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川志钞不分卷清乾隆间稿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周广业辑。广业字耕厓,广德州人,纂广德直隶州志五十卷。洞川为广德之别名也。此本广业纂州志时所辑录广德州,及领县建平县旧志序例、篇目、小序。所录有宋《广德军桐汭志》《桐汭新志》,明《弘治志》《嘉靖志》、万历先后二志、《崇祯志》。清顺治一修,康熙三修,乾隆二修,另有《桐川乐府》与《复初书院志》。建平县明有嘉靖、万历二志,清康熙二修,雍正一修,乾隆二十七年纂有存稿。州志凡十三,县志凡七。此本辑录诸志序例、篇目、小序,附以《横山考》《桐汭考》《水利考》《雪山记》汇为一书。 建平县志九卷明嘉靖十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存卷一至五。天一阁藏,存卷六至九) 明连鑛修,姚文华纂。爌字伯金,号邯山,直隶永年县人;嘉靖五年进士,选入翰林院庶吉士,出知日照知县;嘉靖七年任建平知县,官至漕运都御史。文华字在韬,福建蒲田县人;正德举人,嘉靖八年任建平县教谕。此志为爌官建平时属文华纂辑,邑训导蒋鳌、董辅相助,邑庠韦杰、吕正汾、钱渊、潘烛、杨济,采辑成书。其编例,曰舆地志,分建置沿革、邑名、分野,疆域、至到、形胜、风俗、山川、坊乡、桥渡、古迹、冢墓十二目;曰田赋志,分户口、土田、物产、赋税、马政、兵防六目;日建设志,分公署、儒学、邮亭、牌坊四曰;曰祠祀志,分坛壝、祠庙、里社三目;曰职官志,分职制、宦迹、见任、名宦四目;曰人品志,分选举、人物、封赠、贞节、孝义五目;曰艺林志,分诗歌、传记、序三目;曰祯异志,分甘露、瑞麦、白鸜、鹆、蝗、人妖六目;曰附录,分寺、观、庵、院、庙五目;凡九类,目分若干。建置沿革载,宋端拱元年始置建平县,属广德军;其地本广德之郎步镇,又名郎川,县境有郎溪,经县治前,源出桐汭诸山之水,合流而汇于南碕湖,以达大江。按建平自宋建县以后,遂属广德州,迄清未更,今名为郎溪县。 建平县志二十二卷首一卷清雍正九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卫廷璞纂修。廷璞号筠园,广东番禺县人,雍正元年进士,五年任建平知县。建平县志创于明嘉靖间知县连鑛;清顺治四年知县张正中重修之,康熙十二年知县高自远三修,康熙三十八年知县茅成凤四修。此志为五修,其书凡三十门,分门凌乱。据廷璞序谓:“体裁悉准通志成例。”按此志体例,用《江南通志》之例,采用类目,以县有事者取用之,无其事者则删之,其体例之散乱可知矣。 六安州志三十二卷清嘉庆九年刊本,遭光四年增刊(上海历史文献图书馆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清宋思楷原修,牛映奎增修。思楷字东田,江苏长洲县人,监生,嘉庆五年任六安知州。映奎号西园,山西徐沟人,举人,道光元年任六安知州,五年升任颖州府知府。六安居于淮水之南,明洪武初升州,属庐州府,领英山、霍山二县。州志创自明嘉靖乙卯,万历甲申重修,清康熙辛酉、己卯二修,雍正己酉又修之,乾隆己巳又修之。是编思楷纂成于嘉庆甲子,至道光戊子映奎莅六安欲修志,其时旧志版片完好,以是依类增续,标示新增二字,以为新旧之别。其书体例凡二十二类,卷首有图二十四幅。 霍山县志四卷清顺治十八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栾元魁修,张孙振纂。元魁字振乾,广东广宁县人;生员,顺治十一年任霍山知县。孙振字公武,号古岳,邑人;明崇祯元年进士,历任太仆寺少卿,河南道监察御史;入清归籍,以诗文自娱终老。霍山建县,始于唐,至宋并于翏,翏即今之六安。明弘治七年又以六安之开化、兴贤二乡,仍置霍山县。万历十七年知县陈维翰,创修县志,天启二年知县陈先春又一修。是编仍依万历、天启二志体例,斟酌小变,书成后五年,继任知县李居一始为刻行。书中纪载赋役、户口为详,叙赋额之增减,户口之耗赢,按年纪载,几无一年遗漏。物产纪六,霍以产茶名,明初霍山尚未立县,以茶故专称六安,以寿春、天柱、石宝最有名,实在霍山县境。天柱古名仙窟,其茶一名仙芽;唐时所谓天柱茶焉。陆氏《茶经》以霍茶功效在阳羡诸品上,而在顾渚诸品下。明初名茶以百数,致贡者仅十余,而太祖独重六安,以顾渚上品,则为“焚荐”(焚荐可参本书浙江《长兴县志》条详述),由是六安茶遂名天下。 泗州志十八卷清康熙二十七年刊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清莫之翰篡修。之翰字崧辠,湖广潜江人;康熙九年进士,授上高知县,二十二年升任泗州知州。泗州于唐宋时,户口殷繁,烟火相接,为大都会地。自明以来累受淮河水患,城郭淹没,民遭荡析离居,城邑萧条。此志修于淮患之后,故记河防水患特详。其书体例,分图考、建置、沿革、星野、疆域、城池、河防、赋役、职官、公署、学校、选举、祠祀、古迹、名宦、人物、列女、仙释、艺文十九门。图考列城堤图一、泗州水患总图一。河防篇云:“泗之河防惟筑堤为上策,为泗患者,淮以下流壅塞,阻其入江入湖之路。淮源出自胎簪山,至桐柏山始大,历信阳、汝宁、寿春,挟七十二山河之水为泗之所患也。”按此志所叙泗州历来水患甚详,患之所至亦皆指出;然于疏淮治水之策,终未计议根治,仅以筑堤为其上策,独保泗州,非完善之计也。 泗州志十一卷传抄乾隆间修稿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叶兰纂修。兰陕西榆林人,乾隆庚辰举人,由内阁中书,授安庆府同知,署理泗州事。按此志系据乾隆间修稿本抄录,纪事增补至嘉庆十年,与乾隆五十三年刻本编次有小异。分为舆地、建置、水利、轸恤、食货、学校、秩官、选举、名宦、人物、艺文十一类,各具子目,子目绪次,未经厘订,颇见散乱。泗州于北周时,改高平县置州,州治原在虹城;康熙十九年没沦于洪泽湖,州治侨于盱眙。雍正二年改升直隶州,始划盱眙为州领邑,及天长、五河,领县凡三。康熙十二年知州李德耀修《泗州志》三十卷,二十七年知州莫之翰重修州志十八卷,仅志州事未及领邑。此志增辑《莫志》后百余年之事,分叙领邑较详。水利志专载淮水历来之泛滥,记旧城湮入洪泽之事尤详。《莫志》以筑堤防水,为水利之上策,此志水利疏浚顺轨安流以为上计,书中列图以呈泗州形势,皆关治淮之策,以比《莫志》铺陈水利议策,是有辗进也。 天长县志七卷明嘉靖二十九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邵时敏修,王心纂。时敏字惟勤,一字伯来,余姚县人;举人,嘉靖二十五年任天长县知县。心字惟一,邑人,嘉靖十七年进士,授兵部主事,出知郴州同知,即告归不仕。长天当江、淮要冲,在昔战争必经之地,以故旧志无稽。据康熙重修《天长县志》序谓:“于弘治中虽两经修辑,然其纪事未核。”而弘治二志久佚,此志为心所裁定志例,时敏再为参订;其书体例,揭纲为地舆、人事两篇,简核足征,颇能揭举荟要。物产志,纪邑之冶山有铜坑,遗迹犹存。按《唐书》载天长县出铜有铜坑。冶山又产铅,但产铅不多耳。官师志,引旧志载宋包拯审断牛舌一案。人才志,引《温公日录》《苏氏志林》《东轩笔录》;有《宋寿昌传》,寿昌天长人,七岁父出其母刘,母子不相知者五十年,熙宁初寿昌弃官入秦寻母,遇母于同州。时母年七十余,嫁党氏有数子,悉迎以归。寿昌辞官而迎嫁母,可谓纯孝矣。艺文志载苏轼诗云:“不羡白衣作三公,不爱白日升青天,爱君五十作徕服,儿啼却得偿当年。”颇感人心之句也。 天长县志四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江映鲲修,张振先纂。映鲲字南溟,四川阆中县人;举人,康熙元年任天长知县。振先天长县人,举人,事迹未详。天长县志,自嘉靖二十九年知县邵时敏修志后,崇祯癸酉知县罗万众重修之。此志纂成于康熙壬子,翌车刻成。其书体例,分二十六门。沿革记唐玄宗天宝元年万寿日,百官表请定为千秋节,并割江都、六合、高邮三县地,置千秋县。七年改千秋节为天长节,以是又改千秋县为天长县。旧志疏而未载。按此志原本,今极稀见,流行者大都为抄本,此本为雍正时用原版重印,版已漫漶磨灭。 萧县志十二卷清顺治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祖永勋修,许作楫纂。永勋字元若,奉天宁远县人;贡生,顺治五年任萧县知县,在任六年,升兴屯同知,官至松江知府。作楫字二济,一字天船,邑人,贡生,好著书,著有《春间亭集》《易草》《四书解》《毛诗正韵》《说文堂字说》等。萧县为古萧子国,春秋时为宋邑;秦置萧县,属泗水郡,北齐更名承高县,唐复名萧县。自五代迄明、清,皆属徐州府,民国始划属安徽省。县累经河患兵屯,万历间修县志二卷,久佚。此志修时征求未得,故此志多从采访见闻,实地观察写成,绝少沿用旧志纪载,书中纪述近事为多,古事则少,行文多慨叹邑事盛衰。 ●稀见地方志提要卷九 长兴 陈光贻学 ○江西 明林庭■〈木昂〉纂修。庭■〈木昂〉字利瞻,福建闽县人;弘治十二年进士,授兵部主事,升郎中。出知苏州府,云南参政,嘉靖二年任江西布政司右参政,三年升湖广右布政使,官至工部尚书,卒谥康懿,《明史》有传。江西旧无通志,嘉靖癸未巡抚都御使盛应期属庭■〈木昂〉及宪副周广纂成是编。其书体例悉依一统志例,列藩省三卷,次列府三十四卷,文简事核,匣然有序。卷前有嘉靖四年副都御使陈洪谟序,及江西会城图一。江西建置沿革,春秋、战国时,地属吴、楚,秦为九江郡,汉初为淮南国,以豫章树氏郡属之。王莽时曰九江郡,东汉曰豫章,隶扬州刺史部,献帝时以扬州所属江东诸郡悉入吴。于是以汉豫章旧郡,乃增置庐陵、鄱阳、临川、安城四郡都尉,晋初隶扬州;元康元年割扬州之豫章、鄱阳、庐陵、临川、南康、建安、晋安,荆州之武昌、桂阳、安成合十郡,因江水之名而置江州。宋、齐因之,梁太平二年分寻阳、太原、齐昌、高唐、新蔡五郡,置西江州,治于寻阳。陈省西江州,隋置洪州总管府,及江、饶、吉、虔、袁诸州,大业初改州为郡,复为豫章、九江、鄱阳、临川、庐陵、南康、宜春七郡。唐兴改郡为州,武德五年置洪州总管府,开元二十一年置江南西道观察,管州八,洪州、饶州、虔州、吉州、江州、袁州、信州、抚州。五代初为杨吴所踞,后属南唐;宋为江西路统江、洪、抚、信诸州,南康、临江、建昌三军。元至元十五年改设江西行中书省,至正末为陈友谅所据。明洪武九年改元行中书省为江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治南昌府,领府十三,南昌、瑞州、九江、南康、饶州、广信、建昌、抚州、吉安、临江、袁州、赣州、南安,凡属州一,属县七十。 江西省大志七卷明嘉靖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王宗沐纂修。宗沐字新甫,临海县人;嘉靖二十三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嘉靖三十五年擢江西提学副使,迁山东布政使,总督漕运,尝上疏请辟海运,议者言其不便,遂寝。后官刑部左侍郎,以事罢归,卒谥襄裕,著有《海运详考》《海运志》《敬所文集》。此志为宗沐督学江西时,采其俗产、山川、赋役诸事,札留箧中,后三年移参藩政,复为编纂成帙,而付梓焉。其书分赋书、均书、藩书、溉书、实书、险书、陶书七类,皆为见闻笔录,摭采于旧籍者极少。其书所记江西一省之大事皆备,自序有云:“《大志》志大者也,故名曰《大志》。”江西自古以产陶瓷著闻,故此志《陶书》一类记载较详,谓陶厂设于景德镇,镇在浮梁县西兴乡,其地水土宜陶。镇于宋景德时所置,故名曰景德,明时官设陶厂于此。此篇记陶厂规模,及管理事宜甚详。按此书刻成于嘉靖,万历又为重刻,嘉靖原本,今存绝少矣。 南昌府志三十卷明万历十六年刊本(吴兴丁氏旧藏本,上海图书馆藏胶卷) 明范涞修,章潢纂。涞字原易,休宁县人,万历十三年任南昌府知府。潢字本清,南昌人,荫荐,仕顺天府教授。南昌为秦九江郡地,汉析九江置豫章郡;六朝名南昌,隋唐为洪都。南唐复为南昌,宋为隆兴,元为龙兴,明复为南昌,迄今未更。郡志见载《隋书·经籍志》有雷次宗《豫章记》一卷,其书今亡。南唐时涂廙撰《豫章古今记》,犹引次宗旧志为证焉。宋洪刍谓廙书瞻则近秽,疏则及漏,亦非完书。乃掎摭书传,疏所见闻,重辑其旧书析为十二部,又谓之《豫章职方乘》;淳熙间程叔达又撰《豫章职方后乘》,元刘有庆、潘斗又补述《续志》。明有洪武王庄之志,宣德任肃之志,弘治祝翰之志;南昌郡志源委,其大略如此焉。此志继弘治《祝志》重修,据范涞自序谓:“为潢及张宗伯所纂,前后凡三易稿。”其书所记自弘治辛酉于上,颇采旧志,后皆新创。其书全编,凡四十一目,总括为七类:曰舆地、曰创置、曰典制、曰封爵、曰乡献、曰杂录、曰艺文;体裁修辞,尚为雅正。按此书原刻本,吴兴丁氏旧藏,国内仅有胶卷流传。 进贤县志二十五卷首一卷清道光三年刊本(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清朱湄修,贺熙龄纂。湄字鞠坪,安徽泾县人;嘉庆十九年进士,二十五年任进贤知县。熙龄字蔗农,湖南善化县人,嘉庆十五年进士,历官翰林院编修、国史馆纂修、记名御史。进贤有县志,始于明成化《孙志》,继则有正德《谈志》《杨志》,嘉靖《万志》,崇桢《陈志》。清康熙初知县聂当世重修,乾隆间又修而未成,迄朱湄官进贤时,延熙龄继纂而成之。熙龄以史馆才,覃精著述,修成此志,颇具体例。全编分舆地、建置、赋役、学校、典祀、职官、选举、循吏、人物、列女、杂识、艺文十二门,目六十有三。舆地所叙沿革,颇具考证,谓春秋之豫章,唐之钟陵,非今之进贤县,以证前志沿革之误。又仿范成大《吴郡志》例,次星野于舆地志沿革之后,寺观、仙释列入杂识,体例雅正,较前修诸志,颇有展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