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信书店丨精神力量源自何处?10本经典给你答案

 blackhappy 2022-11-27 发布于陕西

如果你看见犹太人站着祈雨,在一个多雨的国度祈雨,你就看见了人们如何记忆。

——[以色列]耶胡达·阿米亥

遥远的王朝又是一副怎样的面貌?逝去的先哲想要留下什么?我们的祖先曾经信仰着什么?分道扬镳的故人后来如何生活?

世界一直是纷扰、嘈杂又喧闹的样子,而记忆是存在过的明证。那些烽烟滚滚的过往在时空中留下印痕,当我们阅读这些过往的碎片,一段段传说与故事,让一切旧日影像如同回魂转世般重现,温柔地将你环绕。

当然,我们很难去回答人的一生最宝贵的是什么,也很难去评述对于一个时代一个社会而言最重要的是什么。但当我们窥见历史巨变的机制与节奏,脚下的这片土地上多元文化始终蓬勃共生,我们或许会自省,或许会感慨,或许会对未来的人生产生更加广泛的认知与规划,而不管是哪一种,都一定会让我们迈出的每一步,变得更加坚实。

今天为大家带来10本好书,让它们来告诉你,人类如何记忆、致敬与怀念。

01.《走出戈壁》

文章图片2

单伟建,亚洲知名学者、金融家和投资人,现任太盟投资集团(PAG GROUP)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今天阿信要为大家推荐的是他所撰写的一部英文回忆录——《走出戈壁》。

单伟建在书中记述了自己在戈壁荒漠度过的六年青春,那些本该坐在课堂上求学的日子被戈壁滩的艰难生活替代,30几个小时不舍昼夜地挖大渠,零下20度的冬天去冰上打芦苇,胃疼得打滚的半夜里也要先把冰块凿开生火烧水……也许单先生的坚韧和智慧正是来源于这段充满艰辛的岁月。

《金融时报》中国编辑詹姆士说:“这不是一本普通的回忆录。这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关于一个人在中国由贫困到富强的动荡岁月中备受涤荡的故事。单伟建从下放戈壁滩再到国际金融巅峰成功的飞跃,本身就是中国发展的一个隐喻。”

02.《价格革命》

文章图片3

本书呈现人类社会的四次价格革命浪潮,重塑800年来“改变的历史”。世界史因此获得了此前从未有过的,数学般清晰的诗意。作者大卫‧哈克特‧费舍尔被誉为“这个时代天才的历史学家”

费舍尔通过研究1201年—1993年的价格问题发现人类历史中的价格革命浪潮都历经五个阶段:高度繁荣时段的缓慢启动、暴涨和下跌时期、觉察和体制化的时期、不平衡和不稳定加剧的时期以及最终的大危机时期。

费舍尔通过价格揭示了世界发生革命性变化的机制和节奏,对价格革命的研究终于20世纪末,还无不遗憾地表示:“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是我们目前状况的一个不可避免的事实”。新一轮的价格革命将以何种形式开展?社会是否沿着历史的印痕向前发展?

或许“历史不会重演,但会押韵”

03.《商品帝国》

文章图片4

谈到消费主义,许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将其片面与“陷阱”一词挂钩。而其实,消费,作为人类社会一种不可避免的、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现象,有着非常悠久、多样化的历史,同时比我们想象中具有更多的积极作用。

咖啡、烟草、印度棉花和中国瓷器等充满异国情调的商品怎样在全球消费中征服世界?人们对家居、时尚服饰和便利性日益增长的需求怎样改变审美品味?对于商品的需求又是怎样改变了私人和公共生活的?

这部著作兼有专业精妙的学术研究和引人入胜的叙述技巧,呈现了在过去数个世纪,那些诱惑我们并且丰富和动摇了我们生活的商品史诗般的历史。为我们客观看待消费主义,赋予物质渴求更多合理性和价值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

04.《1917年3月》

文章图片5

1917年3月5日,伍德罗·威尔逊在他的第二次就职演讲中宣布:“我们不再是一群乡巴佬了”。

彼时,俄国革命一触即发,面对欧洲的混乱和动荡,威尔逊决心让美国摆脱自建国以来就定义了美国外交政策的孤立主义,并在塑造新世界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对世界历史至关重要的这一个月中充满动荡,充满戏剧性,推动着读者一刻不停地随着作者的笔触向前探索:美国国会投票决定对德宣战;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结束了长达三个世纪的王朝……

历史上关于一战的记载并不在少数,而普利策奖获奖记者威尔·恩格伦德别出心裁,聚焦于这风云动荡的一个月,用引人入胜的叙述风格将引导你去了解,发生在1917年3月的事件如何在今天仍然产生着影响。

事实上,在我们这个问题重重的时代尤为如此。

05.《欧洲十八世纪中国热》

文章图片6

自十九世纪打开国门以来,西方的风潮一直在对中国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在此之前,曾经有一股来自中华大地的飓风,席卷了整个欧洲。

十八世纪欧洲的“中国热”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热,它是中西文化的一次大规模接触和交流,其范围之广,影响之深,堪称空前。

欧洲于十八世纪曾掀起长达百年的“中国热”,把王公贵族、文人墨客乃至市井细民全都卷入其中,不少欧洲人如痴如醉地欣赏和赞美中国文化,将中国看作是世界上最理想的国度。“那时,中国的商品抢着买,关于中国的书争着读;凡尔赛宫的舞会上,国王身着中国服装出现在满朝文武面前;塞纳河边的戏园子里,男女老少聚精会神地观看中国皮影……”

当时的中国对于欧洲人来说,有着一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意味,传教士们为了争取在华传教事业而极尽美化中国,而一些启蒙思想家则抱持着审视和批判的态度。

遥远的古代中国究竟给欧洲人留下过什么样的印象?一起来书里寻找答案吧。

06.《人的宗教》

文章图片7

在科学技术广泛发展之前,“宗教”一直作为人类安放灵魂的场所。

它最早诞生于何地、何时已不可考了,但宗教存在的时间之长久、地域之广袤,可以肯定是人类现象的首要特征。只要有人类的地方,必然有宗教的存在,虽然各个民族的宗教信仰各不相同,“无一民族无宗教”却是完全的事实。

本书自1958年出版以来,累计畅销200万册,已成为美国各大学首选的人文通识经典。作者休斯顿·史密斯并没有将其作为严格的宗教史来书写,而是反映了宗教作为一种生活模式,如何成为人类的精神寄托和人性的体现。

无论是七大宗教,还是其外的任何一种宗教,都蕴含着一种超然的态度。

07.《最后的礼物》

文章图片8

《最后的礼物》是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巅峰时期的作品之一,聚焦于英国移民的身份危机。

主人公非洲裔英国人阿巴斯穷其一生,始终难以融入英国社会,无法找到归属感。步入晚年,阿巴斯头脑中那个遥远的故乡桑给巴尔却越来越清晰,在妻子的鼓励下,他对着一台录音机给孩子们留下了最后的礼物……

作者本人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是一位坦桑尼亚裔英国作家,他因“对殖民主义文学的影响,以及对身处于不同文化夹缝中难民处境毫不妥协且富有同情心的洞察”而获诺贝尔文学奖,他所展现的后殖民时代生存现状被认为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

当我们陷入对来处的思考,对外面的世界感到恐慌,或许会有漂如浮萍,命途多舛,生活并不温柔地发想。人的一生容纳了多少的爱与痛,恨与伤,而生命,是一场试探着何处是归途的旅程。

08.《致后代》

文章图片9

确切来说,布莱希特被人熟知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德国戏剧家,作为戏剧家,布莱希特创立了世界戏剧三大表演体系之一“史诗剧”,以“间离效果”为核心构建了欧洲崭新的戏剧美学体系。

而在文学界,布莱希特的诗人地位也是难以撼动的, 他被视为德国诗歌语言最伟大的发明者和翻新者之一,他的诗歌源自对二十世纪人类生活的细微观察和深度思考,诗歌之于他,如同一种日常的探访与呼吸,写诗更是一种寻常的、自发的行为。

这一本诗集以他的代表作《致后代》为名,显然蕴含着无数能够唤醒、警示后人的时代记忆,他说:“那些把肉从桌上拿走的人教导人们满足”;“没有谁值得羡慕,恐怕每个人都有个十字架要背负”;“所以我恳求你,按捺住你的愤怒, 因为所有人都需要其他人帮助”……

或许诗歌在当今社会已经变得小众甚至无人问津,但阿信始终认为,当我们以全新生命的形态生活在世界上时,需要被留存在诗里的历史打动,不再延续那些存在于过去的哀痛。

09.《潜入谎言之海》

文章图片10

“我强烈推荐金琸桓的小说《潜入谎言之海》作为酷暑中的读物……我尤其想向反对扩大世越轮调查特别委员会的新国家党和青瓦台推荐”。

——韩国前总统 文在寅

2014年4月16日,由韩国仁川港起航开往济州岛的世越号客轮,在途经孟骨水道时沉没。船上当时载有476人,其中325人为参加毕业旅行的高中学生。事故造成乘客和船员共计304人遇难。在救援黄金时间里,政府不仅没有采取应有的救援行动,而且误导舆论,阻碍民间救援。该事件为韩国民众留下了难以愈合的心理创伤。

《潜入谎言之海》是韩国作家金琸桓以“世越号沉船事件”为基底写下的长篇小说。作者采访沉船事件相关人士,以民间潜水员罗梗水的声音为中心,辅以家属、生还学生、记者、医生等相关人物的哽咽与呼告,折射出一个社会的弊病和丑态,呈现集体创伤下的哀恸与抗争。

无论生者如何哀痛,那些沉入大海的年轻生命都不会再回到这个世上,而作为将孩子们带来这个世界上的大人,我们应该去思考的问题是:我们究竟要为他们创造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10.《鲍勃·迪伦诗歌集》

文章图片11

史上还有一个诺奖得主能比鲍勃·迪伦更出人意料吗?

2016年诺奖的颁奖词中这样描述他的文字:如同德尔斐的神谕在播报晚间新闻。鲍勃·迪伦本人也如此,散发着一种拿不了诺贝尔奖的摇滚歌手不是好画家的气质。他离经叛道,不迎合任何期待,却唱出了属于所有人的歌,而后又深藏功与名,不带走一片云彩地继续向前走去。

本书收集了迪伦从1961年到2012年间创作的共31张专辑、369首歌词,以及珍贵的创作手稿图,最大程度地覆盖了鲍勃·迪伦的创作生涯。经迪伦本人反复修订,这些歌词更接近于诗歌的表达与呈现。

编辑将此前的八册平装本重新编排整理为三卷,并整集整理与迪伦歌曲相关的所有新故旧典、逸闻轶事、文献资料,编写成注,为中文世界的读者理解迪伦在美国歌曲传统中创造的“新的诗性表达”增补详释。

鲍勃·迪伦的文字如同他的公鸭嗓一般,带有一种粗砺厚重的质感,留下许多解读与思考的空间,如果有时间的话,请你边听边读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