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名地:陈留

 zqbxi 2022-11-27 发布于江西

       陈留是曹操起兵的地方,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镇,古代有三个陈留王:汉献帝即位前被封为陈留王;司马炎篡曹魏后封曹奂为陈留王;东晋又出了个陈留王司马灵诞。(图示:西汉历史地图上的陈留)

       陈留(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镇):春秋时郑地也,为陈所侵,故曰陈留,战国时魏惠王都大梁,即其地也。秦始皇一统中国后,废分封,置郡县,设立了陈留县,属三川郡治所在今开封陈留镇。汉高祖刘邦在西进灭秦的途中曾攻占陈留。武帝元狩中分河南郡置陈留郡,逮至兴平中,董卓暴乱天下,魏武乃自此兴兵倡义。若以今天的行政区划而论,相当于今河南东至民权、宁陵,西至开封县、尉氏(weishì),北至延津、长垣,南至杞县、睢县之间的地区。其后,郡治屡有变更,但均未出今开封市境。隋初废。

      陈留镇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战国时期属郑国,名留地,后被陈国所并,更名为陈留。秦置县,汉设陈留郡,晋朝为陈留国,隋朝为郡,明清为县。商汤时著名宰相伊尹,东汉文学家、政治家蔡邕,艺术家、文学家蔡琰,东汉末年曹操部将典韦,汉光武帝时洛阳令董宣等均是陈留人,1948年10月解放后,设陈留县、陈留专员公署,后设陈留区、陈留人民公社、陈留乡,1984年撤乡建镇。

       陈留,自西汉开始,先后作过700余年的郡国之城,而作为县治更达两千余年之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有5年时间设过陈留专区。诚然,现在的陈留仅仅是开封县管辖的普通一镇,但这不应掩盖它曾经有过的辉煌。一个响当当的地名,不应该默默无闻,不应该永久沉寂。在高度重视历史文化资源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唤起历史的记忆,让古老的陈留散发出应有的光彩。

一、陈留--继大梁之后的地区政治中心,得天时地利应运而起

      公元前364年,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将都城从安邑迁至大梁,并聚集人口,发展工商,奖励耕战,大规模进行都城建设。随着魏国国力的日益上升,大梁也因此成为战国时期中原地区最重要的城市。

       魏国以大梁为都延续了139年。公元前221年,秦军围攻大梁,秦将王贲决鸿沟水淹城池,导致了魏国的灭亡和大梁城的毁坏。至此以后,大梁城一蹶不振,秦国仅在此设置了浚仪县,归三川郡管辖。同时在大梁以东设置了陈留县。三川郡以境内有河、雒、伊三川而得名,治雒阳(一说荥阳),辖境相当于今河南黄河以南,灵宝以东的伊、洛河流域和北汝河上游地区。秦统治下的大梁不仅失去了国都的地位,同时也不是统领一方的地区中心城市。但是,长期作为国都名城、有着巨大影响力的大梁,不可能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

       西汉建立后,尽管保持了浚仪、陈留二县的设置,却又设置了梁国,一度以浚仪为梁都,汉高祖刘邦还曾多次到大梁祭祀原魏国文韬武略之士信陵君,祭拜随其起兵不久而死、葬于陈留县(今开封县马尾村)的生母昭灵皇后。西汉经过了汉景帝的削藩和平定"吴楚七国之乱"之后,诸侯国的管辖范围和行政权力大为削弱,反之,郡县行政体制得到了巩固和加强,这就为地区中心城市的崛起创造了有利条件。位于大梁之东四十余里处的普通县治陈留(非现今之陈留),就是于此间得天时地利,应运而生。

二、陈留--由统领一方的郡治到诸侯方国,铸就七百年辉煌

      陈留,春秋时为留邑,先属郑国,后被陈国所得,故有其名。战国时陈留属魏地,秦灭魏后设置陈留县。汉承秦制,仍置陈留县。陈留地理位置的重要,在秦末业已显现。汉高祖刘邦起兵伐秦时,他的谋士郦食其就说,"夫陈留,天下之冲,四通八达之郊也。"在楚汉相争之际,陈留更被视为战略要地,双方在此曾反复争夺。

      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移济川郡治于陈留县,故改名为陈留郡,归属兖州。陈留郡辖陈留、小黄、成安、宁陵、雍丘、酸枣、东昏、襄邑、外黄、封丘、尉氏、长垣、平丘、济阳、浚仪等17县,辖境相当于今河南省民权县、宁陵县以西,开封市、尉氏县以东,延津县、长垣县以南,杞县、睢县以北之地,含盖了梁国原有的大部分辖境。

       西汉中后期的陈留,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尽属膏腴之地,又有夏代老丘、战国大梁等历史故都相衬托,城市发展迅速。清宣统《陈留县志》载,"陈留既大郡,而首邑为名都,实封爵衣冠、人才礼乐之所聚,盖极盛矣。"相传陈留郡内有汉元狩元年所建皇帝行宫。说明自西汉中期起,陈留已经发展成为中原地区的名城大邑。

       汉元帝永光三年(公元前41年),将陈留郡改设为济阳国,封皇子刘康为济阳王,这是陈留第一次改郡为国。建昭五年(公元前34年),徙济阳王为山阳王,撤销济阳国,复为陈留郡。至汉平帝元始二年(2年)陈留郡有人口296284户,1509050人。

       东汉前期,陈留郡设置如旧,辖县略有递减。东汉后期,复于陈留郡设陈留国。不过东汉及其之后的封国,无论是皇姓王还是异姓王,仅仅是食邑而已,不再有什么行政权力。由于郡守掌握着军政大权,所以汉末曹操起兵陈留,讨伐董卓,得到了郡守张邈的大力支持。先由董卓挟持、后有曹操挟持的汉献帝,即位前就曾经做过陈留国王。三国时曹操之子曹植,也曾被曹丕贬黜而做陈留王。西晋设置陈留国依旧。景明六年(265年),废陈留县入小黄县(小黄县于西汉初设置)。是年十二月,魏帝曹奂禅位于晋武帝司马炎,司马炎封曹奂为陈留王,割小黄 浚仪、封丘 酸枣、济阳 长垣、雍丘、 尉氏、襄邑、外黄等10县,邑3万户属之。曹奂传四世而绝。由于此间的陈留县已并入小黄县,故陈留国治迁移至西北相距不远的小黄城。曾经是郡治、县治所在地的陈留故城,相继存在了387年之后或于此时废弃。东晋太兴二年(319年),撤销陈留国,从此陈留国称谓也成为历史。

      十六国及南北朝时期,战争频仍,由于陈留一带位居中原腹地,地理位置优越,所以始终是南北政权争夺的要地。陈留地区的人民为躲避战乱,大量南迁,他们在迁居地设置名为陈留的侨郡,加上多个政权的同名设置,所以一段时间内陈留郡出现多地一名现象。北魏统一北方之后,将陈留郡治设置于浚仪县,后又在浚仪设置梁州,形成了州、郡、县三级治所于一城的局面。北周灭北齐后改梁州为汴州。隋废郡改州,陈留郡从此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则是后来上升为国都的汴州。

       隋文帝开皇六年(586年)复置陈留县,隋炀帝大业三年(617年)废陈留县入浚仪县。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复置陈留县,县治移设至汴州城东南40余里处,即是现在属于开封县的陈留镇。

       自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于陈留县设置陈留郡开始,至隋文帝开皇三年(589年)基本废止(唐代尚有短时复置),实际存在达700余年之久。其间或郡或国,绵延不断,在我国的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

三、陈留与汴州--同属开封地望的国都名城,对后世影响深远

        从上述史实不难看出,陈留与汴州,既有前废后兴的因素,又有明显的地望继承关系,汴州的崛起与名郡陈留的演变相辅相成,地理优势成为两者相继崛起的决定条件。隋朝修筑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把位于大运河中枢的汴州推上了新的发展台阶。发生在唐中叶的"安史之乱"及其以后的藩镇割据,使传统都城长安、洛阳遭到了严重破坏,城市趋于衰败。相形之下,位居水陆交通要冲的汴州则蒸蒸日上。唐建中二年(781年),永平军节度使李勉重筑汴州城,翌年宣武军节度使治所从宋州移至汴州。兴元元年(784年)年初,淮西节度使李希烈攻入汴州,自立为楚帝,不久败亡,成为五代汴州升为国都的一次预演。宣武军节度使管辖汴、宋、颍、陈、濮六州军政,位居中原腹地,成为最强有力的藩镇。这标志着唐朝末期的汴州,已经成为北方最重要的经济和军事重镇,其城市规模和影响逐渐超越了长安与洛阳,具备了建为国都的条件。

       五代时期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除后唐外皆都汴州(开封),契丹正式建立辽国也在此地。由于长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能量的集聚,使汴州(开封)最终成为盛极一时的北宋王朝和金朝的国都,其后又作为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延续了700多年之久。

四、应该把与开封脉脉相联的陈留纳入同一历史链条中审视

       两千多年来,陈留郡城、县城多次迁移,至少先后存在过4个地方,即两汉郡城、魏晋小黄城、仓垣城和浚仪(汴州)城。据考证,存在时间最久的两汉郡城,位于今开封县八里湾的初刘村一带;一度作过陈留国、陈留郡治的小黄城,位于初刘村西北10公里之隔的小黄铺村一带;仓垣城则位于今开封县西北部的仓家寨一带;浚仪、梁州、汴州皆是今开封城之前身。

       两汉陈留故城西距开封城20余公里,魏晋小黄城距开封城仅10多公里。两城之间,则是4000年前曾做过200余年夏代国都的老丘城(遗址)。由此不难看出,在今开封城以东,开封县八里湾以西,开封县陈留镇以北,连霍高速公路以南,这样一片不大的区域内,至少分布着老丘、陈留、小黄等三座古城的遗址,它们和开封地脉相连,地望同属。这是一个不太规则的等边三角形地域,在它的地下蕴藏着十分深厚的文化积淀。

      4000多年以来,从夏都老丘到魏都大梁,从两汉陈留、魏晋小黄到隋唐汴州,从五代东都到宋金汴京,再从明清省垣到今日开封,尽管城市无数次兴衰演变,但文化传承却环环相扣,一脉相承。自有人类以来,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生息繁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创造了这一地区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文明,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所以,当前我们应该对陈留进行深入的研究,做好保护、开发、利用工作,在传承历史的基础上创造其更加美好的未来!

陈留王国

      陈留王国(265年-479年),公元266年冬十二月丙寅, 魏帝曹奂禅位于晋王司马炎,司马炎封曹奂为陈留王,邑万户,即宫于邺。己巳,又授予陈留王使用天子旌旗,备五时副车,行曹魏正朔,郊祀天地礼乐制度皆如魏旧,上书不称臣,受诏不拜的待遇。永嘉之乱时,陈留王国随晋王朝衣冠南渡,公元326年冬十月,晋成帝司马衍封魏武帝玄孙曹励为陈留王,以绍魏。之后世代相传,历经东晋、刘宋,直至南齐,陈留王国才被废除。

   封帝时期:曹奂,《魏世谱》曰:封帝为陈留王。年五十八,太安元年崩,谥曰元皇帝。曹励,《晋书》:咸和元年,冬十月,封魏武帝玄孙曹励为陈留王,以绍魏;升平二年冬十月乙丑,陈留王曹劢薨。曹恢 ,《晋书》:兴宁元年冬十月甲申,立陈留王世子恢为王;太元三年夏五月庚午,陈留王曹恢薨。曹灵诞 ,《晋书》太元八年十一月壬子,立陈留王世子灵诞为陈留王;义熙三年十二月,陈留王曹灵诞薨。曹虔嗣,《宋书 武帝本纪》:于是陈留王虔嗣等二百七十人,及宋台群臣,并上表 劝进,永初元年秋七月己丑陈留王曹虔嗣薨。

陈留郡

         在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镇。西汉始置,隋初废。陈留郡原为济川郡。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济川郡移治陈留县(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镇),故改名为陈留郡。陈留郡,属兖州刺史部,隋开皇中废。唐置汴州。

      春秋时留邑为郑国地,后被陈国所得,故曰陈留。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陈留县。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置陈留郡,属兖州。当时辖陈留(治所,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镇),小黄,成安,宁陵,雍丘,酸枣,东昏,襄邑,外黄,封丘,长罗,尉氏,傿,长垣,平丘,济阳,浚仪(故大梁,魏惠王自安邑徙此)等17县,辖境相当于今河南省民权县、宁陵县以西,开封市、尉氏县以东,延津县、长垣县以南,杞县、睢县以北之地。后世辖地减少。

      汉元帝永光三年(前41年),以陈留郡为济阳国,封皇子康为济阳王。建昭五年(前34年),徙济阳王为山阳王,国除为陈留郡。汉平帝元始二年(2年)有296284户,1509050人。东汉前期,省成安、长罗二县。章帝时,以梁郡甾县来属,更名为考城县。建初四年(79年),以傿县、宁陵县属梁国,以长垣县属济阴国。后又以长垣县还属陈留。汉和帝永元十一年(99年),置己吾县。其后,以陈国之圉、扶沟二县属陈留。

      东汉末年,改陈留郡为陈留国,汉献帝即位前就曾经是陈留王。魏晋时期均为陈留国。泰始元年(265)十二月,魏帝曹奂禅位于晋武帝司马炎,司马炎封曹奂为陈留王,割小黄 浚仪、封丘酸枣、济阳 长垣、雍丘、 尉氏、襄邑、外黄十县,邑三万户建陈留国,治小黄,在今陈留东北。南朝宋徙治仓垣城,在今河南开封县西北仓家寨一带,领浚仪、小黄、白马、雍丘四县。北魏复于浚仪置陈留郡,亦在开封县西北,领浚仪、封丘、小黄。为梁州治。北周灭北齐后改梁州为汴州。隋文帝开皇三年(589)废。

      唐天宝元年(742)改汴州为陈留郡,治浚仪(开封市区),开封(公元712年,开封县治移置开封市区与浚仪县同廓),领浚仪,开封、尉氏、陈留、雍丘、封丘六县。乾元元年(758)复为汴州。

     东晋义熙十二年,置陈留南兖州。南朝宋,齐,梁,陈因之。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郡、并县,撤销陈留郡及其侨县。

    南朝梁绍泰元年(555年),置广梁郡。南朝陈永定二年(558年)八月丙寅,改广梁郡为陈留郡,郡名为肃清前朝影响,为陈保留意,治石封(安徽广德桃州镇),领4个县。

       隋开皇九年(589),隋平陈,废郡。陈留郡,武帝元狩元年置。属兖州。户二十九万六千二百八十四,口一百五十万九千五十。县十七:陈留,鲁渠水首受狼汤渠,东至阳夏,入涡渠。小黄,成安,宁陵,莽曰康善。雍丘,故杞国也,周武王封禹后东楼公。先春秋时徙鲁东北,二十一世简公为楚所灭。酸枣,东昏,莽曰东明。襄邑,有服官,莽曰襄平。外黄,都尉治。

       封丘,濮渠水首受□,东北至都关,入羊里水,过郡三,行六百三十里,长罗,侯国。莽曰惠泽。尉氏,傿,莽曰顺通。长垣,莽曰长固。平丘,济阳,莽曰济前。浚仪。故大梁。魏惠王自安邑徙此。睢水首受狼汤水,东至取虑入泗,过郡四,行千三百六十里。

陈留县

      旧县名。秦朝置,治今河南省祥符区陈留镇,属砀郡。《公羊传·桓公十一年》:"古者郑国处于留,后郑伯取郐而迁郑焉,而野留"。《汉书·地理志》陈留郡陈留,《注》:"孟康曰:'留,郑邑也,后为陈所并,故曰陈留'臣瓒曰:'宋有留,彭城留是也,留属陈,故曰陈留也'"。《史记·郦生陆贾列传》:"郦生说沛公曰:'夫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也,今其城又多积粟。'"。汉朝为陈留郡治。三国魏为陈留国治。西晋末废。隋开皇六年(586年)复置,属宋州。大业初属梁郡。唐代属汴州。五代、宋、金属开封府。北宋时又曾为京畿路转运司治。元代属汴梁路。明、清仍属开封府。1957年并入开封县。

陈留镇

       古称凤城,距开封市区20公里,距开封县城13公里。全镇总面积64.7平方公里,辖28个行政村(西街村、大寺村、仓王村、毛儿岗村、六里庄村、马庄村、代砦村、南街村、小营村、二里砦村、十里铺村、八里庙村、王庄村、宜村庙村、韩洼村、陈留范庄村、赵砦村、五里砦村、刘五楼村、邵庄村、朱庄村、高庄村、三里堡村、闫刘庄村、东街村、朱清砦村、七里湾村、沈楼村),1个居委会(陈留镇居委会),总人口6.1万人,耕地面积6万亩。省道开杞、开扶公路在镇区交汇,与陇海铁路、106国道相毗邻。日南高速公路、大广高速公路从东西部穿过,郑民高速从南部穿过,为该镇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和一个人一样,一个城市、一个地方也有肇始、发展、壮大、鼎盛乃至没落的过程,此乃时也运也命也,也取决于天时地利人和。就拿开封来讲,不说昔日她作为大宋首都东京汴梁,为世界第一大都市的繁荣昌盛,就是作为解放初期的省会,开封也曾经风光无限。但随着大运河的改道和省府郑州的西迁,开封现在只能仰仗新老大——郑州的鼻息而动。开封渴望郑汴一体化,渴望在“航空港”分得一杯羹,可是,郑州立马把所占开封的地盘统统划归郑州。

       无奈之下,老开封人仍然沉浸在昔日的繁华之中,逢人便讲:老子也曾经阔过!是的,还有更悲催的,那就是陈留镇,也曾经“阔过”!

开封府

       春秋的时候“留邑”这个地方为郑国属地,后被陈国占领,故曰“陈留”。秦王政二十六年设置“陈留县”。武帝元狩元年置“陈留郡”,属兖州管辖。当时辖陈留、小黄、成安、宁陵、雍丘、酸枣、东昏、襄邑、外黄、封丘、长罗、尉氏、傿、长垣、平丘、济阳、浚仪(故大梁,魏惠王自安邑徙此)等17个县,辖境相当于今河南省民权县、宁陵县以西,开封市、尉氏县以东,延津县、长垣县以南,杞县、睢县以北之地。

飘逸人生

       汉元帝永光三年,以陈留郡为“济阳国”,封皇子康为济阳王。建昭五年,徙济阳王为山阳王,国除为陈留郡。东汉末年,改陈留郡为“陈留国”,汉献帝即位前就曾经是陈留王。魏晋时期均为“陈留国”。泰始元年,魏帝曹奂禅位于晋武帝司马炎,司马炎封曹奂为陈留王,割小黄、浚仪、封丘、酸枣、济阳、长垣、雍丘、尉氏、襄邑、外黄等十县,邑三万户建“陈留国”,治所在小黄,即在今陈留东北。南朝宋徙治仓垣城,在今河南开封县西北仓家寨一带,领浚仪、小黄、白马、雍丘四县。北魏复于浚仪置陈留郡,亦在开封县西北,领浚仪、封丘、小黄。

      解放后,陈留县、陈留专员公署曾设在此处,先后更名陈留区、陈留人民公社、陈留乡,1984年撤乡建镇。

曹操起兵

        陈留镇又名凤凰城——相传曾有凤凰栖息于此,后人在凤凰栖息的地方建了一座凤凰台。陈留镇历史悠久,人才辈出。商汤时的宰相伊尹,东汉的文学家蔡邕、蔡文姬,汉武帝时期黄宜等均是陈留人。西汉张良、汉献帝刘协等在此居住,曹操在此地起兵南下。

       还有名人“陈留八俊”。《旧唐书·格辅元传》:“格辅元者,汴州浚仪人也,与同郡人齐王文学王孝逸、文林郎繁师玄、罗川郡户曹靖君亮 、司隶从事郑祖咸、宣城县长郑师善、王世充中书舍人李行简、处士卢协等八人,以辞学擅名,当时号为“陈留八俊”。

       汉末三国有个著名的陈留郡。而很多人没有注意到的是,陈留郡与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三国曹魏被西晋取代有特殊关系。东汉中平六年(公元189年),汉灵帝刘宏驾崩,少帝刘辩继位,封弟弟刘协为勃海王,后改封为陈留王。几个月后,“老贼”董卓废掉少帝,改立年仅九岁的陈留王刘协为帝,就是汉献帝。《三国演义》里,董卓对群臣说:“今上(少帝)懦弱,不若陈留王聪明好学,可承大位,吾欲废帝,立陈留王。”大臣们噤若寒蝉。

       以汉献帝即位为标志,东汉末年拉开了军阀割据的血腥大幕。风雨沧桑,江山无恙,几十年后,曹魏大权被晋王司马昭控制。司马昭杀死小皇帝曹髦后,改立曹奂为傀儡皇帝。公元265年,子承父位的晋王司马炎废曹奂为陈留王,魏亡晋兴,三国时期进入尾声。从某种角度讲,可以说三国“始”于陈留,“亡”于陈留。你是不是觉得陈留这个名字很奇怪,“留”是什么意思?春秋时期,中原郑国有个地方叫留邑,后归陈国所有,所以取名为陈留。

       陈留的地理位置很特殊,位于黄河以南,洛阳以东,距离太行山脉也不远。控制陈留,东北可去山东诸郡,东南可去江淮诸郡。秦末刘邦与项羽争天下,高阳酒徒郦食其就对刘邦说:“陈留虽小,却是天下要冲,四通五达之地。”正因为陈留的地理位置重要,汉武帝时期陈留“升级”了。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兖州济川郡的“市区”迁到了陈留,干脆连郡名都改为陈留。陈留郡的辖区,约在新乡以南,开封以东,商丘以西,睢县以北。

     东汉时,陈留郡的辖区没有太大变化,但地理位置更重要了。原因很简单,东汉定都洛阳,陈留郡是洛阳的东面门户。守住陈留,东汉朝廷进可控制山东、江淮诸郡,退可守住洛阳。在东汉时,陈留是大郡,人口就有将近87万,名人辈出。东汉光武帝有个妹妹湖阳公主,她的家奴杀人,被洛阳令董宣绳之以法。光武帝大怒,让人按着董宣的脖子给公主道歉,董宣宁死不低头,成为著名的“强项令”。董宣,就是陈留人。东汉末年的大文学家蔡邕、蔡文姬父女,以及曹操的虎将典韦,也是陈留人。

      董卓祸乱天下后,群雄并起。曹操为讨伐董卓,回到陈留,散尽家产,召募兵士得五千人。这支部队是曹操的“原始股”,有了陈留兵,曹操如鱼得水,最终统一北方。曹操占据兖州后,陈留更成了兖州的西面门户。曹操打着“为父报仇”的旗号杀向徐州,在大胜的情况立刻返回兖州。为什么?就因为陈留太守张邈投降吕布,兖州大门洞开,无险可守。两晋南北朝时,陈留郡依然存在。直到隋文帝灭陈的那一年,公元589年,隋朝废掉陈留郡。

      陈留郡消失了?郡名消失了,但地方肯定还在。陈留郡现在在哪呢?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开封市附近,唐朝设汴州陈留郡。唐朝末年,黄巢大将朱温降唐,唐朝封他为宣武军节度使。宣武军治所,就在汴州。朱温就是在汴州起家,削平中原群雄,建立割据中原的后梁王朝。朱温起于汴州,建国后,就以汴州为国都,称为东京开封府。五代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都定都于开封府。尤其是周世宗柴荣,对开封府“升级换代”,为开封在北宋时成为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打下基础。北宋的开封府就不用介绍了,有“包大人”坐镇,开封府想不出名都难。北宋末年,画家张择端那幅《清明上河图》,写尽了开封的繁华与荣耀。你可以说《清河上河图》画的是开封,但同样可以说,张择端画的是陈留。

明清两代,开封都是河南省的省会,东、西、南、北要冲之地。在郑州因铁路兴起之前,开封是中原地区的中心城市。这是开封的骄傲,同样也是陈留的骄傲。所以说,两汉三国时的中原大郡陈留并没有消失,而是华丽转身,以另一种优雅的方式继续存在。

张孝基仁爱

       陈留还有《张孝基仁爱》的故事,据宋朝李元纲《厚德录》所辑录:许昌有个读书人叫张孝基,娶了同乡某富人的女儿。富人只有一个儿子,不成器,富人便骂着把他赶走了。富人生病将要死了,就把全部的家产都托付给了张孝基。张孝基按规定礼节为富人办了后事。过了很久,富人的儿子在陈留的路边乞讨,孝基看见了,同情地说道:''你会浇灌园圃吗?''富人的儿子答道:''如果能够通过浇灌园圃来得到食物,就太幸运了!''孝基便让他去浇灌园圃。富人的儿子渐渐能够自食其力,孝基对他的行为变化感到惊讶。又对他说:''你能管理仓库吗?''富人的儿子答道:''让我浇灌园圃,已出乎我的意料,何况管理仓库呢?那真是太幸运了。''孝基就让他去管理仓库。富人的儿子很顺从而且非常谨慎,没犯什么过错。孝基慢慢观察他,知道他能改过自新,不再有旧时的坏习惯,于是便将他父亲所委托的财产归还给他了。这就是完璧归大舅子吧!

文化

《陈留老父》

       陈留老父者,不知何许人也。桓帝世,党锢事起,外守黄令陈留张升去官归乡里,道逢友人共班草而言。升曰:“吾闻赵杀鸣犊,仲尼临河而反;覆巢竭渊,龙凤逝而不至。今宦竖日乱,陷害忠良,贤人君子其去朝乎?夫德之不建,人之无援,将性命之不免。奈何?”因相抱而泣。老父趋而过之,植其杖,太息言曰:“吁!二大夫何泣之悲也?夫龙不隐鳞,凤不藏羽,网罗高悬,去将安所?虽泣何及乎!”二人欲与之语,不顾而去,莫知所终。

       陈留的老长辈,不知道是哪里的人.恒帝的时期,朝廷的叛党发起事变,外境的看(太)守黄令、陈留、张升辞去官职返回家乡,在路上遇到朋友便一起坐在草地上谈了起来.张升说:我听说赵杀死了刚会鸣叫的小牛,孔子遇到河流就返回,巢穴被复盖、深渊干竭了,那么龙和凤就不会再去那里了.现在宦官作乱,陷害忠良的大臣,有贤能道德的大臣会去朝廷上朝么?道德不能建立,人民没有救援,那么性命就不能保存.这该怎么办?说完就抱在一起哭泣起来,老长辈走到这里,竖起他的拐杖,叹息愤怒地说:吁!你们俩人为什么哭得这么悲哀,龙并没有隐蔽龙鳞,凤凰也没有藏起羽毛,(宦)他们又不能涉及那么多的地方,去哪里不能安居有所成就呢?哭又有什么用呢?陈张两人想要和老人说些什么,(但老人)没有理睬他们就走了,而没有人知道他之后的行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