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研究中国古典美学的学者栾勋(扬州江都浦头镇)

 成中行 2022-11-28 发布于山西

栾勋(1935-2008)小名松涛,谱名承鼐,曾用名南薰。因住鲁谷小区,晚年自号鲁谷子。中共党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江都浦头镇承仪村人。

文章图片1

栾勋少年时代尤为聪明,七岁起蒙,1950年15岁时即以优秀成绩考入省立扬州中学。在学校时就经常在校刊与学校广播上发表文章。1956年参军,1958年由海军1748部队复员后同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63年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从事中国古代文论与古典美学的研究。

栾勋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成为一名孜孜不倦,才气横溢的学者。他精读我国古代文献,烂熟于心,深得中国古典美学的精髓,可谓是满腹经纶,造诣高深。他又能结合现实,厚积薄发,提出新思想、新观点,发前人之所未发,多有创获,从而成为我国美学界一位有独特贡献的研究家。

他的《中国古代美学概论》,为我国最早的美学思想史著作;

他在《论神思》中,运用唯物主义观点,较早地论定“灵感”是一种特异思维;

他在《现象环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中,提出“三论”(两端论,中和论,神秘论)、“三环”(思想环,宇宙环,现象环)为中国古代哲学美学思想的内在结构,是对美学思想总体结构认识的一大创新,为探索中国古代美学思想总体规律开辟了新的途经,被我国当今古代文论,古代美学学者常常作为经典理论加以引用;

他的《说环中-中国古代混沌论》,则对中国的“道”提出一个统一的界说,明确真理观与价值观的联系与区分,见解独特深刻,获得社会科学院大奖,成为文学研究所重大成果之一。

文章图片2

他的《谈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方法问题》,明确了研究古代文化的当代性与历史性的关系。

他的《学人的知识结构与古代文论研究》,提出了研究中国文艺思想的途径。

他主编的《中国古代治国方略》(三卷本之第一卷)被确定为向建国五十周年献礼项目。

然而,这一切成绩,却是在他命运坎坷的历程中取得的!

他的妻子原在淮阴师专工作,夫妻长期分居。1984年好不容易调到北京后,1987年又患上结肠癌,后来,儿子又下岗。巨大的经济开支,使得家境越来越窘迫。他居住的三室一厅除了书籍以外,可谓是家徒四壁。虽然自奉甚俭,他还是不得不经常向亲朋借贷,乃至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影响到他个人的社会声誉。

文章图片3

但是,他是一个甘守清贫,不为功利的学者,他视“通达”为座右铭。一方面,他的肉体生命是枯瘦与干瘪的,后来体重不足七十斤,似乎弱不禁风;另一方面,他的精神生命却又充盈强大,锐不可当。正是有一股坚定的信念与强大的精神支撑着他,一旦谈到学术,一旦晚间从事写作,立即便会神采飞扬,思如泉涌,下笔有神,真可谓“视通万里,思接千载”。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精神富有的学者,生前却没有经济能力出版他的学术著作,直至2015年才由朋友帮助完成这遗愿。

栾勋先生虽然一直在古代美学思想领域里遨游,却决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方外之人,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担当的学人。上世纪八十年代,一次他与友人出差到新疆乌鲁木齐,突然在市场遇到一群人在追杀一个年轻人,路人纷纷避让。这时,栾勋却挺身而出,横栏路中,掏出自己社科院的工作证,大声劝阻,从而将一次危险消于无形。还有一次,他与何其芳同志一起在安徽寿县调研,突遇堤坝溃缺,他也毫不犹豫地跟着人群跳入水中,组成人墙,保住大堤。

文章图片4

栾勋先生学术有成后,虽然常年在外,但一直思念着故乡。嘶马、浦头栾氏家族重修族谱时,他义不容辞地欣然命笔,为栾氏族谱作序。回到家乡时,也总是喜欢住在村后河边的茅屋中。重病期间,他即执意归葬故里。现在,他的墓地就在家中老宅之后,依然“朝览东原思野马,夕观西岭叹低鹰”。 (朱毓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