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粹精英·刘可亮集句“羊角诗”30韵(下)

 夕颜·如玉 2022-11-27 发布于湖南















读《浪淘沙》(一先)

惊风似烈马,(当代·陈仁德)

大雨落幽燕。(当代·毛泽东)

但传毛公迹,(明·王世贞)

都忘甲子年。(唐·许宣平)

词坛标赤帜,(明·徐  熥)

华国赖鸿篇。(明·徐  枋)

未若隆中对,(清·杨  圻)

光明彻大千。(明·薛  蕙)

注:史家以《隆中对》比《论持久战》。诗中用到的借对有:“烈马/幽燕”;“毛公/甲子”;“赤帜/鸿篇”(借音);“未若/光明”、“隆中对”对“彻/大千”。

阿拉善观箭(二萧)

河汉惊垂象,(宋·刘  攽)

霜空好射雕。(元·梵  琦)

忽闻窥月满,(唐·裴  漼)

且共论天骄。(宋·张元干)

苏武能持节,(唐·戎昱 化句)

英雄竞折腰。(当代·毛泽东)

何如朱荡寇,(清·王士禛)

独有霍嫖姚。(唐·李  白) 

注:诗中用到的借对有:“垂象”对“射/雕”;“月/满”对“天骄”;“苏武/英雄”、“持/节”对“折腰”;“朱/荡寇”对“霍嫖姚”。

题网络争鸣(三肴)

买山老闲寂,(宋·释德洪)

贾岛费推敲。(明·江  源)

未漫祢生刺,(宋·刘  弇)

子云空解嘲。(宋·赵  蕃)

雌雄凭论断,(清·戴  亨)

文字几知交。(清·郑用锡)

情意美无价,(明·谢  缙)

斯须不可抛。(五代·贯休)

注:诗中用到的借对有:“买/山”对“贾岛”;“未/漫”对“子云”、“祢生/刺”对“空/解嘲”;“论断/知交”。

游龙山大杰寺(四豪)

静钟浮野水,(宋·林  逋)

朗鉴同山涛。(明·欧大任)

禅境二方丈,(宋·孙  甫)

月分千里毫。(唐·李  洞)

五湖昔震荡,(明·陆  简)

对酒歌离骚。(宋·吴龙翰)

白石师何在,(唐·姚  合)

红尘自息劳。(明·程敏政)

注:诗中用到的借对有:“野/水”对“山涛”;“二/方丈”对“千里/毫”;“五湖”对“对/酒”、“震荡/离骚”;“白石/红尘”。

壬辰小雪憩起(五歌)

睡足小窗净,(宋·孙应时)

会心能几何。(宋·项安世)

斋应题雪浪,(明·欧大任)

词唱定风波。(清·刘  绎)

夕渚休兰棹,(元·陈  旅)

严霜正荷戈。(明·谢  榛)

乱云孤客路,(清·罗觐恩)

敢谓继东坡。(明·苏  葵)

注:诗中用到的借对有:“睡/足”对“会心”、“窗/净”对“几何”;“题/雪浪”对“定风波”;“兰棹”对“荷戈”;“乱/云”对“敢/谓”、“客路/东坡”。

杂感(六麻)

正须追雅颂,(明·江  源)

于世不雄夸。(宋·王安石)

独爱江心月,(当代·邱登成)

能医病眼花。(宋·黄庭坚)

赋诗惭倚马,(明·金幼孜)

戏墨聊涂鸦。(清·张佩纶)

众醉谁无耻,(元·卓光茂)

初欣道有牙。(宋·孙  觌)

注:诗中用到的借对有:“雅颂”对“雄/夸”;“心/月”对“眼/花”;“倚马/涂鸦”;“无耻/有牙”(借音)。

 

成都行(七阳

江山澄气象,(唐·高  适)

大道多亡羊。(明·谢  贶)

雨过知花落,(明·文  嘉)

风流忆草堂。(明·胡应麟)

老怀如子美,(宋·王十朋)

晴雪压丁香。(清·钱  载)

至此一齐悟,(清·许传霈)

微吟为楚狂。(宋·林  逋) 

注:诗中用到的借对有:“山/道”、“气象/亡羊”;“雨/过”对“风流”、“花/落”对“草堂”;“子美/丁香”;“一齐/悟”对“为/楚狂”。

过阴山(八庚)

燕然未磨勒,(明·邝  露)

牛耳可谁盟。(宋·方  回)

为爱萧疏景,(明·罗万杰)

谁怜李广情。(明·谢  榛)

论时依大道,(唐·王梵志)

把酒听鸿鸣。(明·何其伟)

故老思飞将,(唐·杜  甫)

传烽未罢兵。(清·吴兆骞)

注:诗中用到的借对有:“燕然/牛耳”;“萧疏/李广”;“大道”对“鸿/鸣”;“飞将/罢兵”。

壬辰小雪夜(九青)

兴高诗放肆,(元·赵  浚)

木叶正飘零。(明·李  贤)

冬漏长难过,(宋·韩  琦)

芳时惜易经。(宋·韩  淲)

涤斋欻起草,(清·法式善)

愁绪逐浮萍。(明·张元凯)

忽忽已花甲,(清·金应澍)

衰残类白丁。(宋·虞  俦)

注:诗中用到的借对有:“放肆/飘零”;“难/过”对“易经”;“起草/浮萍”;“花甲/白丁”。

 

忆昔攀岳麓(十蒸)

觉岸倘先登,(明·庞  嵩)

苍崖万岁藤。(唐·李商隐)

拨云寻古道,(唐·李  白)

清论接高僧。(明·王慎中)

列象应星斗,(元·王  祎)

闻鸡见日升。(宋·王安石  化句)

厌听鸿啄雪,(宋·黄庭坚)

侧目有饥鹰。(清·吴兆骞)

注:诗中用到的借对有:“拨/云”对“清论”、“古道/高僧”;“列象”对“闻/鸡”、“星斗”对“日/升”。

致青竹山人(十一尤)

青灯书阁下,(宋·赵汝回)

花影上楼头。(元·元天锡)

蓬藋掩门径,(元·高  启)

凤歌笑孔丘。(唐·李  白)

闻风知竹瘦,(宋·徐集孙)

善对迈杨修。(元·杨  载)

雄略凭君在,(明·陈恭尹)

白云当自由。(宋·欧阳修)

注:诗中用到的借对有:“阁下/楼头”;“门径/孔丘”;“竹/瘦”对“杨修”;“君/在”对“自由”。

登封行(十二侵)

疏籁动高木,(明·张  穆)

来寻古少林。(明·邵  宝)

天风吹散发,(宋·朱继芳)

世路只丹心。(宋·韩元吉)

情忘道非远,(元·张  昱)

鸟啼僧定深。(宋·林杜娘)

三光垂象表,(晋·傅  玄)

万窍作龙吟。(宋·释祖可)

注:诗中用到的借对有:“高/木”对“少林”;“散发/丹心”;“道/非”对“僧/定”;“象表/龙吟”。

 

鬓发初雪(十三覃)

不思蛇起陆,(宋·孙  觌)

对饮月成三。(宋·朱  翌)

阅世已头白,(宋·吴  潜)

经年事手谈。(明·程敏政)

风樯明日上,(宋·袁说友)

雅正合周南。(宋·张方平)

老大益辛苦,(明·王  英)

淹中卧未甘。(清·朱彝尊)

注:诗中用到的借对有:“起陆”对“成/三”;“头/白”对“手谈”;“风樯/雅正”、“日/上”对“周南”;“老大/淹中”、“辛苦”对“未/甘”。

老屋小住(十四盐)

寒门惊瓦裂,(宋·方  回)

聊欲效陶潜。(宋·郭祥正)

物色增高格,(明·陈恭尹)

棋声隐小帘。(清·张问陶)

颜瓢空有水,(金·李奎报)

我句陋无盐。(宋·释德洪)

玉美终怀璞,(宋·赵  蕃)

铅华汗不沾。(北齐·魏收)

注:诗中用到的借对有:“瓦/裂”对“陶潜”;“高格”对“小/帘”;“有/水”对“无盐”;“玉/美”对“铅华”。

感恩节念母(十五咸)

味兼甘苦尽,(明·于慎行)

知我殊酸咸。(清·王士禛)

衣食仰慈母,(元·邓  雅)

护持何谨严。(清·郑用锡)

向天数雁字,(清·弘  历)

朝夕望征帆。(清·朱彝尊)

大爱曷云报,(当代·刘雄)

高情自不凡。(唐·陈  翊)

注:诗中用到的借对有:“尽/咸”;“慈母/谨严”;“向/天”对“朝夕”。








创作者说

勇吃螃蟹,展现全新风景

壬辰小雪日前后10天,笔者利用闲余时间,运用“密集借对”手段,依平水韵30个韵部各集了一首五律。30首诗总计用到借对139处,平均每首用到4.63次。如果不是受制于集句,理论上这个数据还可上升一些。

诗圣杜甫善用借对,其使用借对最多的五排《临邑舍弟书至苦雨黄河泛溢堤防之患簿领所忧因寄此诗用宽其意》也只用到6处借对,若折算为五律,平均每首也只有2次。由此可见,这批作品展现的是有别于先贤笔下的“全新的风景”。

这批作品展现出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以“雅词”借对,密集入诗,的确有可能成为“家常便饭”。饮冰室主人若地下有知,亦当心生艳羡而跃跃欲试矣。

此前,人们一直以为“借对需要机智如解缙、纪晓岚者灵光一现方可为之”,且还“只能用于俏皮搞笑”。基于之前对“借对”的固有认识,读者朋友可能一时不敢相信上述事实。

为了论证这一点,试从原理上进行简要介绍和推理。

一.借对的操作原理

花几分钟阅读下面300多字的介绍,读者就能轻易掌握借对的运用。

一个汉字,在某一诗句中,通常只有1个含义。它“没有被落实到句子中”的其他含义,就可以被借用。比如,明代沈瓒的诗句:

行迟为听松

“松”字有4个常见明显不同的含义:

1、松树(名词);2、松散的(形容词);3、放开(动词);4、碎末型食品,如肉松

在这个诗句中,“松”字的含义是1,那就意味着:234可以借用。其他的汉字,也是同样的道理。

“松”字有4个含义,肯定能找到它分属的4个小类汉字阵营:

1、松=李、柳、桂、荷、麻……

2、松=紧、脆、硬、密、软……

3、松=放、绑、捆、泄、憋……

4、松=末、粉、粒、块、饼……

如果我们对普通对联,肯定会选择第1组汉字去应对。那么,我们只要改变思路,故意避开第一组,选择第234组去应对(即组词,同时最好保证另一字也是小类),就是成功的借对。

笔者就是故意用第2组的“密”字去组词,最终在“二冬”这首诗中选择“云密/听松”,实现了借对。

当然,选择第1组“李、柳、桂、荷、麻……”去组词,还是可能实现借对,只要避开其“植物”含义就行了。

二.借对原理的揭示

上面的分析和举例显示:

(一)实施借对的操作非常简单

1)识别汉字多个含义;

2)根据每个含义区分“小类”;

3)避开“普通对仗”那一类汉字,组词、造句。

每个人都不可能否定自己不会操作。

当然,借对还涉及到词的借对和异步等,但其基本原理也就如上。

(二)借对“辞藻库”的确很丰富

从上例可以看出:实施普通对仗只能选择1组汉字去组词造句,而实施借对,除了可以选择第1组,还可以选择另外3组汉字去组词造句。显而易见,“借对”的路径更宽。

通常,一个汉字均有两个或多个明显不同含义。比如,“燕”2个,“肆”3个,“汉”4个,“花”5个。另,汉字若出现在“外来词、音译词”中,无实际含义,无不可以用于借对。故每个汉字无形中多了一个“含义”可以借用。

另外,借对的词中的多个汉字也可以“工拙参半”,辞藻就更丰富了。如,启功先生用“地震”对“空谈”,“地/空”很工,“震/谈”则不是小类,而该借对已很出彩。

(三)“诗家语”借对辞藻足以支撑创作

借对的“辞藻”,并非天然属于“俏皮类”,而是其原理造成了审美错觉,故显得搞笑。当然,能大量用到“俗词”于无情对也是其特点。但这并不意味着,“诗家语”需要的文雅辞藻就因此而减少了。

大家从上述原理可以看出:不管是用哪一组汉字组词,选择上,组合方式都是没区别的。4条路径可能得到的“雅词”几率是一样的。

也就是说,凡是古代诗人常用的辞藻,都可以用于借对。总的“库存”并没变化。

(四)“借对”在审美上不增加创作难度

“羊角诗”表明:古代诗人造句时,原本不是奔着“借对”去的,诗句在个其“原作”的偶句中带给读者的也是“并行的美”。而当集句时把它们摆到“面对面”的位置,虽然句子还是那个句子,但读者审美时会身不由己发现“错落之美”。

这就意味着“密集借对”在组词造句上没有给作者增加难度,“单句创作”和古人没区别。只有在对仗时,组词的方向,择词的习惯,要略做调整而已。

总之,通过上面的分析,相信很多人已明白这一条“为往圣继绝学”之路,的确是开阔而易行的。大家只需要迈开步子,去领略这一片新风景带之美妙。








作者简介:刘可亮,湖南双峰人,就职于中国兵器江南工业集团。著有诗联理论集《对偶破缺论》,作品收入《藜薰堂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