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这里,读懂黄石|一部厚重的家族文化史

 余一梦2005 2022-11-28 发布于湖北

    

阅读

《楚尾拾遗》:

一部黄石地区厚重的家族文化史

◎罗茂林

《楚尾拾遗》是刘远芳先生新近出版的一部文史专著,全书收录了作者十年来公开发表的80篇文史研究文章,五十万字,分“人物风流”“家族秘史”“往事沧桑”“胜迹寻幽”“时代风云”以及“附录”等六辑。全书除“附录”中的七篇序跋外,其余篇章,或是重在写人或是重在记事,或既写人又叙事。写人的篇章居多,多是鄂东尤其是黄石市域的重要历史人物,如:传说中的东方朔、由人而神的甘宁、兴国知军周紫芝、阳新籍探花焦抑、大冶八景首创赵鼐、天国状元刘继盛、尖山大王与陈九仙、首席诗人周弃子诸篇;重在记事的,既有个体的也有家族性的,还有行业系统性的大事件,如:千年唐户罗桥江氏秘史、大冶向氏列传、东方山下一片“陆”、科举名家大冶胡氏、大冶第一人家余氏的兴衰、大冶第一贤万止斋、磁湖的拓荒者张氏、大冶儒学简史、黄荆山风物志诸篇。

《楚尾拾遗》是一部文史著作,不同于文学的书写,不能靠想象和事件,也不可能过多地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写出趣味性、可读性、审美性来是有很大难度的,好在作者是一位诗人作家,将大量的诗词引入到历史文本的研究,避免了叙述上的单调和枯燥乏味。通读全书,文字表达上有散文的洗练精致、古典文言的雅致,意蕴上有随笔个性化之历史拷问,亦有地域文化民间传说、风物人情、宗教文化等探索,既有大的历史主又有浓密的细枝末节,无形中有种精雕细刻的之感,文本中还很多处还原历史真实、厘清错谬讹传的颠覆性发现。作品视野开阔,抽丝剥茧,左右开弓,纵横上下几千年,珠连玉缀,如数家珍;探究断壁残垣古碑颓寺,穷官方史志家族谱牒,审察名人传记诗词遗章,考据精微。年来,作者利用周末假日,奔波于阳新、大冶、鄂城及周边地区的山川河谷田间地头,几乎将所有的工余时间耗费在文史调研和写作上,终于聚沙成塔,腋成形成累累硕果。

《楚尾拾遗》似乎给予了千年古县大冶较多笔墨。作为江南名城国百强县市的大冶,通江达海,又处于富矿地质带,得天独厚,三千年的矿冶文明,雨润江南的农耕文明,共同孕育出中国近代工业摇钢之城——黄石市,今天的黄石市区是大冶版图上的一个区域,从七十年前建市之初的六万余人,到如今市区人囗达八十万人,从沿江小镇到现代化的工业城市,历经多少沧桑巨变、世道轮回,在这一维度上审察,《楚尾拾遗》是一部黄石本土不可多得的家族史、文化发展史。不忘来时路,就必须了解历史、铭记历史,本书就是引领我们穿越时空隧道,零距离凝望那些沧桑岁月中的挣扎攀爬和斗争。阅读本书需要静心和耐力,必须细,不可性急像阅读小说那样匆匆浏览,否则,你会在时间线、代际线、人物线、事件线的纵横交错中晕头转向理不清头绪。静读,眼前会浮现一个个鲜活的面容以及真实场景:晨钟暮鼓,书声朗朗,鸡犬相闻,牛车碌碌,马蹄得得,春华秋实,刀光剑影,鼓角铮鸣……

传统社会是乡土的社会,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传统乡村的主要社会形态,儒家的学而优则仕思想,一直是乡土社会的最高理想,也是人们从贫穷走向富贵的必由之路,即便是今天,这种思想依然是社会的主流。《楚尾拾遗》呈现给读者最辉煌的部分,就是黄石地区有史以来的三百多位进士和举人,他们绝处求生、挑灯夜读、闻鸡起舞的奋斗精神和生命韧性,以及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政绩,一直是后代学人效仿的榜样,他们的成功不仅能改变个人和家族命运、光耀门庭,还能带动整个家族以及周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在书写大冶文史的篇章中,《华衮与<荞麦馍赶寿>》堪称有志者事竟成的典范,出生于黄荆山南麓圣水泉古寺华家的华衮,家境贫寒,自小发奋读书,成年后娶吴亨湾大地主吴百万之第三女翠花为妻,在老丈人六十大寿时无以为礼,便制荞麦馍让翠花携儿赶寿,岳丈吴百万爱富嫌贫,扔掉寿礼并驱赶女儿和外孙,断父女亲情。因妻受辱,华衮更加发愤读书,终于在三十一岁时中举。其时岳丈家惨遭火灾一贫如洗,岳父贫病而死,岳母沦为乞丐。某日岳母乞讨至某村发现一户人家张灯结彩,那正是女婿中举庆贺,翠花女知道后,不计前嫌收留老母。“中举后的华衮初授昌平州知州,后升陕西平凉知府,其长子侯选州同,次子保举升江西萍乡县知县。华衮贵而不忘本,清廉自律,赈孤济贫,所至皆有口碑。”真人真事改编为楚剧《荞麦馍赶寿》,至今传唱不衰。作者所写人事,班班可考,奋斗改变命运至理箴言,谁能不信?

大冶市还地桥镇的胡氏一族,自一世祖胡受二在元至正年间落业于斯,至清末,开枝散叶,瓜绵绵近五百年,读书进学者(秀才以上)多达数百人,仅举人和进士多达十三人,堪称大冶诗书大族科举名家胡氏一族“穷则耕田种地,发迹后进学读书,崇儒重学,诗礼传家”成为家族优良传统,其成功之道,值得今天心怀理想的奋斗者参考。

书中所写大冶茗山乡鯚魚地的余氏一族,一荣一衰的家族史,掩卷长思,令人不胜唏嘘。余氏始祖余思敏在元至顺年间入驻茗山,第三代余召三入住鯚魚地。余家的文官多出在余荣十一,余荣十的七世孙余玉节首中进士,官至佥都御史,其后代子孙多有出息,为官作宰红极一时。“余氏一族,出进士三人,举人十余人,贡生、秀才逾百人,文至拜相,武至封侯。”但是,历经癸未之乱,余氏各庄被明末义军张献忠部焚灭30余处,族人被杀数百余人,遭此大劫,损失惨重。癸未之年才17岁的余国柱,亲历家族惨景发愤读书,21岁中秀才,26岁中举人,27岁中进士,62岁授武英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63岁被革职勒令回乡。“《清史稿》称'明珠用事,国柱附之’,二人相互勾结,卖官敛财,余被称'余秦桧’”。俗言水满则溢、月圆必亏,盛极必衰,乐极生悲,哲理万千,几人能守?癸未之乱也有因由,“余家怙势作威,开罪于邑中豪族,且大户与穷民天然对立,积怨已深,形成死结,似乎只有激烈的暴力冲突才能作个了断”这是一个旺族走向颓势的根本原因,当时代的狂澜滚滚而来时,个人和家族应如何作为?张献忠部对余氏一族的烧杀掠夺,表面看是利益(政治、经济)纷争,实际上明朝历经二百七十余个春秋,已到风雨飘摇日暮西山之时,而余氏却对此无动于,依然恪守一个腐朽没落行将崩溃的旧格局,因此厄运难逃。

在书写阳新县的历史名人和重大事件中,作者侧重于历史考证,囿于成见,创新思维模式,还历史本来面目。阳新建县二千余年来文武进士一百五十人,既有状元探花等科举成功人士,又有参知政事高官,多直臣、廉吏、谏官。历史的书写本来就是对人物和事件的书写,但是,历史总是由死去的人创造,活着的人书写,难免会有错谬夸张乃至讹传。比如三国大将甘宁为何在死后七百年才封封王?那些由人而神的传奇故事可信乎?连中三元的北宋副宰相冯京为何墓在阳新?天国状元刘继盛生年卒月是否真实?唯一的阳新籍探花焦抑为何没有走马上任?等等这些,作者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史志谱牒、遗佚诗词、野史传说、断壁残碑中研究考证,还原真实的历史,读来像探秘探案,念叠起,引人入胜,难以释卷。

 作者作家,诗意纵横的字,黄石地域文化、儒释传统文化、矿冶文化、移民文化等进行相互穿插、交叉,给一种真实感、生感、富感,同时一种全新的独特的诗的阅读体验。

  总览全书,无论是写人还是叙事,无论是个人还是一个家族一个朝代,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那就是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命运存在,都在经历“成、住、坏、空”的变化轮回,这是一物的生死法则,是宇宙运行规律,也是历史规律。把握当下,顺势而为,无愧人生,无愧时代,这是阅读这部沉甸甸的著作而获得最重要的感悟。


(《楚尾拾遗》,刘远芳著,长江出版社2022年9月出版,定价165元)

(原载《黄石日报》2022年11月28日第5版)

作者简介

罗茂林,1965年生,湖北省麻城人。黄冈市第二届作协委员。小小说《六那个灿烂的下午》入选《小说选刊》《中国当代小小说排行榜》(漓江版)、《中国当代小小说大系》第三卷(河南文艺版)等多种权威选刊选集。在《长江丛刊》《湖北作家》等报刊发表文艺评论十余万字。现服务于黄石市博物馆。

图书推介

《楚尾拾遗》是刘远芳新近出版的一部研究黄石地区历史文化的专著,约50万字,选录作者近十年来公开发表的与黄石、鄂州、咸宁等地有关的文史研究文章约八十篇,分为“人物风流”“家族秘史”“往事沧桑”“胜迹寻幽”“时代风云”等六辑,钩沉稽古,索隐抉微,考文献之得失,补史志之阙漏。

》》富池“三月三”庙会为何与甘宁祭祀合而为一?

》》富水河畔的“天下第一望夫石”有何传奇故事?

》》“大冶第一人家”余国柱家族的兴衰有何时代背景?

》》大王殿、太子庙、吴王坛、圣水泉古刹有何来历?

》》朱熹弟子万止斋为何被尊为大冶“千年第一贤”?

》》西塞山古钱窖与南宋名将吕文德家族有何关联?

》》大冶人华衮为何成了楚剧《荞麦馍赶寿》的主角?

》》谁是大冶最“牛”的科举家族?

》》太平天国第一个状元是谁?

》》殷祖人周弃子为何被称为“首席诗人”?……

这些问题,都可以在书中找到答案

本书还刊发了宗谱、碑版、祠堂、古树、古村等各类珍贵图片195幅,均为作者亲自拍摄,堪称图文并茂,可谓藏读两宜。

著者通启

《楚尾拾遗》,20229月由长江出版社出版,定价165元。自费出版,欢迎订购。优惠价每册120元(含快递),可按读者意愿题字。

欢迎扫码订购,并留言写清题字内容、快递地址和手机号。

感谢您的理解和支持!

更多原创,敬请阅读

在这里,读懂黄石|《楚尾拾遗》序

在这里,读懂黄石|《楚尾拾遗》目录

在这里,读懂黄石|胡光波评《楚尾拾遗》

在这里,读懂黄石|《楚尾拾遗》后记

在这里,读懂黄石|稗史觅遗踪,乡土见真情

文讯 | 黄石日报社、黄石市作协联合举办刘远芳新书《楚尾拾遗》首发式暨研讨会

在这里,读懂大冶|《大冶文化简史》前言

在这里,读懂大冶|《大冶文化简史》目录

在这里,读懂大冶|大冶文化大事记

在这里,读懂大冶|大冶进士录

在这里,读懂大冶|后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