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家专栏 | 余映潮老师课文美读(五):用课后练习引领我们高质量的阅读——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宝妞 2022-11-27 发布于河南
图片
图片
图片

课文美读

--------------------------------

用课后练习引领我们高质量的阅读

——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为例

图片

余映潮

这里先举一个让不少初中语文教师都感到惊讶的例子——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的一个课后练习:

本文构思巧妙,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这种写法,说说其表达效果。

如果不关注这道练习,很多语文教师都不会在教学《驿路梨花》时涉及上面的话题。

这个练习题设计的高妙就在于它的文学性、知识性、训练性,以及对课文进行整体品析和精读赏析方面的引领作用。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几乎每篇课文都有出自专家之手的高质量的练习设计,它们有深度,有难度,有很高的训练价值。所以,利用课后练习引领高质量的阅读,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好的方向。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后“思考探究”题同样有这样的魅力。

看第一层次的练习:

作者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与同学讨论。

作者主张的观点是什么?在文中勾画出来。

这是在训练我们略读、速读并提取全文关键信息的能力。在完成这个练习的过程中可以知道:本文作者批驳的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作者主张的观点是“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于是我们得到了“文意把握”能力的训练。

看第二层次的练习:

驳论一般是先反驳错误的观点,然后树立自己的观点。反驳错误观点时,可以针对错误观点,也可以针对论据和论证过程。读课文第3—5段,看看本文运用了怎样的批驳方式,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这个练习题由三个句子构成。第一个句子暗示本文的结构特点。第二个句子指点分析“驳论”方法时的角度。第三个句子要求运用所点示的角度分析本文的批驳方式。

这是在训练我们品析文章的手法并进行阐释的能力,与此同时增加知识的积累。在分析第3—5段的批驳方式时,可以知道:作者在批驳中指出,对方的论据一是“他信力”,二是“自欺力”,这样的论据不能证明他们的论点,其论证过程是错误的,其论点也是不能成立的。

不经过这样很“专业”的训练,在如此的难题面前,我们可能束手无策。

再看第三层次的练习:

文章开头连续列举的三个“事实”,有什么作用?

“他信力”是作者仿照“自信力”新造的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文章最后一句说“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这句话与上文中的哪些话相呼应?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这个练习的难度很大,对于“表达作用”及“表达效果”的阐释,都得依凭高层次的阅读能力。所以这道题训练的是精读与赏析的能力。

在逐一的品析之中可以知道:

本文开门见山列举三个“事实”,起着交代写作的背景、摆出对方的论据、为后文批驳其论证过程的错误做好铺垫的作用。

“他信力”这个词是作者巧妙的创造,其表达效果是表现出了辛辣的讽刺意味。

文章最后一句话中,“状元宰相的文章”呼应着前文所提到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谬论;“要自己去看看地底下”呼应着前文所提到的“中国的脊梁”的四类人。这句话的含义是:中国人是否有自信力,要去看那些真正堪称中国脊梁的人们的所作所为。

回看以上练习设计的内容,可以明晰地感受到它们严密的层次性以及多角度的训练力度。也许我们可以真正明白一个道理:课后练习能够引领我们高质量的阅读,不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

(选自《语文报·中考版》2022年10月“同步导学之奋进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