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冷知识(49) 中国古代的避讳文化

 智者1111 2022-11-27 发布于北京

冷知识(49) 中国古代的避讳文化

所谓“避讳”,指的是古人在言谈和书写时要避免君父尊亲的名字,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避讳起源于周朝,秦汉以后,随着儒学统治地位的确立,避讳制度日趋完备。

一、避讳的种类:中国古代避讳主要有三种:“国讳”、“家讳”和“圣讳”三种。

“国讳”主要是避皇帝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讳,有的朝代延伸至避讳皇帝的姓、字、生肖以及陵名等等。封建帝王出于加强封建统治的需要,要求其统治下的臣民都必须遵守“国讳”,一旦犯讳,就是“大逆不道”,将受到严厉处罚。如,为了避讳汉文帝刘恒的“恒”,春秋时的田恒被改为田常,北岳恒山被改为“常山”,当然后又改了回来;为避讳汉景帝刘启的“启”,古都启封改为“开封”,倒是沿用至今。因为唐太宗叫李世民,观世音菩萨也被迫改名为“观音菩萨”。

“家讳”指避讳父祖之名,仅限于亲属内部,体现了封建伦理道德精神。诗鬼李贺的父亲名晋肃,因为避讳“晋”,李贺终身没有参加科举进士考试,虽少年英发,才华横溢,却终不得志,郁郁寡欢,27岁就英年早逝。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中的“天若有情天亦老”成了千古名句,后来有人将其作为对联,来征集求对下联,直到北宋才被大文学家石延年对出了下联:月如无恨月长圆。当然,这是后话。

李贺死后,韩愈很是惋惜,义愤之中写下了《讳辩》一文。文中说,因父亲名为“晋肃”,儿子就不能参加进士科考,如果父亲名为“人肃”,难道儿子终身不能为人?

因“家讳”也闹出了许多笑话。宋时有个大臣名“良臣”,其子在读《孟子》中的“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时,改作“今之所谓爹爹,古之所谓民贼也。”

“圣讳”多数情况下指避孔子的名讳“丘”。如晚清爱国诗人、教育家、抗日保台志士丘逢甲,祖籍广东嘉应州镇平县(今广东蕉岭) 。因在清雍正年间,不少"丘姓"者因避讳孔子之名,改成了现在常见的"邱姓",故丘逢甲宗族姓"丘"或"邱"者皆有。丘逢甲先生后来主修家谱,又改“邱”为“丘”。

另外,还存在一种“宪讳”,是古代官场下级官员为了巴结讨好上司,主动避长官的名讳。如:五代时期的著名宰相冯道,字可道,被称为“十朝元老”,据考证实际为十三朝元老。他的门客在给他讲《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时,只能读作“不敢讲可不敢讲,非常不敢讲”。

二、避讳的方法。对于封建社会避讳,往往有以下几种方法进行应付:

“改字法”。即将应避讳的字改用音近或义同的字来代替。如苏轼的祖父名序,苏轼将序改作“叙”。唐祖讳虎,故凡称“虎”的地方均改作“武”或“猛兽”。还如前所述的“恒”改“常”,“启”改“开”。

“空字法”。即将应避讳的字空而不书,或作“口”,或作“某”,或直书“讳”,如唐人撰《隋书》时,因避太宗李世民讳,而改“王世充”为“王 充”。

“缺笔法”。即对所避之字的最后一笔不写,如将孔子的名讳“丘”缺笔作“ 斤 ”。此外,还一种在口语中避正呼的避讳法。汉语有平、上、去、入四声,如讳字属入声,则在口语中不可出现此音,而其他三声仍可照念,但有时也会出现因避一字而四声皆讳的情况。

避讳作为中国古代宗法制度之一,目的为了强化国人尊祖敬宗的意识,但是在具体过程中,造成许多麻烦和文化史集的混乱。后来的皇室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在起名时故意用一些生僻字,以减少平时老百姓交流过程中的麻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