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稀见地方志提要

 文化龙乡 2022-11-27 发布于河南
建阳县志十六卷明嘉靖三十二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冯继科修,朱凌纂。继科字斗山,番禺县人,举人。嘉靖二十八年任建阳知县。凌字龙冈,建阳县人,嘉靖二十年进士,官至陕西按察司佥事。按此志体例,分图、纪、表、志、传五体,图有县境、县郭、儒学、书坊诸图各一,而不列八景图,以严史例焉。纪以编年例,记县之大事;如所记元至正间陈友定据福建,建国号曰汉,移都于建阳之事,乃建阳之要史也。表四,日历代职官年表,曰杂属官年表,曰历代选举年表,曰封荫例授等表,体取年经事纬之法。志十,曰封域志、曰山川志、曰风俗志、曰治署志、曰户赋志、曰储恤志、曰学校志、曰秩祀志、曰艺文志、曰杂志,观其体裁划一,叙事足征。传首列朱(熹)、蔡(沈)二世家,次列人物传凡一百六十五人,以时代编次。此外又列总序一编于图表之前,以叙述修志义例,及考证邑之沿革,但与纪县一篇有重出处,非体裁之纯善也。按此志注朱凌总纂,又有邑人卢秉义、余镗等为助编纂,金华胡子器为助定例。其书成于众手,而体裁修辞一律,是经朱凌所笔削也。

  浦城县志十六卷明万历三十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黎民范纂修。民范江西南城县人,万历二十六年进士,任浦城知县。浦城志可考者,明成化己亥知县刘珩,属教谕胡昱纂辑。此志承胡昱之志重修,为民范及教谕陈元葆等所纂,元葆莆田人,举人。其书体例,分舆地、建置、食货、官师、政教、人物、祥异、诗文八门。于舆地,纪道里四至远近甚详。于建置,纪津梁之举废无漏,于食货,所叙物产沃瘠,户口登耗,则概括靡遗。其余各门,以编年纪录皆详记年月。人物则首重理学,宋儒真德秀生长于其地,朱熹亦尝讲学于此,持之为邑之光宠。按此志所考沿革,未能详确;谓建县始于东汉建安间,置临浦县,唐嗣圣六年改武宁,天宝元年改载兴。后唐同光中更名浦城,宋德祐初置忠安军,元复名浦城。后世考识者,多议其误。《嘉庆县志》于沿革一门广摭博采。考证前志之误,县实于唐天宝间更名浦城也。

  松溪县志十四卷明嘉靖十六年刊本(天一阁藏,存卷一至九)

  明黄金纂修。金林宁县人,监生,嘉靖十四年任松溪知县。《松溪县志》创修于明正统间,知县张绅修而未成,成化时尝继纂,亦未付梓,弘治十八年知县陈槐重修,至正德二年刻成。此志踵陈槐志重修,为教谕廖芝与邑士寅敬斋、郑宗、李平冈、徐科、李镗等采辑,删定去取,则一决于金。其书体例,分为十四类。沿革载:“松溪旧为松源镇,南唐保大四年,升镇为县。宋开宝八年,改松源为松溪。”水利言邑有九陂,颇获灌溉之利。赋役有颜料、沉香、真香、珠料、斗珠等税。食货有坑冶一目,载邑之吴家山坑穴产银;宋绍兴间匠作李重四见大漈岩下有银矿盘结,遂私采冶炼,闻于官被封闭。洪武三年丽水县民潘子芳为坑首,自备工本开下官等坑,认课申过户,仿农田则例,每夫受田六十亩,岁纳粮米六石。准银六两,永乐后收回官办,开场置局,命内侍守之。又铁冶一目载,铁坑一在东关里,一在松溪里,洪武间置,岁办铁二千四百九十二斤。

  政和县志八卷明万历二十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车鸣时纂修。鸣时归善县人,万历举人,万历二十五年任政和知县。政和于宋政和五年建县,县志创于知县黄裳与典史郭斯垕,自建文间采辑,至永乐二年乃蒇事,成县志四卷。其书原本久佚,天顺三年,知县张琛曾为重刻。此志为鸣时官政和时,集邑之诸生采辑而成;所定体例,以天、地、政三者为纲,天之纲,列星序;地之纲,列疆域、形胜、山川、物产;政之纲,列城池、仓库、征赋、徭役、户口、食货、岁用、屯堡、祠庙、学校、风俗、祲祥、科贡、传记、艺文。书中纪述,仍依《郭志》原文居多,增补《郭志》后百余年之事,记载简略。惟田赋、徭役、户口、食货诸门,纪载为备,于食货纪县有铁厂银矿,在东平里有■〈釒盧〉场,元时始开,规模甚巨,场地广数百亩。

  邵武府志二十五卷明弘治十八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存卷八至十六)

  明陆勉修,黄仲昭纂。勉字懋昭。江阴县人,成化举人,弘治中任邵武府同知权郡事,后擢南京刑部员外郎。仲昭纂《八闽通志》已著录。此志创修于知府夏英,延仲昭编纂,英去,由同知陆勉摄府事,继主修志事,书成于弘治乙丑。按沿革载:“邵武初名昭武,三国吴永安三年,置建安郡,立昭武镇,寻升为县,晋惠帝元康元年,以避讳改名邵武,明帝太宁元年曾改名武阳。宋太平兴国四年建邵武军,元改为路;洪武初改为府,隶福建布政使司,领邵武、光泽、泰宁、建宁四县。”郡志原委,据本志仲昭序云:“成化初郡守冯公孜尝修之,成化末郡守刘公元复修之,皆祖元陈士元《武阳志略》,及宋上官氏《和平志》,而纂集者也。论者谓《冯志》太繁,《刘志》太简,繁则简帙浩重,恐郡人不能尽得也;简则纪载阔略,恐文献或不足征也。”按此志则合成化冯、刘二志,概括增损而成。其所发凡立例,体义甚佳,又繁简得宜;事无巨细,莫不尽载。至于选择去取,皆足以资实用者述焉。兹观此志体例之所善者有数端:于山川则别其夷险,以示防守之策。于户口则较其洧长,以验教养之实。于土田则稽其菜辟,以行劝惩。于陂塘有蓄水灌溉之利,而亦有溃溢之害,使民知其利害因革。于学校则示以古今为学之法,于祠庙则示以邪正去取之辨。总其书之所长,乃仲昭自序所谓其志之所资用于实用者也。

  重纂光泽县志三十卷清道光二十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盛朝辅修,高澍然纂。朝辅思南府安化县人,道光十二年进士,十八年任光泽知县。澍然字雨农,光泽县人,嘉庆六年举人,官内阁中书。《光泽县志》始于明宣德初训导朱徽,其后有正德戊寅志;万历癸丑志,康熙癸亥志、康熙戊子志、乾隆己卯志。此志继乾隆己卯志重修,据朝辅序谓:“出雨农专笔,不设分编,委成一人。”其书体例,分表、略、传、录四纲,曰时事表、曰官师表、曰选举表、曰恩例表;曰舆地略、曰山川略、曰陂塘略、曰风俗略、曰学校略、曰武备略、曰赋役略、曰建置略、曰经籍略、曰金石略;曰列传、曰儒林传、曰文苑传、曰孝友传、曰忠节传、曰良吏传曰武功传、曰义行传、曰高士传、曰方技传、曰方外传、曰列女传,曰宦绩录、曰寓贤录、曰杂录、曰叙录,其体裁近于传纪史法。以志例而论,殊若失宜。门类甚繁,而内容疏略,如物产一门,为志书之首要,而竟缺如。于水利专载陂塘略一门,其余岂无。其陂塘略小引有云:“光泽山县,陇田三之一,皆可坝可堰,以畜以泄,而水利兴。”按其所谓陂塘者,即今之水库,光泽陂塘最著者,有江家陂、赤岭上陂、上洋陂、杨梅陂,具在山谷,用以蓄水溉田。

  建宁县志十四卷清康熙十一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周燝修,陈恂纂。燝陕西临潼人,举人,康熙十一年任建宁知县。恂事迹未详。此志创修于知县袁植,延李嗣元编纂未竟,其后知县陈子逵,聘徐中恒续编,亦未成书。康熙十一年燝调知建宁,见县志未成,延恂赓继参订,始克告成。其书体例,凡十二类,目六十有一,类目颇杂,载笔者三易手,文辞各异,义法不一,颇见其散乱也。

  汀州府志十七卷明弘治十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存卷九至十,卷十三至十四)

  明吴文度修,杜观光纂。文度字宪之,南直隶江宁县人;成化八年进士,弘洽初尝以南都御史出守汀州,官至户部尚书,著有《交石类稿》三卷。观光饶平县人,弘治间任长汀县教谕。汀州沿革,于晋太康时为新罗县地;迄唐始置汀州,天宝初曾改为临汀郡,寻复旧名。五代及宋皆为州,元改为路,明升为府。此志修时,汀之领县有八,长汀、宁化、清流、归化、连城、上杭、武平、永定。郡志见载《宋史·艺文志》李辠《汀州志》八卷,久佚。元则无考,明志今存者,惟此志耳;惜此本残缺,志类撰人,皆依据乾隆《汀州府志》载《弘治志》刘震序谓:“此志为杜观光及分教梁鏄,合八县志订删而成。”又考其原书体例,有建置、沿革、山川、风俗、制度、文物、宫室、学校、土产、贡赋、古祠、异迹、诗文诸门,体裁尚属完整。

  临汀汇考四卷清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杨澜纂。澜字蓉江,长汀县人。此书经刘明凝、廖桂辛、刘有容校订而后刊行。澜自序略云:“汀州府志顺治中元仲、媿曾两公,逊谢不为;以致《明史·艺文志》中,府皆有志,汀州独无。媿曾言修述大事,必以待之后贤。今二百年矣,家弟心泉旧有《郡志补正》,乃就其中厘次而增辑之,名曰《临汀汇考》。”按澜序言《明志》汀州无志,而《永乐大典》收录《临汀志》,洪武时之书也。弘治十年吴文度修府志十七卷,嘉靖六年邵有道修府志十九卷,祟祯十年唐世涵修府志二十四卷,今三志犹存,何《明志》不著录。此书只四卷,而记述繁重。卷一建置、方域、山川,卷二人物、乡行、女贞,卷三政绩、流寓、风俗、畲民、典制、兵寇,卷四物产、轶事、山鬼、淫祠,凡十六门。汀州建置,原为侯官县地,唐开元二十一年以福州西建州,因长汀溪以为名也。其时领县三,新罗、长汀、黄连,天宝元年改汀州为临汀郡,明清时名汀州府,治于长汀,领县八。此书记汀州府事,而名《临汀汇考》,从唐时临汀郡名也。

  上杭县志十二卷首一卷清乾隆二十五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顾人骥修,沈成国纂。人骥字茨山,江苏如臯人;乾隆十三年进士,二十二年任上杭知县。成国浙江会稽县人,事迹未详。上杭沿革,初为新罗县西境之上杭场,宋淳化间始升为县。宋嘉泰二年邑令黄葵始修邑志,再修于开庆六年邑令钟绍安,于元无可考。于明有成化十二年,知县萧宏所修之志;弘治六年,知县徐绶所修之志,万历七年,知县杨万春所修之志。于清有康熙二十年知县蒋廷诠所修之志十二卷,乾隆十八年知县赵成又修续志六卷;《续志》讹误颇多,书甫行未久,知县卫克堉即为订正未成,迄人骥官上杭时,又为纂订重修,书甫纂成而去,知县潘廷仪为之付梓刻行。距赵成《续志》,仅五年之间,迭经三县令之手,始克成书。其志体例分为十二纲,曰区域、曰建置、曰版籍、曰典秩、曰武备、曰职官、曰名宦、曰选举、曰人物、曰艺文、曰风土、曰杂志,目五十有九。其书记载,主于订正赵成《续志》之误,而《续志》以前之事物,大抵仍依蒋廷诠旧志原文,惟删去《蒋志》原文,又擅为之窜改,则尤非史法也。按此志原刻本久稀,同治三年曾为重刻。

  永定县志十卷清康熙二十六年增刻十一年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潘翊清修,熊兴麟、陈钧泰纂。翊清辽东义州人,贡生,康熙七年任永定知县。兴麟字石儿,永定县人,明崇祯六年进士,授宜兴知县,官至湖广道监察御史。顺治四年清师南下,兴麟于辰州被捕;其家居永定猪妈楼,义不归顺,阖门百余人尽自焚杀。顺治十年兴麟放归,蛰居乡里,著述自娱,著有《素园诗文集》。钧泰字仙珴,永定县人,贡生。永定县志,创于明成化二十年,知县王璟修,教谕谢弼纂。嘉靖三十八年知县许文献重修,为邑人陈昊、张一渶所纂,万历三年何守成又为增续。此志为翊清官永定时重纂,修志表署兴麟与举人吴祖馨为总裁,邑进士萧熙祯、黄日焕,举人阙振、吴宾王、孔煌献、卢化,贡士林文聚、郑士鸿、江奋龙等同修。秉笔者则为钧泰也。其书体例,以封域、营建、学校、赋役、秩官、选举、人物、兵制、丘垄、艺文为十纲,凡八十四目。每目之后,如赞如论,各为十数语以缀之,又或合数目,而共论之,似有张饰之意耳。视其书中,叙道里,务欲广阔,而不免牴牾;纪山川,务夸灵奇,而不免附会;述人物,务尽流品,而不免泛滥;选艺文,务备体例,而不免假冒。至于赋役,则仅举大数,选举则多误年份;惟叙事属辞,去支就简,此其所长焉。又按其书中,仍前志旧文者甚多,户口田产,犹是万历时之数岁征起存,犹是明末之额,康熙初之加征截解,伫止酌复之欵,并无一语及之者也。

  宁德县志八卷明万历十九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舒应元修,陈琯纂。应元字及吾,南昌人;万历举人,初任建德县教谕,万历十七年升任宁德知县,为学精详于经济,著有《宁阳政纪》等书。琯号东川,宁德县人。按此志首列舒、陈二序,咸谓县志首创于嘉靖初年闵兰庄所修,厘为八卷,凡八纪五十八目,时号信史。此志门类,悉依《闵志》,而纪风土、田赋、秩官、人物,其间盛衰耗废之故,判若眉列,增益前志之缺略甚多。按其序例所言,纂撰出于陈琯一人,应元又加以润色也。

  永春州志三十五卷清乾隆二十二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杜昌丁修,黄任、黄惠纂。昌丁字松风,江苏青浦县人,贡生,初任浦城知县。雍正十二年升永春县为州,擢昌丁为首届知州,任满去,乾隆七年回任,十五年再回任,三仕永春凡二十余年。任字十砚,永福人。惠字成迪,任之弟;其家富藏书,兄弟长于文学。据本志沿革,永春于隋时,为南安县之桃林场,后唐长兴三年升为桃源县;晋天福三年闽王昶改名永春,嗣后数百年未更。清雍正十二年升县为州,又割泉州之德化、大田二县以隶,直属福建布政使司。桃林场即今之上场,按《闽书》载:“桃林场在永春县二十三都,魁星山下,今其村也上场。”唐盛均撰《桃林场记》,其文见载于本志艺文志。盛均此文,是纪永春事物之始。宋元志乘无可考;明嘉靖间林希元始修县志九卷,万历四年朱安期又为重修县志十二卷,清康熙二十三年宋祖墀纂县志十卷。州志则自此志首创,按杜昌丁自序言:“丙子夏敦聘永福黄十砚,偕其小阮同属笔焉;其宦绩乡懿之弃取,则不佞专司之。”此昌丁叙其书纂辑概况如是。其书编例共分二十四类,各类附及属邑未能清详界限。乾隆五十二年郑一崧重修州志,以杜志门类外,又增十二门,补正前志之缺误颇多,以知此志采摭考订之疏略也。又于各类之后,附载昌丁自著诗文,而多为赏咏之作,非跋非赞,体裁之不伦甚矣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