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篇连载:前三国之《乱世群雄》(42)——袁谭投降·郭嘉其人

 新用户6303bXRU 2022-11-28 发布于重庆

(紧接上期)

上期聊到曹操在大好形势下却撤兵回去了,是为什么呢?(本期内容不好拆分,篇幅会长一点,请各位读者耐心细看)

曹操撤回许县后,于当月下达了一个诏令,看了这个诏令才知道曹操为什么撤军了。

史书上将这道诏令称为《军将败抵罪令》,诏令中说:“《司马法》上说'将军后退者死’,所以赵括母亲请求不受赵括无能的连坐。古时将军在外面领军作战失败,其在后方的家属要为其承担罪过。我自从带兵打仗以来,只赏功而不罚罪,这不符合国家典章制度。从今以后,诸将出征,失败者家属按律抵罪,失利者免官爵。”

原来是进攻邺城时有将领败逃导致大军失利,曹操被迫引军后撤,为防止此后再次发生这类事情,曹操下达了这道比较残忍的诏令,使将士作战时害怕牵连后方家属而不敢临阵脱逃。

这道诏令应该一直延续到魏国时期,魏太和二年(228年),诸葛亮率军北伐,在陈仓被郝昭阻击。诸葛亮让郝昭同乡靳详去劝降,郝昭就以魏国对战败将领处罚严酷为由拒绝。

《魏书》作者为曹操隐瞒了这件事,但《后汉书·袁绍传》里却有记载,写明袁尚打败曹操。刘表写给袁谭的信中也明确说袁氏兄弟“摧严敌于邺都”。诸葛亮也说曹操曾“逼于黎阳”。

除了上述诏令外,曹操还接二连三地发布了《论吏士行能令》《修学令》等诏令,阐述“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的用人理念,责令郡国修文学馆,县满五百户置校官,大力办学,并暂时放弃了对北方作战,转而向南,把荆州作为下一个作战目标。

袁氏兄弟本来应该歇下来喘口气,稳固防线,加强训练,防备曹操的下一次进攻,谁知兄弟二人却自相残杀起来。

曹操兵败退军时,袁谭认为曹军人心惶惶,都想赶快逃回家,建议袁尚应该趁曹军还没渡过黄河时领兵追击,一定能取胜,并把自己上次对曹作战的失利归咎于铠甲不精装备不良,希望袁尚能拨付给自己一些铠甲。

但袁尚怀疑袁谭的用心,没有领兵追击曹操,也没有给袁谭增兵和变换铠甲。袁谭非常愤怒,郭图、辛评趁机挑拨离间,对袁谭说:“让你父亲把你过继给你伯父的人,就是审配。”

因被过继而丧失了继位资格,这才是袁谭心中最痛的地方。郭图、辛评刺中了这个痛点,袁谭瞬间失去理智,带兵攻打袁尚。

兄弟俩在邺城外门大战,袁谭战败,引兵回到南皮(今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郭图和辛评的弟弟辛毗跟随,辛评则没能跑掉,被袁尚抓起来关在监狱里。

青州别驾王修领兵来救援袁谭。得知袁谭战败的消息后,青州许多郡县背离袁谭归顺了袁尚,袁谭深为懊恼,认为“今举州皆叛,岂孤之不德邪!”王修安慰他说东莱太守管统一定不会背叛。

果然,几天后,管统抛弃妻儿而来,袁谭大喜,以管统为乐安太守(今山东省高青县、滨州市滨城区、博兴县、东营市东营区、广饶县以及利津县、沾化县、桓台县与寿光市的一部份)。

恢复过来的袁谭不甘心失败,又要兴兵攻打袁尚,王修苦劝不听。袁谭对失去继位资格的事情始终耿耿于怀,因为当初继母刘氏喜爱袁尚而在立袁尚为嗣的事情上对袁绍有所影响,袁谭迁怒于继母,发布了一条有违人伦的命令:杀!只要保证身体完整就行。

双方在馆陶(今河北省沧州市馆陶县)大战,袁尚前军迎敌,后军的屠各人突然临阵倒戈,袁尚首尾受敌,紧急撤退。袁谭率军追击,没想到被袁尚设下埋伏,打得大败,只好撤到平原。袁尚追到平原,围城猛攻。

听闻袁氏兄弟相残,远在荆州的刘表赶紧让王粲草拟给兄弟俩的和解信,分别送出去,希望他们放弃前嫌,和衷共济,不要做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

刘表信中一语中的地指出了兄弟俩不和的真相,一是郭图、辛评二人的挑唆;二是袁谭“天性峭急,迷于曲直”,对是非分辨不清,执着地计较原本就没有什么异议的继位之事。刘表的话说得比较重,如果兄弟和好,还可以和汉朝同升降;如果不行,则连同盟都无望了。

刘表急着劝和袁氏兄弟,除了和袁绍确实存在多年友情,不愿意看到朋友的儿子手足相残以外,更多的还是为自己的生存着想。袁氏兄弟同心协力经营北方四州,就能对曹操形成强力牵制,曹操就不敢贸然南下,荆州的压力就大为减小。其实反过来,荆州对北方四州同样具有这样的作用。如果真这样的话,历史究竟走向何方还真难说。

很有喜感的是刘表的信写得振振有词,头头是道,大义凛然,合情合理,可是最后刘表居然犯了和袁绍一模一样的错误,甚至更为严重。想想也是醉了。

第七节 袁谭投降

袁绍当初分四州给子侄,留袁尚在冀州,为继位做准备,这个决策确实是错误的,留下了今后兄弟相残的后遗症,当时就遭到沮授的反对,但木已成舟,袁谭也过继给了袁基,没必要再去争抢已经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但如果有人挑唆说这是其他人的阴谋而不是袁绍的本意,就像郭图、辛评说这是审配的主意一样,袁谭心里就迈不过这个坎,消不了这个结。最后只能是兵戎相见,以实力说话。

因此,兄弟相残的根源是袁绍因爱立嗣的错误决策,而袁谭有机会有可能改变袁绍的错误,就是承认现实。袁谭不愿意承认这个现实,以袁基儿子的身份去争夺袁尚父亲袁绍留下来的位子,显然就是错上加错。

在刘表写信给袁氏兄弟之后,袁尚也让审配给袁谭写了封信,大致有三层意思:第一,袁尚是袁绍所立,是合法继承人;第二,袁尚没有对不起袁谭的地方,反而总是照顾袁谭;第三,要和好也可以,先把郭图杀了再说。袁谭读完此信后怅然若失,独自登上城楼,泣不成声。

袁谭此时悬崖勒马还来得及,杀掉郭图,服从袁尚,合力抵抗曹操。毕竟双方的损失还不大,合起来仍然是一支令天下人不可小觑的军队。王修也赞成斩杀佞臣,和袁尚重归于好。虽然没明言是郭图,但袁谭心知肚明。可惜袁谭陷得太深已经不能自拔,他不但没有杀郭图,反而和郭图商议应对支策。郭图给出的建议居然是投降曹操。

郭图、辛评都是颍川人,和以荀彧、荀攸、郭嘉为核心的曹操颍川智囊集团的人物应该有所了解和交往。荀彧以前也在袁绍手下,和他们本来就是同事。郭图和郭嘉甚至有可能是同一家族的人。因此,有学者认为郭图提议袁谭投降,是曹操颍川集团的人诱导诱降的。

没有证据证明这个推测是否准确,但不完全排除这种可能性。袁尚、审配要杀郭图,郭图就只能依靠袁谭,而袁谭明显不具备取代袁尚的实力和能力,跟着袁谭就等于自取灭亡。

能够帮助袁谭打败袁尚的只有曹操,如果能借曹操之手打败袁尚,由袁谭取代袁尚的位子,郭图还有飞黄腾达的希望,就像他对袁谭分析的那样,“曹操渡河打败袁尚,袁尚失败后,你就收拢他溃散的士兵来抵抗曹操。曹操远道而来,会因粮草不足而回师。等他一走,河北就是你的了。”

照郭图这个分析,不用曹操颍川集团人的诱导诱降,郭图也会建议袁谭投降曹操,真实目的是借刀杀人。

其实郭图的理由很荒谬,也很幼稚,曹操打下邺城,占据冀州,可以就地取粮,哪里会有粮草不足的问题,后来的事实就是证明。袁谭最初没有听从郭图的提议,后来情势危急,没办法才同意,派辛毗出使曹操,商谈投降事宜。

辛毗出城后向许县狂奔,谁知曹操已不在许县了。原来曹操邺城之败后,觉得袁氏集团还是不大好对付,决定还是按照原来的设想,先取荆州,彻底解决粮食问题。此时已经率军抵达西平(今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

辛毗又狂追到西平向曹操请降。曹操刚听到这个消息时,非常高兴,但几天过去了,也没采取什么行动。估计曹操吸取了上次攻袁的教训,不会轻易做出攻袁的决定,还是觉得先取荆州比较稳妥,也可以让袁氏兄弟更多地消耗,最好是两败俱伤,好坐收渔人之利。

几天过后的一次酒宴上,辛毗察言观色,发现曹操并没有回师援救袁谭的意思,知道事情发生了变化,心里着急,就拉上老乡郭嘉一起去游说曹操。既然与郭嘉同行,则必然会告诉郭嘉原因,郭嘉也自然会为其出谋划策,可见颍川人之间的紧密关系。

曹操问辛毗:“袁谭可信不?我们一定能攻克袁尚吗?”从曹操的问话中就可以看出曹操心里的犹疑,既怀疑袁谭的可信度,又对打败袁尚没有把握。辛毗接着要做的就是怎样消除曹操的犹疑。

辛毗说:“您不需要问是否可信,是否有诈,应当直接从发生的事实上来看。袁氏兄弟相残,并不是他人挑拨离间的,而是他们自己认为只要打败对方就能够平定天下。如今却向您求救,可知没有欺诈。

袁尚见袁谭困窘但却不能攻克,是没有实力了。此前袁绍集团军队败于外,逢纪、田丰等谋臣被诛于内,兄弟相斗,国分为二;连年征伐,战士疲惫,旱灾蝗灾不断,国库、军队、百姓都无粮,天灾应于上,人事困于下,这是天要亡袁尚的时候。

现在去攻打邺城,袁尚不回师来救,城中不能自守;回师来救,袁谭就会在后面追打,以您的威望和实力,对付穷困的敌人,攻击疲惫的军队,无异于秋风扫落叶。”

紧接着辛毗又为曹操分析了攻打袁尚和进取荆州的优劣,说:“现在天把袁尚交给了您,您不攻取,却要去打荆州。荆州物产丰富,百姓安乐,并没有出现不稳定的变乱,上下一心,不是那么容易攻破的。如今袁氏兄弟自相残杀,可谓乱;军队、百姓没有粮食,可谓亡。不趁此良机攻取却要等到以后。如果以后河北粮食丰收,袁氏兄弟改邪归正,您就失去了用兵的大好时机。”

最后辛毗还给曹操描绘了一幅蓝图引诱曹操,说:“如今正好借袁谭的请求前往安抚,可以获得最大的利益。天下四方之敌寇,没有大过河北的,平定了河北,您的军威会大盛,让天下震动。”言下之意就是天下无敌了。

辛毗的恭维让曹操有些兴奋,忍不住地夸赞辛毗,但还没让曹操立即做出帮助袁谭的决定,他还得征询一下他的智囊们的意见。

谋臣武将大多倾向于打荆州,主要理由是荆州强大,而袁氏兄弟相残,互相消耗实力,已经不足以构成威胁。只有荀攸坚持认为应该先打袁尚,其理由和辛毗一致,就是袁氏兄弟有四州之地,一旦兄弟和睦携手同心就很难收服,而刘表虽然强大,却没有攻取四方夺取天下的雄心壮志,不必担心。

一番权衡之后,曹操最终决定先取袁尚。

第八节 郭嘉其人

这里有必要说说曹操那个让人有些望而生畏的神秘谋臣郭嘉。

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人(今河南省禹州市),生于汉灵帝建宁三年(170年)。少年时胸怀大志,二十岁后隐姓埋名,四处游走,秘密结交各地英豪,不和一般人来往,所以当时并没有多少人知道他,只有认识他的人觉得他是个奇人。

袁绍占据冀州,天下士人纷纷前往投靠,郭嘉也是其中之一。在袁绍那里时,与袁绍的颍川谋士关系亲密,曾与辛评、郭图等老乡一起议论过袁绍,认为袁绍不懂用人之道,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想和袁绍一起共济天下,成霸王之业很难。最终郭嘉选择了离开袁绍,回乡归隐。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的军师,也是颍川人的戏志才(可惜这人的事迹没有记载,应该也是位能人)去世,曹操非常痛惜,给荀彧写信让他推荐汝南、颍川的奇人异士来接替戏志才,荀彧推荐了郭嘉。曹操与郭嘉两人一见倾心,彼此欢喜,曹操以郭嘉为司空祭酒,即曹操的司空府主管。

民间传言把郭嘉说得神乎其神,天机妙算,算无遗策,但仔细审视郭嘉在曹营的经历,似乎不是那么回事。

看看郭嘉跟随曹操后发生的几件大事以及郭嘉在其中的表现,大概能看出一些端倪:

第一,谋划攻袁。建安二年(197年)曹操征张绣后接到袁绍来信,有了消灭袁绍的想法。郭嘉献所谓的“十胜十败”计,看上起洋洋洒洒有理有据,仔细阅读后会发现这不过是荀彧早于郭嘉提出的“四胜四败”计的延展,并无新意;

第二,征吕布。建安三年(198年)九月,曹操围吕布于下邳,战事胶着,曹操心有退意,荀攸、郭嘉劝曹操坚持。非郭嘉一人之谋,而坚持要曹操先平定吕布的还是荀彧;

第三,征刘备。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为解决后顾之忧而东征刘备,此事主要是曹操自己做出的决定,郭嘉极力支持,确实也起到了坚定曹操信心的作用。曹营中对刘备潜在的威胁几乎是意见一致的,董昭、程昱、郭嘉等人都认为应该软禁刘备而不是放走刘备,曹操意识到自己放走刘备的错误,才决定要东征刘备,纠正自己的错误;

第四,算孙策。同样是建安五年,官渡之战前夕,孙策进攻广陵,有北上攻打许县的可能,曹操深为担心,郭嘉却认为不必顾虑孙策,因孙策为人轻率而无防备,容易被刺客所杀。蹊跷的是,孙策最终确实被刺客所杀;

第五,谋划分解袁氏兄弟。就是本期正在讲的这段史实。建安七年(202年),郭嘉提议放弃对袁氏兄弟的进攻,假装南征荆州,让袁氏兄弟自相残杀,等其两败俱伤后再一举而定;

第六,征乌桓。建安十二年(207年),袁尚、袁熙逃入北方乌桓,曹操北征,郭嘉是坚定的拥护者和出谋划策者。

以上就是郭嘉做过的主要大事,第一、二、三项中,郭嘉其实并没发挥多少作用,还有拾人牙慧的嫌疑。

第四项颇为神奇,太过巧合,事情真如郭嘉所料那样发生了,丝毫不差。这就值得深究了。郭嘉真就那样料事如神吗?其实不是,之所以会让人那么想,是史家有意隐瞒了一些史实,并且还有意颠倒了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

隐瞒了什么史实呢?就是郭嘉在曹营中的真实角色。

曹操集团里有一个校事(特务)机构对内监督大臣,对外从事搜集情报、策反、暗杀等秘密活动,而郭嘉正是这个机构的负责人。(电视剧《军师联盟》对郭嘉和校事的演绎比较到位,饰演郭嘉的演员也选得比较好,感觉最接近真实的郭嘉)

理由如下:

一、郭嘉二十岁后隐姓埋名秘密结交了一批英豪,其中应该有侠客、死士之类人物。以郭嘉的年龄、名气,想要结交各路诸侯级别的人物应该有难度,而结交诸侯是为了找寻投身之处,也不需要隐姓埋名。隐姓埋名的方式,本身就具有一种神秘、阴谋的感觉。

二、郭嘉行为不检点,而且毫不顾忌,更不悔改。时任治书侍御史也是郭嘉老乡的陈群多次向曹操举报和投诉郭嘉的不点检行为,建议曹操予以惩治。

曹操虽然赞赏陈群秉公持正的品德,但从来没有惩罚过郭嘉,郭嘉依然我行我素。如果郭嘉不是身负特殊使命,是不敢如此肆无忌惮地胡作非为的,曹操也不能容忍他一意孤行。

曹操管理属下十分严格,司空府掾属办事,稍微不如意,就会受到杖击。司空府掾属何夔身上常备毒药,就是不愿意受到杖击的屈辱,只要曹操杖击他,他就自杀。

郭嘉同样是司空府掾属,如此不检点,为啥没受到任何惩处呢?原因也是他的特殊使命。

祭酒这个职务也可以说明一定的问题,是司空府主管,也就是说曹操的很多秘密郭嘉都知道,并且还要经过郭嘉的手来处理。

三,郭嘉笃定孙策会遇刺而死,是郭嘉知道许贡的门客要暗杀孙策,暗中对这些刺客提供了大量的帮助。

要暗杀孙策不是那么容易的,不光需要优秀的刺客,还需要不菲的人力物力,比如提供良马、优质弓弩,以及刺客等待期间的生活费用,刺客如果被擒杀,其家属的安家费用。还需要准确的情报,随时掌握孙策的动向,寻找最佳的行刺机会。

要同时拥有这些条件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而这些郭嘉都有。年少时结交的江湖豪杰此时派上了用场,曹操集团的所有人财物都可以支配,还有什么能阻挡对孙策的暗杀呢?

最为关键的是郭嘉有暗杀孙策的动机,就是阻止孙策军团北上,保证曹军后方安宁,以便曹操全力对付袁绍。许贡的门客,甚至包括被孙策杀掉的其他江东豪杰的门客也有动机,但却没有实力,无法完成这个任务。只有郭嘉能够做到,所以,不光他知道,曹操也知道,这也是曹操愿意相信郭嘉关于刺客的推断。

也许荀彧、荀攸等核心人物也知道这次暗杀,不然为什么在这件事情上他们都异常地保持沉默,没有对孙策的威胁提出过任何建议,有违常理。

为什么颠倒了事件的时间顺序,又是怎么颠倒的呢?

重新排列一下就知道了。曹操三月下淮南,四月救白马,孙策死于四月初,也就是说曹操几乎是孙策一死就北上。没有证据证明曹操下淮南是给孙策施加压力,迫使其采取异常行动,以便刺客行刺,但如果说曹操下淮南只是去收服陈策等几个蟊贼的话,似乎没那个必要,毕竟北方的威胁远大于啸聚山林的山越,所以也不排除给孙策施加压力的可能。

而郭嘉给曹操提出放心北上孙策会被刺客所杀的话是在已经知道刺杀成功后,曹操也确定孙策去世,才引军北上。

史家把郭嘉说这段话的时间提前到孙策死之前,无非是想吹捧一下郭嘉的天才,其实是画蛇添足,反而惹出诸多的议论和困惑。古代史作者修史的态度也许是严谨的,但方式方法确实不敢恭维,太多的神奇古怪附会传说。

第五项说郭嘉谋划了分化瓦解袁氏兄弟的计策,也是说得有鼻子有眼儿的,其实也有问题。郭嘉说的是假装南征,而曹操是真的南征,要不是荀攸力促曹操回师北上,这事成不成还两说。其间也没看到郭嘉做过什么来劝说曹操改变主意。

只有第六项是郭嘉独立完成的功劳,居功至伟不可抹杀。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郭嘉并不是一个纯粹的谋臣,做谋臣的能力并不明显,但却是个成功的特务头子,为曹操做了许多暗地里见不得光的事情。

丝毫没有诋毁郭嘉的意思,只是想说他更适合做什么或者他的真实身份究竟是什么。

曹操后来在不同场合和不同的人说过,如果郭嘉不死,将把后事传给他,这个你信吗?反正我是不信。家天下体制中,曹操有儿子不传,会传给外姓人?曹操之所以这么说,顶多是做个样子,收买人心,反正人都死了,说了也等于没说。

袁谭诈降,导致曹操停止南攻荆州,又北上讨伐袁尚,能如愿以偿吗?下次再聊。

(未完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