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蚱庙里的一通残碑,隐藏着一位开州籍良吏,或可补《开州志》缺 文\白马一布衣 4月9日,春和景明,阳光煦暖,恰逢周末,受申永强申老师、刘继干刘老师之邀,到四间房等地进行了一次田野考察。 此次考察,首访汉将军颜良墓。“我行其野,其麦芃芃”,新修墓塚,掩映在麦苗的青翠之中。因为路况不熟,旅途多波折,但结局完美。次抵后安村长春观,叹《射雕英雄传》之长春子竟与滑县有此因缘。邂逅透灵碑,细读碑文,确认了笔者关于此碑地望在澶州卫南的结论。再探东呼村蚂蚱庙,发现康熙三十四年清碑《重修天齐庙序》一通。观曹村广济桥,在斑驳的桥洞下面,窥探悠久岁月的故事。于新修桥头发现一四棱残碑,上面人名清晰可见。此碑四面,形制少见,虽是残碑,亦或有收藏价值。后至大吕庄疙瘩爷庙,读光绪八年《创修大平寨碑记》和同治七年《重修疙瘩庙碑记》。午后两点,驱车枣村集,在刘老师的指引下,于一家炒面馆就餐。枣村炒面,是当地特色美食,外焦里嫩,爽滑弹口,令人食欲大开。饭毕回家,结束了此次考察。 晚上在梳理考察线索的时候,东呼村蚂蚱庙里那一通立于康熙三十四年的《重修天齐庙序》残碑的撰写者,引起了我的注意。因为此碑虽残,撰写者署名也仅余“澶渊乡进士,出授江南池州府东流县知县郭”字眼,且“郭”字只有上半部分残留。但署衔、籍贯等重要线索没有丢失,应该能找到撰写者本人。作为一个喜欢追根溯源的历史爱好者,越是残缺未知的地方,越是能引发我探索的兴趣。或许在其他人看来这些怪癖有些趋近于病态,但个人却乐此不疲。 那么,这通《重修天齐庙序》碑文的撰写者是谁呢? 笔者通过检索嘉庆《东流县志》,在《职官》表中找到了一个年代比较符合的人即郭鸿文。据《东流县志》记载康熙二十八年至康熙三十七年只有郭鸿文在任东流县知县。 “郭鸿文,康熙二十八年任,具良吏传。”检索《东流县志·卷之十八良吏传》:“郭鸿文,号大士,开州举人,康熙二十八年任邑令。刚正不阿,惠爱群黎,一切兴革判断无不适中民隐,以疾卒于官。士民感恩不忘,为像以祀。知府李顔其祠曰:“流风善政”。府志同。” 通过《东流县志》职官表和良吏传的记载,已经可以确定郭鸿文就是这通《重修天齐庙序》残碑的撰写者。 郭鸿文在《东流县志》中留下了不少的记载,简要摘录如下,仅供参考。 《东流县志·卷之八营建志》:“铁山渡渡船是康熙间知县郭鸿文捐,卖谢家港民田二亩五分,召佃王毛纳租永为造渡之资,寻以私相售卖,经知县郭维断还其久。” 《东流县志·卷之十七·古迹志下》:“大士阁……有合公庙,前堂祀张睢阳,郭公者前令鸿文也。” 《东流县志·卷之二十二·孝友传》:“吴振麟……(康熙)三十二年岁饥,捐米助赈,邑令郭鸿文额其门曰'好义乐施’。” 《东流县志·卷二十四·义行传》:“金日升……康熙三十二年,夏旱,解囊捐赈,全活甚众,知县郭鸿文请于上官,旌其门曰'义同麦舟’。” “江淮,字汉若……康熙三十二年岁饥,捐米百石助赈。邑令郭鸿文详情,旌以额曰'博爱谓仁’。” “欧阳燧,晋阳乡人,邑庠生,康熙三十三年捐谷赈饥,知县郭鸿文表以额曰'惠施周急’。” “张明睿……康熙三十二年歉,捐米赈饥,惠及闾里,知县郭鸿文旌以额曰'四民攸赖’。” 《东流县志·卷之二十七·烈女传上》:“曾之允妻桂氏,年二十八夫故,纺绩抚孤,克尽妇职,康熙三十六年,知县郭鸿文颜其门曰'冰霜节操’。……” 《东流县志·卷二十七·烈女传下》:“朱良臣妻郭氏寿百岁,邑令郭鸿文颜其堂曰'百岁堂’。” “汪元辰妻方氏寿九十六,知县郭鸿文表其门曰'德寿阃仪’。” 以上诸事迹可用“奖善”来概括。郭鸿文在东流县任八年知县,可见其得民心,不愧为良吏。可惜这样的人物竟在《开州志》默默无闻,未曾入传。《开州志·卷之五选举·举人》有“郭鸿文,顺治丁酉”,仅数字言及,甚是简略,简简单单的一个名字。殊不知,这名字当中藏有许多可歌可赞的故事。 有些历史人物往往就是这样,在故乡声名不显,在异乡名耀村野,建祠堂,祀名宦,被异乡人所纪念,怀念。为官者,应当如是。 于一通散落在乡村土庙的残碑,发现一位隐藏在碑文中,一心为民的良吏,实在是此行的一大收获。笔者能与此残碑相遇,并查找到了作者本人,了解他的事迹,或许是冥冥中自有天意,所有的善行都不应该被遗忘。天道昭昭,不隐人善。 另外笔者之所以简单搬运了《东流县志》的一些记载,只是感于《开州志》对郭鸿文记载的简略。是以不顾凑字数之嫌,将《东流县志》中所有涉及郭鸿文的资料进行罗列,是为了补《开志》郭鸿文记载之缺,以免埋没了这样为民的良吏。此次田野考察之收获或应在此,是以记之。 2022年4月9日草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