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词

 玖壹聚 2022-11-28 发布于河南




有些话语着实提气,有些词语没有意义。

——晰瑞

应该是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学校就要求学生每人买一本《新华词典》,那可以说是当年上学时买的最厚也最贵的一本书,而且还记得当年对于那小小的一本书除了正常的查字,还有很多玩法,无论是“文字密码”,还是“随机起名”,也算是在给当年的自己带来不少快乐。

尽管在后来买的词典越来越多,像是牛津词典、古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等等,但多数时候能够证明的仅仅是我有,而并非我要用,而对于这些词典,也总是不知道什么时候丢了,就再买一本,以至于后来单单是词典就存了一抽屉。

文字就那么多,过于艰涩的倒也不必认识,很多话语都是说给普通人听的,即便是书面表达也需要彼此理解,纯粹的文字炫技没有必要,华丽的堆砌也终究是显得太飘,尤其是在互联网普及以后,更多的新词因为文化发展和技术进步不断涌现,什么火星文、谐音梗层出不穷,不但没有表现人们的语言越来越丰富,反倒一定程度上表现人们的表达能力越来越匮乏。

为什么春秋文章唐宋诗词能用简练的词语表达出世间的气象万千,又为什么哪些文字即便是穿越了千年到了现在人们还能理解其中的意蕴内涵?反倒是现在很多新词让人越来越不明其所以然,有些新词是舶来品,还有一些新词是应环境变化而随机生成。

有些新词不明白只要仔细深究一番倒也能理解,还有一些新词本身的出现就是为了不要让你明白,解释权不在你那里。又想起了中世纪以前的欧洲,当时的《圣经》是原文是希伯来文写的,当时社会只有很少人掌握这种语言,也就是说只有很少人才拥有对于《圣经》的解释权,如果民间有人胆敢擅自翻译是重罪。

有些新词是旧的文字组合,像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还有一些真的就是故作莫测高深让你心存困惑,敬而远之,有时候是解释的人给自己留的余地,有时候是需要理解的人一些镇定剂,话语的表达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变得扑朔迷离,想让你知道,但是又不想让你明白。

文字最初的创造是为了便于交流,所以秦始皇的伟大功绩之一才有一个“书同文”,但是在当代社会,这种伟大功绩几乎人人都可以拿来用,用于应对不同的场景,如果有些事情出现偏差,就予以回复“那是你没有理解”,如果事情最后成功,那便是“决策英明”。

处理事情的方法不一定有力,但表达的内容却足够“智慧”,有些方法用对了不但能够糊弄别人,还能糊弄自己。

有时候也觉得一些事情的发生很魔幻,存于历史书上的事件到了最后的批注仅仅三言两语,但没有人会去发掘哪些言语后面的事件中的腥风血雨,满目疮痍,每个人时代的有一些人作去定格,有些人去记录,还有一些人只是沉默的大多数。

如今,看到一些新词,也会一声感慨“难为他们了,要想出这么个新词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