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徽州往事|11、水井

 新用户2420aRkV 2022-11-28 发布于安徽

徽州古城打箍井

11.水井(11)

如果说,天井是通向天空的一扇窗,那么水井就是通向地狱的一扇门。

这样的开头有些阴深。但我的感觉如此。

沿着小溪、江滨居住的人们,为了省去一些脚力,不用天天去河边担水,又或者认为溪水江水不够清纯想喝更干静的水的话,就得花上工夫请了人力耗上工时,向土地深处挖下去。十米,二十米,深浅不一,直到打出水来为止。这样一来水井就产生了。

水井的模样有点像个肚大口小的花瓶。或者说像只站立的癞蛤蟆。这样的比喻是有佐证的。歙县县城斗山街有口蛤蟆井,或许可用来说明我的臆断。而事实上,蛤蟆井并非状若蛤蟆。斗山街是徽商和官宦人家的后花园,街深楼高,有着戴望舒雨巷的况味。相传,先人定居此处后,多处掘井,皆不见出水。后来有人发现一地常有蛤蟆聚集,便从此地挖井,果然井水喷涌。为感激指示先人掘井取水的蛤蟆,故名蛤蟆井。蛤蟆井有公母两口,一口为公井,安置街旁。母井在屋内,主人又去了外地,寻常时候很难一见。

水井,在工艺上讲究一些的,内壁则统一青砖砌成,米汤勾缝,漫水之后,除了少许青苔,井壁光滑无依。即便最善泳者不慎落井,若无人相帮,也难以脱险。水井井口一般不大,也就米许直径,处处透着徽州人的内敛性情。井沿大抵石料围成,有盖或无盖,主要得看主人的喜好。

蛤蟆井的口比起一般的水井来,大了一倍不止,宽宽大大地敞着一张嘴,任由周边居民汲水使用。怕是用的人多的缘故吧,一根根绳索上上下下拉扯,竟把井沿石块磨出深深的口子。水滴石穿,绳锯木断,说的就是这个理。任你多么坚实,一旦沾上时间这位故人,就是金刚之身也终有败落的日子。

斗山街蛤蟆井

除了斗山街的蛤蟆井,许国石坊边上的打箍井自是名气不小。打箍井在连接许国石坊与许国故居的小巷中间位置。因了一口井,硬把一条小巷弄得更加逼仄。想想这必定不是古人的作派,怕是后人一昧地抢占地块广盖楼房把条大街挤兑成小巷也说不定。打箍井之所以得名,全在井口的一个石箍上。或许只是为了装饰。试想,井沿本为石制,坚硬无比了,上面凿个石箍,费时费力的不说,亦是起不到加固作用的。井沿一侧有了破损,破损处原对着街身,后人把它转了180度,对着墙根了。一打听方知,解放前此处发生火灾,井沿就是被急咧咧赶来救火的消防车撞损的。

打箍井建成时间久远,后人围绕此井建街,井名遂成了街名,成了徽州古城的不可或缺的标志建筑。自然名头甚大却知不多的当属应公井了。应公井位于徽州古城新南街50号附近,不经人引带难以得见真空。应公井井口八眼,又名八眼井。一次走访,附近村民直称之为“殷公井”,盖造井之人为歙东桂林镇殷家村人。历史长河中,应、殷谐音,以致误传了。至于为什么建八个眼,盖因当时居住人口众多,方便众人同时提水。

有井就有水。没水的井叫做枯井。一样的阴深恐怖。我曾经从思绪里整理过这种恐怕的来由。大抵与电影电视里与井有关的案例有关,更多的怕是来自一个曾经发生在家乡的故事——一个年轻的男人和一个同样年轻的寡妇有了私情之后被族人双双迫害至死的故事。

徽州古城应公井(八眼井)

故事是村里的老人说的,即便说起这样的风流事来,讲故事的老人也绝没有丝毫眉飞色舞的迹象。那时的年纪,让我只记得这对情人的最后结局:女人坐了木驴,男人被挂石沉井。那是一口废弃的水井,男人沉井后,尸体打捞上来入殓,水井也就被填埋了。时间让它踪迹无寻。留下的只是一个有着悲情和让人听了心惊胆寒的故事。女人虽然留下了生命,可身体遭遇了重创,加上当时伦理道德加在她身上的一道道比匕首更锋利的世俗眼光,还未等身子痊愈,竟也投身了另一口水井,寻找她的有情郎去了。不久,这口众人吃水的井也被封填了。从此家乡再没有打井。之后的100多年里,也没有哪一个人提议重新再打一口井。或许,大家的心里都知道,江里担水,花去的气力还会回来,可人一入井却少有生还了。

年少时,见到水井,恰逢无盖,都要两手撑着井沿,伸头探看,井水便映出影子和影子后面的天空。长大以后,我就很少近距离去观察一口井了。尽管我所处的县城,处处有井,处处可见。怕是一个故事带来的阴霾还没有驱清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