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处理人际关系时的行为方式,完全来自父母!

 心怡s9c7iisnga 2022-11-28 发布于湖北
图片

北大双本科+心理系硕士,用心理学教20万家长懂教育。全网1000万粉丝,致力于帮父母摆脱焦虑,让每个孩子爱上学习。

图片

作者:小花老师

图片

来源:视频号【桂先学姐家庭教育】

比起孩子在学校的交友问题,可能绝大多数家长更关注的是孩子学习相关的事,比如初高中家长更关心成绩,小学家长更为孩子写作业磨蹭而头疼。

但孩子的交友问题有多重要呢?如果孩子与老师或同学的关系处理不好,孩子是很难静下心来学习的。人际关系的和谐比成绩更重要,因为它是前提。

那什么样的孩子才能够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呢?如果孩子出现交友问题,家长能够做些什么呢?

图片

孩子的表达来自父母

有些家长可能会认为,送孩子上学是让他去学习的,不是去交朋友的。只要他成绩好就可以了,在学校的人际关系好不好都无所谓。

图片

但实际上,如果孩子在学校的人际关系不好,他是不太可能做到专心学习的。如果不喜欢老师,上课他就不会去听;如果跟同学有矛盾,他可能上课都在想朋友的事。

上课没有认真听讲,课堂效率提不上去,那课后的学习效率就更难提升了,所以孩子的人际关系是比成绩还重要的。孩子的朋友可以不多,但人际关系一定要和谐。

但人与人的相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一些矛盾或冲突。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一点小的矛盾就变成欺负人或者被人欺负了。

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其实两个孩子都是受害者。一个是暴力、一个是受气,两个孩子的背后其实都是不自信,是他在家里感受不到温暖。

图片

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全部是家庭教育的延伸。尤其是应对人际关系时,他的行为方式、表达方式、情绪应对方式等,完全来自于父母。

比如孩子在家总是被父母打骂,他学到的表达方式也就是拳头和脏话,那他在学校可能就只会用这样的方式与同学相处。所以孩子在学校的人际关系不好,家长首先要反思自己。

图片

学会表达情绪

如果父母非常的暴力,孩子会出现两大类的情绪,第一类是孩子会模仿家长的暴力,然后在学校脾气非常不好,动不动就对同学发脾气、甚至打架。

图片

另一类是孩子不会模仿家长的暴力行为或语言,但他会非常害怕冲突。比如在学校的时候,感到对方要生气了,孩子很快就会变得讨好别人、或者退缩在一边什么也不说。

如果家长在家只会唠叨抱怨,遇到问题就是甩锅指责,孩子看到样的表达方式,他也会模仿学习的。然后在学校他也是经常甩锅抱怨指责别人,那他的人际关系怎么能好呢?

所以孩子在学校的交友问题,根源上百分之百都是来自父母。父母用暴力表达,孩子也就学会了暴力表达。但反过来,父母能够正确表达自己,孩子也就能够学会表达自己。

引导孩子在学校交友,最底层的原则就是平等和互相尊重。用更直白的话来说就是不会去伤害他人,也不能委屈了自己。想要做到这一点,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是一定要的。

图片

人与人之间产生矛盾或冲突的时候,都是先有情绪,然后才会考虑那些利益上的冲突。所以产生冲突的时候,首先要包裹住自己的负面情绪。

解决问题的时候,也是要先解决情绪。其实解决情绪问题并没有那么难,我们能够不卑不亢、把自己的情绪和需求表达出来就差不多了。

图片

学会换位思考

在处理矛盾或冲突的过程中,孩子的共情和换位思考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两个孩子都不会换位思考,只知道以自我为中心去看问题,那矛盾只会进一步升级。

图片

所以孩子能够换位思考,能够主动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这些是非常重要,尤其是该道歉就道歉这件事。而这些百分之百是父母要去引导孩子做到的。

家长懂得换位思考,能够大方地、诚恳地道歉,孩子也就能够做到。但很多家长并不会向孩子道歉。有些家长道歉了,但一个“但是”把话锋一转,又拐弯抹角地数落孩子一顿。

家长这样的话,会给孩子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比如孩子踩了别人的脚,然后他可能说:“对不起,踩到你的脚了。但如果你不站在这里的话,我就不会踩到你了。”

做了某件事、然后给别人带来了困扰,那就是自己错了,就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就算不是故意的,那应该向别人道歉。

图片

而且能为自己做得不对的事情道歉、承担责任,这也是负责、有担当的表现。而有责任、有担当的人,产生矛盾之后反而能够更受欢迎。

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是家庭教育的延伸,尤其是处理人际关系时,孩子的行为、表达方式,完全是来自父母。如果孩子人际关系出了问题,家长首先是要反思自己。

处理人际关系时,最底层的原则就是平等和互相尊重,也就是不伤害别人、也不委屈自己。为此,家长要引导孩子学会表达自己,然后能够换位思考、承担自己的责任。

图片
图片

《练习共情》

(扫描二维码购买)

为什么我们总是被别人误解?

为什么有的人总喜欢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

为什么这个世界上就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心理学上有一个“虚假共识效应”,即认为我们活在同一个世界里,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有着各自不同的目标和需求,只是偶尔在一个共同的点上相聚而已。所以,同理心并不是常有的,我们只是偶尔动用一下。

本书作者是德国科隆工业大学的认证心理学家和心理学教授,他经过多年研究发现,共情是从别人那里认识和体验自己的能力。我们通过共情进入对方的世界,从中看到自己原本的样子以及可能会是什么样。

因此,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在于认识我们自己。当对自己的理解越来越深入和完整时,我们对与他人关系里的种种情绪情感和想法感受也会越来越丰富和深入。

从别人那里辨识自己,在自己这里理解别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