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稀见地方志提要48

 文化龙乡 2022-11-27 发布于河南
近人陆懋勋纂。懋勋字勉济,仁和县人。光绪乙丑科举人,戊戌进士,授编修,以知府用发江苏署常州府,充牙厘局提调,升道员,入巡抚程德全幕。民国回浙,入巡按史屈映光幕为秘书。映光聘修杭州府志,后任巡按齐耀珊病其志稿过繁,改聘吴庆坻重纂成书付印。懋勋之原稿共三十三册,兹存十六卷五册,有叶景葵跋。

  仁和县志二十八卷清康熙二十六年刊本(浙江图书馆藏)

  清赵世安纂修。世安字维康,辽阳人,监生,康熙二十一年任仁和县知县。杭州负郭,则为钱塘、仁和二县,而钱塘之名最古,秦时已建,仁和则为五代时朱梁均王龙德二年,析钱塘、盐官二县地,置钱江县。是时吴越属钱氏,朱梁之龙德二年,即武肃之天宝十五年也。吴越《备史》云:“割钱塘盐官各半,及富春之长寿、安吉二乡,置钱江县。”宋太平兴国三年,钱氏纳土,改钱江县为仁和。及高宗南渡,建都杭州,升杭州为临安府,仁和、钱塘俱为畿县。仁和邑乘,明嘉靖间邑人沈朝宣纂《志稿》十四卷,《武林掌故丛编》收。清康熙癸丑,知府嵇宗孟奉牒纂志,遂命仁和令孟卜修纂,卜延张右民、沈兰先、吴任臣、徐林鸿、曾一举编纂,会卜去遂寝。癸亥世安官仁和,继事纂辑,延顾豹文、邵远文续纂成书。按此志摭采诸书颇富,尤于《武林旧事》《癸辛杂志》,沈朝宣《仁和志稿》、田汝成《西湖志》,征引最多。其体例分封畛、山川、公署、风土、学校、选举、水利、恤政、坛庙、吴越世家、人物、城里城外、祥异、艺文、纪事、纪文诸门,叙城中诸水,各详源流;及通畅疏流,粗具城市街道下水之说,此志实开之端。人物志,本之陈善《府志》,取沈朝宣《志稿》者,占十之八,新增万历以来人物,仅十之二。吴越世家一门,乃袭陈善《府志》例,所纪钱镠诛王郢、擒汉宏、破走黄巢之事甚详,采摭诸书皆注出处。又纪镠子元瓘,瓘子宏佐、宏俶,则仅具梗概,岂无文献可征耶。

  临平纪三卷清四勿斋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沈谦纂。谦字厺矜,仁和临平人。按此记为记事体裁,以世代绪次,能考年月者,则按年月排次。卷一事纪,例谓自后汉延熙至宋宣和止;而书内增至明崇祯止。谦小序云:“谦作《临平事纪》,而有概焉。夫临平一镇也,僻在杭郡之东,地不满十里,户不满万人。以视天下之大,不几■<米希>米之在太仓乎。”此语与例无涉焉。卷二附记,汉至元,例谓事涉临平,而无年月者入此;而书内增至万历止。卷三诗纪,自唐至元止,书内无增。此志为谦原纂,而增辑者未详何人也。

  临平记再续三卷稿本(浙江图书馆藏) 

  近人陈棠、姚景瀛纂。棠字荫轩,景瀛字虞琴,皆为临平人。临平为仁和县属镇,今属杭县。《临平记》创修于明沈谦,记自汉至元末事迹,其后康子兰与康莲伯,又仿乡镇志例,厘为镇志十六卷,其书早佚。后有潘夏珠继沈谦之书,为《临平续记》;光绪十年,张大昌又为《补遗》四卷,纪至明末。棠鉴前记正待补续,竭十余年心力积稿盈尺,未及编次而疾作,乃嘱景瀛续成之,景瀛承其遗绪,为临平作志,稿成时年已八十有八,亲携稿送于浙江图书馆。按是编编例,重在补辑前记,记述人物以迄清末,至若山川各条,不属于人事,故列入附记别之。

  桑梓闻见记一卷续记一卷稿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鲍逸纂。逸字问梅,号问梅半隐,杭州人。此书逸记杭州山水、土风、士习、土产、随笔而书。自乾、嘉以来往事琐闻,记载尤详;庚申及辛酉太平军二次入杭州事,皆目覩耳闻,颇为翔实。其书虽有采摭于《西湖志》《湖山便览》等,亦必考订属实,而后述之。此稿成于同治甲戌,未见有刊本也。

  补订艮山杂志不分卷稿本,盖寿松堂,孙氏丰华堂藏印(上海图书馆藏)

  清翟灏纂。灏字晴江,仁和人。此本为蓝格誊清本,一名《艮山地理书》,张尔嘉为之增补。艮山为仁和县地,在杭城东隅,系一小阜耳。宋南渡后称岳,与卞梁之艮岳齐名。元绍兴路儒学沈德章撰《艮山碑记》,述及旱道水路。此志记古迹、掌故、桥梁、村落、传记、诗文,起自咸丰迄同治止。今艮山土阜不存矣,而为沪、杭、长铁路之交点处。

  栖里景物略十二卷清嘉庆十四年传抄本(浙江图书馆藏)

  清张之鼐纂。之鼐字仲谋,号横潭,又号半庵,仁和县唐栖人,清初诸生。是编之鼐纂成于康熙间,书凡十二卷,补遗一卷,凡一百三十五篇,搜采颇博,文亦雅驯。惟所引事物,不注原书,此犹沿明人旧习也。书分为十二卷,而录《传经堂》记、序、诗文多至二卷,又《横潭诗集》一卷,似非志例。首列唐栖考一篇,考据沿革,漕运古迹,山川原委甚详,颇有志乘之才也。唐栖考云:“唐栖者为隐士所栖也;隐士名珏,字玉潜,宋末会稽人,镇因以隐士所栖得名。”按唐栖在仁和县北五十里,德清县东南三十五里,栖水所贯,水南仁和,水北德清,为产蔬果著名之地。此书为之鼐曾孙迎煦于嘉庆己巳岁借邵兰生藏抄本传抄,阅年兰生之书毁于火,今此本为孤本矣。

  海昌外志八卷明崇祯二年刊本(江苏省地理研究所藏)

  明谈迁纂。迁始名以训,字孺木,号观若,海宁县枣林人,诸生。迁不屑场屋之文,好观古今治乱之事,尤注心明朝典故,著有《国榷》一书,颇行于世。海昌为海宁县之古称,其名始见于《三国志·陆逊传》云:“逊始在府,出为海昌屯田都尉,并领县事。”《四库全书提要·存目》著录此志云:“是志题曰海昌,以海宁为吴海昌郡,从古地名也。”盖海昌吴时为县,非为郡也。考海昌志于明嘉靖间,邑令蔡完延董谷纂《海宁县志》九卷;其前犹有永乐间训导曾昶撰《县志稿》,朱迪又为《续志》四卷;成化中洪遵纂《海宁县志》,久佚。惟宋潘景夔之《海昌图经》,据此志缘起所言:“藏于邑之硖山闻氏。”但按清康熙十四年,知县许三礼修县志时,已不可得也。此志继崇祯三年赵维寰《宁志备考》而作;其书体例,分舆地志、食货志、职官志、建置志、选举志、人物志、丛谈、艺文志八门,子目四十有三,较前志多所考证。书首有自序,署丁亥秋九月,并附录宋《海昌图经序》一编。原刻本除此书外,别无发见。藏于上海图书馆者,为静得楼抄本,浙江图书馆藏有旧抄本,钤有海昌马氏味吾斋藏、陈恭溥、游艺仙馆诸印,及道光丁未陈恭溥手跋。

  海宁志略不分卷旧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范骧纂。骧字白文,号默庵,海宁人;明举人,顺治十一年举贤良方正,不就试。是编修于顺治丙申丁酉间,时邑令秦嘉系延骧所纂也。其书体裁,以仿胡孝辕《海盐图经》之例,每门统作一篇,分分野、山川、坊衢、乡市、沟洫、田赋、户口、兵防、公署、学宫、潮汐、海塘、寺观、补遗、附录十五门。其书文辞为论说体裁,引证考订,网罗断制,尚能合乎史体。例如潮汐篇;附《浙江潮说略》,引载《史记》《山海经》,枚乘《七发》诸说,以证海宁自古为观潮地。又引录褧伯宣《潮候图说》云:“浙江之口有两山焉,其南曰龛,其北曰赭,并峙江海之会,谓之海门,潮之入于浙江也。发乎浩渺之区,顿就敛来,拗怒不泄,而汹涌之势陈也。”此叙海宁潮汐之形势,足资征引。余篇颇简略,殊为未定之稿。按此志纂成后未即附刊,此书系管庭芬手钞,据骧手稿校录。至光绪八年海宁钱氏始为之校梓,而有刻本流传。

  宁志余闻八卷清光绪三十二年海宁张光第传抄本(浙江图书馆藏)

  清周广业纂。广业字勤补,号耕崖,海宁县人,乾隆举人,著作甚富,撰有《广德州志》《孟子考》《冬集纪程》等书。此编广业经二十余年之久,纂成于乾隆五十一年,搜罗极富。观其卷前所列旧志书目,有《盐官县图经》,宋绍兴胡兟《续图经》一卷、开熙潘景夔《海昌图经》十卷,咸淳吴由重修《海昌图经》十卷,杨均《海昌先贤录》《图经考异》,明永乐曾昶《海宁县志》六卷,朱迪《海宁志补四卷》,正德董谷《海宁县志》九卷,嘉靖严宽《海宁水利图志》,嘉靖蔡完《海宁县志》九卷,隆庆《海宁丈量则例》一卷,万历郑日休《海宁水利议》《万历派贴均差书册》,天启赵维寰《宁志备考》十二卷、天启谈迁《海昌外志》八卷,天启吴维熊《海宁志余》;清顺治秦嘉系《海宁县志》,康熙许三礼《海宁县志》十三卷,乾隆金鳌《海宁县志》十二卷,乾隆战效曾《海宁州志》十六卷,共载海宁舆地掌故之书计有二十一种。是时,诸书虽或存或佚,广业皆一一参考索稽,以证旧志之所有缺误,力为采摭补正,故题其书曰《余闻》。其体例,分十二门,方域、建置、海塘、典礼、食货、盐法、官师、选举、人物、列女、艺文、杂志。方域志沿革篇,博采考证颇详。道光间钱泰吉纂《海昌备志》时,尝参其书,称其书搜采甚富,视昔加倍。按此志抄本以此书最旧,北京图书馆藏有静德楼抄本,海宁王国维手校;民国辛丑壬子间,国维拟刻此书不果。

  长安镇志一卷清光绪三十二年海宁张氏小清仪阁传抄本(浙江图书馆藏)

  清邹存淦纂。存淦字俪笙,海宁县长安镇人。按此志书口题曰:《修川小志》,兹从卷第一行题名著录。长安一名修川,又名长河,为海宁属镇,在县治西北,为运河所经,北宋时即设镇于此。此志存淦纂成于同治五年至十三年间,稿本未刻。其书分河道、桥梁、堰闸、官署、乡校、坊表、园亭、庙祀、冢墓、风俗、物产、人物、寓贤、杂记十四门,书首有同治五年山阴陈敦彬及萧山姚夔序,书尾有光绪五年存淦自跋,及光绪二十二年应绍先跋。按存淦自跋云:“《修川小志》一卷,辑于山阴陡亹镇,当避乱之时,怀古思乡,情有不能自已者。惜艺文一册,已付劫灰,不能复称全璧。修川向无志书,李、梁二先生所辑,又复不存。虽后之学者,自能超越前辈,知所未知,亦宜略存梗概,以备考究;故于暇日重录一过,付儿辈藏之。”兹著录之书,是据存淦录存稿传抄,经王承宰批注,颇多增订。

  重修富春志六卷明正德十六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吴堂纂修。堂字思化,一字允升,乐平人;永乐十六年进士,官四川富顺知县,宣德九年调任富阳知县,在任九年去,官至和州知州。按此志正统五年知县临川聂大年原修,宣德间堂官富阳,旧志颇残缺失次,始为重纂,正德十六年知县刘初重刻。此志搜摭旧闻,广询故事,详审粘密。书首有像图,一为富春侯颜祖之像,一为子陵严先生之像,堂为之像赞。目次分邑治、封域、衙门、建置、山川、桥道、户赋、物产、坛祠、院观、祀典、寺观、古塚、官师、题名、历代人物十六门。建置考沿革曰:“秦会稽郡领二十六县,富春其一也,至汉哀帝封河间孝王子玄为富春侯、晋孝武大元中避简文郑太后讳改春为阳。”此志从其古名也。

  余杭县志十卷明万历四十四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戴日强纂修。日强字兆台,蒙城人,万历举人,万历三十八年任余杭知县。考余杭志乘,始见咸淳《临安志》引载《余杭图经》,宋大中祥符间李宗谔所修,书已佚。《文渊阁书目》卷二十,新志类著录《余杭县志》,当修于明正统以前,书亦不传。嘉靖间知县王确据成化间修县志稿,再加重修,成《余杭县志》十卷,《王志》亦佚,毛氏汲古阁曾有藏本,为四卷。按《四库全书提要·存目》收两淮盐政采进本,万历《戴志》。当时《王志》已佚。故今存余杭志书,此志最为古本。按此志成于万历丙辰,分舆地志、籍产志、建置志、官师志、选举志、人物志、艺文志、丛谈、径山志、洞霄志十门,目六十有二。《四库提要》谓其书中间纪载多舛误。如沿革门云:“汉高帝时属荆吴国,不知汉时余杭为西部都尉治,仍属会稽郡。”城墉条云:“古城在今县溪南,莫详所始。”不知淳《临安志》载汉熹平二年所改;经两次迁徙,至后唐时号为清平军,殊为疏于考订。至第一卷即立山川一条,而九卷又别立径山志。既有古迹一条,又别立洞霄志,尤为冗复。

  临安县志十卷传抄清康熙十四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陆文焕纂修。文焕字廷元,常熟县人;贡生,康熙十三年任临安知县。临安为杭州府属邑,县志见《文渊阁书目》新志类著录,修于明正统以前。嘉靖间知县廖谕,修县志八卷;万历间知县黄鼎象又修县志四卷,均已散佚。此志文焕亲为载笔,其书体裁,多循廖、黄二志,补编救弊,以正前志缺误,严净简洁,文章志例较前志为佳,使临志臻于纯雅也。其体例,为志十,为目六十有三。山川古迹,统列于舆地志;诗文赋辞,统入艺文志,以正前志之散乱。以名宦孝子节妇诸传,统纳于人物志,以避分门冗杂之弊。卷前列县境图、县治图、天目山图、玲珑山图等,绘刻精美。

  于潜县志八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浙江图书馆藏)

  清赵之珩修,何尔彬、章国佐纂。之珩字楚璧,遂平县人,顺治十八年进士,康熙九年任于潜知县。尔彬字春曹,于潜人。国佐于潜人,事迹未详。于潜自汉置县,县志可考者,见《文渊阁书目》新志类著录,明正统以前已有志矣。嘉靖间知县汪奕又修县志五卷,已佚,其后百三十余年始成此志。其书体例,分舆地志、建置志、财赋志、秩官志、选举志、人物志、艺文志、杂志八门,目五十一,各门列总纪一篇。财赋志,搜罗较繁,记及琐细;选举人物艺文,所纪无几;山川、水利,记载不多,而支节源委,错叠丛出。于潜文萃,本非极盛,人物艺文之寥落,则犹有可说。若于山川、水利,于潜当浙江之上游,山有天目;水利为一邑之要务,而所纪仅寥寥数页,殊为疏缺。按此志传本,今仅见藏于浙江、南京二图书馆,为原刻本,乾隆三十一年知县陈泰年据原本重梓,今传本亦不多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