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稀见地方志提要

 文化龙乡 2022-11-27 发布于河南
新修寿昌县志十二卷清康熙二十二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鲁华盖修,张可元纂。华盖字文垣,揭扬人,康熙二十一年进士,授寿昌知县。可元汤谿人,寿昌县教谕。寿昌秦汉为富春县地,三国吴黄武七年析置新昌县,晋太康元年改名寿昌,隋废,唐神龙元年复置,迄清未更。县志创于元郑彧,明初亦有修纂,无可考其纂修年代;嘉靖四十年知县李思悦修县志十二卷,万历十二年知县李世芳重修,卷帙如前志,又增图表一卷;清顺治九年,知县董珙三修之。是编原为康熙九年知县罗在位,嘱训导张熙纂成;及华盖仕寿昌时,又嘱教谕张可元等,依《罗志》逐条增补,体例悉依其旧;凡五十二目,无大纲。按此志列目繁冗,纪载考据,亦欠严核,惟其书今传本极稀有矣,为海内仅存之书耳。

  寿昌县志十一卷传抄清光绪间修稿本(嘉兴市图书馆藏,存卷一至三,卷七至十一)

  清贝蕴章修,黄标纂。蕴章字达夫,江苏长洲县人,光绪二十四年任寿昌知县。标字组云,号广文,仁和县人,原籍徽州,任寿昌县儒学训导。此志修于光绪己亥蕴章官寿昌时,延标及邑人蒋屺培纂辑,粗成稿本,会庚子之役,江南震动,庶政停滞,此志终未付梓。据董巽观撰嘉兴图书馆藏浙志题记,著录此志云:“此书为巽观以《济宁州志》与中国书店易得,后捐送嘉馆。此书似未刊印,各家书目均无。”今此书已散失卷四、五、六,光贻于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阅见此志残本一册,却为卷四、五、六,亦为抄本,字迹与嘉馆抄本相似,疑为此书散失之册。此志体例,分疆域、建置、田赋、官师、人物、选举、艺文、杂志八门,杂志兵燹篇载咸、同间事甚详,又附蒋屺培同治元年所撰《寿邑咸丰兵灾记》一篇,皆为有关太平天国之史料。

  分水县志六卷清康熙二十二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李檠修,钱世泷纂。檠直隶永平府滦州人,康熙十九年任分水知县。世泷杭州府仁和县人,康熙十六年任分水县儒学教谕。分水置县,始于唐武德四年析桐庐北境地立县,隶严州府。明景泰四年,知县乐武创修县志,隆庆三年知县侯汝白重修,万历三年知县方梦龙又修之。清康熙十一年知县胡必誉修县志十二卷,及檠仕分水时,以《胡志》繁丛失实,距前志之成仅越十年,又重为纂辑,成书于康熙二十二年。观其志例,又不免过简,所分乾象、坤舆、营建、古迹、名宦、乡贤、仕宦、才德、赋役、土产、艺文十一门,均无子目。其书内容虚简,如乾象、营建、土产诸门,仅寥寥数页,其他如名宦、仕宦、赋役,亦缺漏不详。

  温州府志二十二卷明弘治十六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邓淮修,王瓒纂。淮字学海,吉水县人;成化十七年进士,弘治十二年任温州知府。瓒字思献,永嘉人,弘治九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官至礼部侍郎,卒赠尚书,谥文定;著有《正教编》《瓯滨集》等书。温州为晋永嘉郡地,至唐始更名温州。宋时为儒学极盛之区,如王景山、刘安节、陈傅良、叶适等,为儒学大师,皆出生于其地;故有邹、鲁之乡之称。郡志于南朝时,谢灵运撰《永嘉记》,郑缉之撰《永嘉郡记》;至宋元时纂辑者尤多,如宋李宗谔之《温州图经》,徐嘉言之《永嘉志》,曹叔远之《永嘉谱》,陈谦之《永宁编》。元夏开先之《温州路志》,章嚞之《东瓯志》,皆为有名之志。其书抵毁元末方国珍、方国瑛,起兵抗元构兵,祸及文献。至明洪武间知府任敬修《温州图志》,亦佚不传;今存郡志,以刻本论,推此志最古,书修成弘治癸亥。其体例繁博,以其纂录冗杂,而疏考证,虽不免后世有遗议,然观其书,如建郡、山川、列传诸门,纪载则慎严翔实;又如叙永嘉道学,则本末精粗,一以贯之,可谓一无遗漏矣。嘉靖问张孚敬重修郡志,以前志冗长,而大删削,乃多缺漏,以开后来温州郡志简陋之弊。

  温州府志十八卷明万历三十三年刊本(温州市图书馆藏)

  明汤日昭修,王光蕴纂。日昭丹阳县人,万历八年进士,二十年任温州知府,升浙江右布政使兼按察司,整饬浙东兵备。光蕴字季宣,温州永嘉县人,事迹未详。按温州汉、晋时名东瓯、永嘉、缙州,至唐置温州,宋改名瑞安,后复为温州,郡名不一;郡志或称永嘉,或称东瓯、温州,自元以后则皆称《温州志》,而无别名。此志为日昭官温州时所创修,后知府林继衡按其成稿,复嘱光蕴等增辑校正。卷前有汤日昭、蒋光彦、林继衡、王光蕴诸序,林序云:“此志以弘治癸亥志而删润之,增以嘉、隆、万百年之事迹,几易裘葛而始脱稿。王光蕴、王继明、董其裁、余承兰、陈大奎、周子恭、戴宗瑶等辅其事。”按此志不取法嘉靖《张志》,而踵弘治《王志》之例;其志稿成于岛夷薄城之后,故所纪海警及倭夷扰境之事甚详。四库全书馆据两浙盐政采进原刻本著录于存目,今海内所存仅此全帙,北京图书馆所藏本已残缺。

  永嘉县志二十六卷清乾隆三十年刊本(温州市图书馆藏)

  清崔锡修,齐召南纂。崔锡汉军正黄旗人;拔贡,乾隆十九年任永嘉知县。召南字少宗,天台县人;乾隆元年举博学宏词,官至礼部右侍郎。考永嘉县旧志,据光绪《永嘉县志》凡例云:“自元、明及清凡五修。”考其书今存者,惟日本尊经阁文库藏嘉靖《永嘉县志》九卷最古,康熙时郑廷俊纂县志过简;此志出于召南及钱塘汪沆之手,条目悉依照新定府志例,共列三十八门,体例严整,摭采亦不厌浩繁,搜材丰实,纂成于乾隆二十六年,未付刊,而锡解任去;知县施廷燦继事,始刻成于乾隆三十年。按其书所记物产特详,县以产梅最著;有鸳鸯梅、重叶梅为鉴赏奇品;花头丰,叶重屡,层层盛开,如小白莲然。又有绿萼、玉蜨、檀心、檀香、朱砂、红梅、黄香梅、墨梅、并蒂梅、双鸾梅,皆为名种。梅以外,于砚石颇闻名,产于华严川水中之石,以色黄而斑黑,色紫而有横纹者,为上品。

  瑞安县志十卷明嘉靖三十四年刊本(江苏省地理研究所藏)

  明刘畿纂修。畿字子京,南直隶长洲县人;嘉靖二十九年进士,三十年任瑞安知县。按沿革谓:“唐武德五年,析永嘉地置安固县,天复二年以获白乌之瑞,改名瑞安。元元贞元年升州,明洪武二年降为县。”邑乘肇于元至大、延祐间,章熹纂《瑞安州志》,明永乐间重修。此志畿官瑞安时重修,分辑者,为邑人朱绰、欧阳熙、秦激、蔡芳四人。其书体例,分舆地、建置、田赋、职官、祠祀、兵防、选举、人物、艺文、杂志十门,目六十有九,附目二十。人物志首列理学传,纪述永嘉学派,硕学名儒,出于瑞安者最多,林石、许景衡、陈良傅、叶适等传,备详永嘉学派之起源,《林石传》有云:“当宋之时,经新义行天下,学者靡然一肄习;独林石不为新学所及,则讲《春秋》大义,以援后学。与人论古今,心先行,而后文艺;尝曰:本之不立,末于何有。由是道德性命之学,世始有永嘉学派之称。”《陈傅良传》有云:“傅良其初从郑伯熊、薛季宣,继又交张栻、吕祖谦,深于性命之学,而其文章逼西汉。永嘉理学,传至傅良,又得以文学名世。”《叶适传》有云:“适为学,则近以侈谈功利,喜品藻人物。”以此三传所述,以足见永嘉学述之梗概矣。此外又如许景衡、周行己、赵霄、沈躬行、潘子文亦皆立传,此数人者,皆师事程颐。按此志见孙诒让《温州经籍志》注云:“瑞安项氏藏有明刊本。”今温州市图书馆藏有抄本,是孙诒让据项氏藏本传抄并手校。

  乐清县志七卷明隆庆六年刊本(无锡市图书馆藏) 

  明侯一元纂。一元字舜举,号二谷,乐清县人;嘉靖十七年进士,历官江西布政使司左布政。考乐清旧有淳熙、大德二志,皆久佚,今存嘉靖、康熙、遭光诸志,视其体裁,皆远不逮一元此志焉。按此志为一元与邑庠生侯一岳、陈蕙芳等,纂成于隆庆初年,时胡用宾官乐清为之刻成。其原本此书外,别有乐清陈氏有藏,民国七年邑人高谊以其原本流传久稀,曾为石印。温州市图书馆藏有抄本,为孙诒让手校,有诒让题记,谓此志曰:“其详确有史裁固矣。或以比康对山之《武功志》,谓其自成一家之书,殊未当也。”兹阅此志,见其志例精,修词古雅。书首有县境、县治、雁山三图,列图亦精简。卷一曰壤地纪,分建置沿革、分野、疆域、城池、形胜、山川、坊里、市镇、街巷、水利、津梁、营堡,附卫所、风俗,共十四门;卷二曰廨宇纪,分公署、铺舍、学校、书院诸门;卷三曰财用纪,分户口、田土、赋税、土贡、物产诸门;卷四曰秩祀纪,分坛壝、祠庙二门;卷五曰官师纪,卷六曰人物纪;卷七曰志余纪,分古迹、丘墓、丛祠、释老、方技、艺文、书目诸门。按其体例,以七纪为大纲,大纲备,而一邑之事物能巨细毕举。而壤地纪,尤为最巨且精,如山川一门,因邑有名山雁荡所在,所纪雁荡之形胜陈迹;征引采访,颇为庞丛。雁荡在乐清县东九十里,岩峦奇怪,凡数百里,谷邃峰叠,行不能遍。分东西谷,列十八寺,自黄岩东来,先双峰、石渠,次谢公岭。入东谷为灵峰、净名、灵岩,入西谷为能仁、罗汉、石门、灵云、宝寇。周山其峰一百有二,奇洞有八,岩三十。自宋太平兴国元年,永嘉僧全了,始至其处,结庐名芙蓉庵;其后僧文吉又居芙蓉之东,曰碧霄庵,由是世遂知雁荡之名。按本志引载沈括《雁荡山记》曰:“雁荡天下奇秀,然自古图谱未尝言,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木取材,方有人见之。按《西域书》阿罗汉诺讵那居震旦东南大海际;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漾濛之句,相传以为雁荡。谢灵运守永嘉,凡佳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观括此言,雁荡之名于古未有也。括此记又谓:“余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穹崖巨谷,不类他山。山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霄。原其理当是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惟石岿然挺立耳。如大山龙湫、水簾、初月谷之类,皆是水凿之穴,自下望之,则高崖峭壁,从上观之,适与地平。”按括之理解颇合于科学,雁荡于古是山是湖,欲究厥本源,须待地质学家作勘探决定耳。

  乐清县志八卷清康熙二十四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徐化民纂修。化民江都县人,由举人仕乐清知县。此志为化民官乐清知县时,属邑教谕吴让木、训导刘汉彪、贡生林允楫、鲍易、李栋,据康熙十二年知县出一駽未成志稿重纂而成。其志例,分星野、疆域、山川、建置沿革、城池、公署、学校、祠祀、贡赋、帝王、丘墓、职官、名宦、选举、人物、孝议、列女、隐逸、流寓、翰艺、仙释、寺观、祥异、杂记、艺文、补遗诸门。乐清县治在温州府城东北一百二十里,晋宁康二年始分永宁置乐城县,梁开平二年,以避梁祖讳,改为乐清。明时因海寇躏入内陆,设有磐石卫,领蒲岐诸所。

  蒲岐所志二卷温州遗著会传抄清光绪二年修本(温州市图书缩藏)

  清倪启辰纂。启辰字子昌,乐清县人,事迹未详。蒲岐为乐清县滨海之地,自南宋时始筑城以防海寇,明初设所,置指挥千百户驻之,隶磐石卫,当时为御倭要地。所志创修于弘治间陈载阳,嘉靖四十一年朱声振继成之,书中仅叙驻军籍贯,城池基址。隆庆间增修,清康熙庚辰胡光仁又增遗迹一篇,道光间再增续。此志为启辰据前志参订,分为四门,一曰舆地,叙置所原始,及起科详文、叙山、叙水、水利、桥梁、义冢诸项。二曰规制,叙城池、公署、坊额、军民、籍贯、兵制、人物诸项。三曰艺文,分文内外、著述二项。四曰杂志,分古迹、寺观、轶事、灾异、寇警、金石诸项。全书为上下二卷,卷前有旧序,凡例、舆图,及邑人高谊序。高序谓:“据考文献不厌详稽,即如所城之筑,得绍熙甲寅之城砖,以证自宋始。”又如人物志,诸传据明代各氏族谱谍参考。按高序所言,此志于考订,可谓详尽矣。此志刻本未见,今仅见此抄本。

  平阳县志八卷清顺治五年补刻明万历本(朱偰收藏,现藏南京图书馆)

  清马腾霄修,陈文谟纂。腾霄字汉冲,山东人,贡生,顺治三年任平阳知县。文谟平阳县人,顺治初贡生。此志为隆庆五年知县朱东光原修,万历十八年知县万民华补刊。清顺治辛卯,腾霄仕平阳时复延文谟与杜汝悊、徐有说、孙子词、徐镜等,校雠增纂,逾年始成。其书于山川、人物、世家、年表、政事诸门,补正原志之缺误颇多。按沿革谓:“于晋太康间置阳县,属永嘉郡,五代钱鏐改名平阳;元元贞间曾升为州,明复为县。”考旧志,见《文献通考》引载汪季良《平阳县志》,及《平阳会考》四卷。又《乾隆平阳县志·经籍志》载:元大德丁未判官皮元,及永嘉教谕章嚞、西安教谕陈天祐纂《平阳州志》。又《文渊阁目》及《温州经籍志》著录,明正统间知县章惠,延邑人方燧纂《平阳县志》十卷。《乾隆志》又载:弘治五年,知县王约,延青田包瑜、邑士孔彦雍纂《续平阳县志》十卷,嘉靖间邑人陈彦生,又为《补辑平阳县志》八卷。以上诸志皆佚不传,隆庆、万历二志,亦不易得,是编今亦为海内稀见之书矣。

  泰顺县志八卷明崇祯六年修,传抄本(温州市图书馆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