睦州、郢州刺史。润州的丁卯涧附近,有许浑的别墅,他在那里自编诗歌“新旧五百篇”,因名《丁卯集》,集中均为近体诗,无一古体。许浑诗歌风格清丽,尤长于律诗,颇为杜牧、韦庄所称重。  

这首诗是许浑第一次从故乡润州丹阳去长安,途经潼关夜宿驿楼时,有感于潼关险要山势和优美动人的自然景色而作的。它再现了诗人在出仕为官和眷恋归隐山林过渔樵生活之间的矛盾心理。  

“枫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在着开篇两句诗中,诗人首先是从近处着笔,写的是充耳可闻的枫叶在秋风中的沙沙响声和长亭夜宿独自饮酒的情景,清晰地勾勒了一幅秋日行旅图,把读者引入一个秋浓似酒、旅况萧瑟的境界。“长亭”一瓢酒,唤起几多愁哇!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树色随山迥,河声入海遥。”从这四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并没有沉湎于离愁别绪之中不能自拔,而是笔锋一转,把着眼点推向远方,重笔描绘四周的远景,华山的“残云”,中条的“疏雨”,随山远伸的苍茫“树色”,在远处奔腾激荡的阵阵“河声”。在诗人的笔下,山活了,树活了,水也活了,化静为动,赋予了他们以蓬勃的生机。空旷,悠远,宁静,清新,明快。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明天就要到京城了,可诗人却依旧梦着以往故乡的渔樵生活!按照常理,第一次到京城,即使不像出仕为官,也用该想的是如何逛一逛繁华的都市吧?这就表明诗人此行的心里是矛盾的,起码是并非专为追求名利而来。这个收束,着实令人深思。  

这是一首由潼关到都城,夜宿驿站而题壁的诗,诗人由近及远地抒写了夜宿驿楼是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场面宏大悠远,格律工整自然,运笔遒劲有力,意境含蓄委婉。

佚名

图片

图片
图片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