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七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儿童生活”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践,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儿童真实而又丰富的内心世界,唤起不同的情感体验。纵观教材,在二上三单元、三上一单元、三下六单元、四上六单元、五下一单元都是儿童生活题材。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尝试找出课文中一些明显的信息,引导学生学习偏正短语的合理搭配,并能结合生活经验从中体会合理搭配的作用是使表达更加具体。 本单元的三篇课文,借助课后习题引导学生初步尝试找出课文中明显的信息。同时在交流分享中启发他们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儿童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项链》一课学习“的”字的合理搭配,通过结合生活经验和图片体会到合理搭配,可以使语言表达更加具体生动。 在前一单元的基础上,继续指导学生读好句子的停顿。 两次要求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心情体验。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课文内容,并能与同学交流。 如何指导朗读教学: 朗读教学分四个步骤,读通(扫除文中的拦路虎,并能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读懂(在朗读的过程中,有所思有所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感受思想的熏陶)、读情(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情感,能够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声情并茂地表达出来)、读美。 1.本单元三篇课文中轻声较多,除生字读音以外要关注读好轻声。 2.继续落实读好逗号、句号的停顿。此外,课文中长句较多,可通过教师范读带领学生读好(一年级下册教材会有长句朗读的明确要求)。 3.本单元三篇课文都和心情有关,指导朗读时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唤起共鸣。 本单元的教材中有三篇童趣十足的课文。 《明天要远足》是一首充满童趣的儿童诗。形象地描写了小主人公控制不住的喜悦。朗读指导重点关注1.指导轻声的读法(如地方、真的、那么等) ;2.一些词语的读法 (那地方的海、那地方的云等),避免出现停顿不恰当、唱读等问题;3.语气词“唉”的读法 (三节小诗三次“唉”体现了小朋友急切、期待、无奈的心情变化,教学时可以结合生活体验,换位思考,感受其心情再朗读):4.问句的读法 (三节小诗都以问号结尾,指导时应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来读,读出好奇、想象疑惑的语气,两个“吗”要读要读出孩子急不可耐的心情。初步尝试找出课文中一些明显的信息:1.因课前谈话引导交流:“你有过翻来覆去睡不着的时候吗?因为什么睡不着呢?”从而引入课文的学习。2.熟读之后,引导学生去文中初步尝试找出课文中一些明显的信息,找一找这个小朋友又是因为什么睡不着呢?读中明确诗中小朋友因为想象着明天远足的美好情景而睡不着。3.最后尝试仿照本课的“那地方的海,真的像老师说的,那么多种颜色吗?”交流生活中自己睡不着的经历。从生活中来,到文章中去,再回到生活中。 《大还是小》内容浅显易懂,在大和小的比较中,使孩子感知成长,在潜移默化中懂得如何“变大”。指导朗读时需要注意:1.关注课文的正确朗读:2.关注长句子的朗读:一是继续巩固读好逗号和句号的停顿:二是读好分句内容的恰当停顿。这些对于孩子们来说都是很有难度的教师可采用范读的方式进行指导。初步尝试找出课文中一些明显的信息:1.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自己幼时的图片,引导对照现在的自己或同学引入课文的学习中,激发阅读期待和交流兴趣。2.阅读2自然段中尝试找出课文中一些明显的信息,找到小朋友觉得自己“很大”的两件事,再结合课后二题交流自己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大:在阅读4自然段中找到小朋友觉得自己“很小”的两件事再结合课后二题交流自己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小。3.对比体会5.6自然段小朋友既愿意自己不要长大,又盼着自己快点儿长大的矛盾心情,体会童真。 《项链》是短篇散文,诗意的表达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学习“的”字词语的合理搭配,体会合理的搭配可以使语言表达更加具体、生动。这一要素的落实主要集中在《项链》一课中。1.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回忆学习第四单元《小小的船》一课时关于“的”字词语的积累,通过具体的语境,学生大致懂得了“小小、弯弯、闪闪、蓝蓝”等叠词组成的“的”字词语可以强化或突出事物的特点。2.在《项链》一课当中,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大海、沙滩、海浪、海螺、贝壳是什么样子的,再从文中找出带“的”的短语,同时结合生活实际,与课后题第二题,尝试描写生活中的事物,明确使命是合理的搭配。指导朗读时需要注意:1.继续巩固轻声词和长句子的朗读;2.引早学生试着读出两个自然段的不同语气,如第一自然段主要写景读得可以舒缓一些,而第二自然段安主要写人,可以读得活泼、轻快一些在读中体会大海的美和小娃娃的快乐。初步尝试找出课文中一些明显的信息:1.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以课后第一题为一个主线任务展开交流:“大海的项链是什么?”2.可以结合插图,尝试信息筛选从文中提取相关的语句。明确大海的项链到底是什么,从而感受沙滩玩耍的快乐。 轻声词语的教学:鼓励学生积累亲属称谓,认识五个生字。通过听读比较的方式发现称为第二个字读轻声。 日积月累的教学:借助拼音把谚语读正确,在熟读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形式练习背诵,感受节奏、加强记忆。通过反复朗读和教师点拨,大致理解这四句谚语的意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