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想过的日子 | 学了就能用(二)

 启明灯 2022-11-28 发布于山西
△建议在WiFi环境下播放

何劲波老师

袁了凡这个小灯芯一下被点着了。点着了以后,他说:“然则数可逃乎?”这个时候就开始求助。说你赶紧帮我一下,是不是真的能改变这个定数?

因为我们很多人都认为“人的命天注定”,觉得改不了了嘛!改不了是因为你在命里这个维度,你在那个叫“荣辱死生”的这个维度,你就改不了。或者你能变的,也只是轻微的一些小小的情节,你变不了大的结果。就是刚才小何老师说的那个——来处、去处,你变不了。你变不了那个结果。

那么这个时候云谷禅师就跟他讲,说“我创造一切。”“命由我作,福自己求。”就讲这么一句话。“我”是一切的根源,一切的一切都是“我”创造的。

但是这个里头有一个话题,这个“我”和我们通常说的那个“我”,不是一个“我”。

咱们连续五天了,一直在说那个“我我我,我我我”。这个“我”不是“我2”、“我3”的“我”,这个“我”是“我1”的“我”。

只有“我1”拥有创造力,剩下的“我2”、“我3”都是各层级的创造——被创造的。“我2”可以创造“我3”,但是“我2”创造不了“我1”,“我2”是“我1”创造的。

“我1”决定“我2”,“我2”决定不了“我1”。“我3”决定“我4”,决定“我5”,但是它决定不了“我2”、“我1”。

所以,只有回到真正的“我1”,你才会拥有真正的创造力。“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我们今天好多人说那个“唯我独尊”,觉得那个“我”是“我3”。满脸不含糊劲儿:“唯我独尊。”不是那个东西,它是“唯我”,只有“我1”,“我1”创造一切。所以“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接下来云谷禅师又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诗》《书》所称,的为明训。”经典上讲得都明明白白的这个教训。这一段我们在《改命》里面详细地讲了好多经典上怎么说的,在这儿就不赘述了。

我教典中说。”你看,我们佛家的经典也这么说了。“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意思是想创造一切,一切都可以被创造,你只要愿意体验,你可以创造一切。

然后接下来又做了一个递进解释。“夫妄语乃释迦大戒,诸佛菩萨岂诳语欺人?”说他们修到这份上,跟你胡说个那干嘛!你说他们能有啥目的呢?他们骗了你能咋地?我们知道,凡夫尚且知道要过不装的人生,难道他们要跑出来“装”你们吗?

何劲湧老师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原来何老师不讲,我读这个话就可尴尬了。第一次(读)“命由我作,福自己求。”好像没人管,自己求。特别有意思。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福自己求”,就是“我”

何劲波老师

我插一句,刚才小何老师提到这个,“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命由我作(zuō),福自己求。”你看,这么一念是不是感觉就出来了?我为啥要插这一句?我这个方法推广给能有缘听到我这句话的家人们,以后读经典,你这么一读,一读一个清楚。一读,你就知道他说的啥意思。

你看,我念上一小段,我随便找一段吧。

王俊芳老师

何老师一边一边有的人是啥了眼里头只能看见自己求”,所以读不出来。

何劲波老师

我念这一段:“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则为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又根心者真,袭迹者假。又无为而为者真,有为而为者假。皆当自考。”这是我拿最常见的朗读方法,这么朗读完了,你听懂个啥?

现在听何老师重新念一遍:“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则为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又根心者真,袭迹者假。又无为而为者真,有为而为者假。皆当自考。”

你看,你这么一念,是不是马上就知道他在说啥。这个里面的句逗你把握清楚,你把自己放进去,放进去读。了凡先生就讲过这么个读书方法,叫“逼真”——读圣贤书俨然如圣贤就坐在对面,叫“觌面相呈”。“觌”是啥?就是脸对脸。

你想,你在读圣贤书,云谷禅师和了凡对话,你就想云谷禅师跟我对话呢,了凡问的时候就是我正在问呢。你这么一聊,你就知道他们在说啥。

不好意思,打断一下,您继续。

何劲湧老师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书》所称,的为明训。”这一段其实头开始看的时候,真的是诱人呀。“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就是要钱有钱,要人有人,要啥有啥。

然后后面说,“夫妄语乃释迦大戒,诸佛菩萨岂诳语欺人。”哎呀,我就真的是嘀咚、嘀咚,我就心想:如果我有求没有应,只有一种可能性,就是方式方法错了,对古圣先贤所指出来这条路的理解错了,只有这一种可能性。

因为啥?因为,你看有时候和其他没有开始正式修学的这些朋友们聊天,有很多人就认为古圣先贤说的这些话,他就觉得那就是糊弄人了。

尤其是现在有一些西方的观点——当然,现在的观点不属于被历史选择过又沉浸下来的这些。有一些观点,比方说叫“至人”,他所说的“至人”和咱们这个“至人”不一样。这个“至人”就是能说会道,能把假话说成真的,然后周围就有一帮人信,这个叫“至人”。

但实际上,如果说深入经典的时候,他们跟我这种描述,我一般不和他们讨论了,没啥意义。如果是好朋友的话,我就说:“希望有一天你会深入经典。如果你深入经典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们并不是那个样子。每一个古圣先贤都是掏出心窝子跟你说话,你能从字里行间里面看得到。”

你要说庄子,庄子那个文字用得太美了,人家掏心窝子说,掏得叫五光十色,晃得我们看不清。所以这个时候你得把那些文字读懂,得具备一定的基础,你才能看见人家的“心窝子”。

像六祖大师。唐朝的时候,六祖大师不识字,所以他的文字出来,很直接的。一开始读《坛经》的时候,有一天媳妇儿跟我讲,说:“你在这儿读《坛经》,跟我说《坛经》,我就觉得直接能看见人家又平和、又真诚的那个心,全是良知里出来的东西,一点儿不闹腾。”她这么一说,我觉得真是。

所以这儿说“妄语乃释迦大戒”,古圣先贤不胡说,这一点上要有信心,叫“信己信他”。如果你觉得说:“哎呀,是不是真的像有些人说的那个'至人’啊?”那我就是这句话:深入经典,你体会体会。

王俊芳老师

你看,了凡先生他一直是被算定的,都躺平那么多年了,突然回答了这一句,居然命是由我作的,福是你自己求的,和天有啥关系?和“定”有啥关系?和那个“数”又有啥关系?

如果我是这种状态,云谷禅师给我撂这么一句话,就这一句话,(我)就炸雷!我这多少年不是白活了嘛!被人家还算定。

但是再反回来讲,我们现在听课的,又有多少人知道定数呢?连定数都不知道,别说是命是我作,何老师的话了,是说那个“我”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小我”叫什么呢?叫拿了个小棍,就和木偶一样,想让你跳你就得跳,想让你怎么地就怎么地。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其实就是回到那个“我1”了。只有回到“我1”,后面的这个才能呈现出来。

《诗》《书》上的好多例子,何老师讲过很多。我有时候听何老师的课,因为何老师会把尽量多的经典去堆,说大家都说的是一件事情,我有时候顺着(何老师讲的),何老师讲哪儿了?都扯不回来。

这样子看,何老师用那么多的经典去证明和佐证,就是“命由我作,福自己求。”如果你真的能回到“我1”了,明白了“我是谁”,真正的(处理)这个课题的时候,真正的这个东西(处理)的时候,他会告诉你一个效验。什么效验?你要啥有啥。就是那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几个字——心想事成,万事如意。你想什么有什么。

为啥说求富贵和求男女、求长寿呢?这是凡夫里面最看重的这三条。给你,你能拿到。如果要是给小猫猫、小狗狗说这个,它听不懂,它就是要吃的了。这是给我们能听得懂的。

后面又给你啥?又给信心。加强一下。你不相信?就是何老师说的,圣贤们还稀罕骗你呢?骗你有啥好处啊?他都要啥有啥了,要啥能有啥了,他要你啥呀?骗你干啥?玩呢!给你把这个信心再加注上,让你对这个东西确确实实地要去相信它。

这也是为什么提前就要告给你,让你产生信心,要么后面都是倒歇了。就是所有的,比如说就这两天的课程,你要是没有这个信,没有这个愿,没有确实有“我1”、“我2”、“我3”这么一个事儿,那些办法你就不想用,听过就听过了,特别是有时候听到刺得疼的地方、痛的地方,“欻”你就跑了。

祁亮老师

云谷禅师直接就告诉他最高知见了,就是那个“我”,那个“己”。

因为他问的是“数”嘛,你看下面就是说的一些“求富贵得富贵”这些的。就是告诉你,经典里面也都说过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而且经典不骗人,流传至今这么多年都没有骗你。

何劲波老师

对经典要起信。信经典就有机会。

余进曰:“孟子言:'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义可以力求;功名富贵如何求得?”

这一段,我反正以前读过几个版本,发现解的好像不是那么个意思。袁了凡问的这段,他是引用了孟子一句话。孟子讲“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得之有命,求之有道,是求在外者也。”是这么一句话,《尽心篇》里面的这么一句。

他把这句引出来以后,他有这么一个评判,他的解读,这种解读实际上是学者们的解读,就是了凡学习的时候跟着那些人学习的那个解读。

了凡的解读是什么呢?孟子说“求则得之”,是因为在“我”这儿求的。这个“我”是说的啥意思?刚才不是讲“是求在我者也,求在外者也。”这个里面,我们就会认为有一个内在,有一个外在。我们把这个内在叫做“我”,把那个外在叫做“外”,就有这么一个说法。

正是因为有了这个说法,他就说“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你努力就能得到,你提升自己,提升内在。

提升内在能得到的是属于内在这个范畴里面的内容,所以他后面就来一句,他说“道德仁义”可以从“求在我者也”,从这个地方来得到。

但是不好意思,道德仁义要不要提高?要提高。但功名富贵要不要解决呢?生活要不要解决呢?工作要不要解决?老婆孩子要不要管呢?要管。这就问了,说“功名富贵如何求得?”说你光是提升内在吗?不管外在了吗?这就是现在说的这么一句话。

所以他有了这个困惑以后呢,云谷禅师就给他做了一个解释。云谷禅师就说:“孟子之言不错,汝自错解了。”孟子说的这句话,刚才我说了,“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这是说,我们如果进入真相了,是什么样的一个生活状态。如果你不在真相里面,你只能在外在去求,“则得之有命,求之有道。”就成了这样了。

所以云谷禅师又接着说一句,“汝不见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那么这一句话呢,从六祖这儿又拉了个证明——所有的一切全是由我创造的。就是刚才讲,“我是一切的根源。”

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这个时候云谷禅师讲的这个“求在我”,是个维度问题;了凡先生说的“求在我”,是个角度问题。这个里头就有一个非常大的区别。

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你之所以有了这个内外双得的效果,是因为什么?是因为你在“求”,而不是在“求得”。换句话说,你把对结果的期待放下了。然后是什么呢?然后是你知道我从“我”这个地方,我应该努力,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你是这个态度,OK,你叫“内外双得”。

所以他后面又补充一句,又递进一句,“若不反躬内省……”换句话说,你必须做到反躬内省。这个“内省”并不是“内在、外在”的“内”,而是说你有没有回到感觉上来观照。

所以他讲“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换句话说,你如果在事相上,在“外”的这个维度,在情节现象这个维度里面努力,那不好意思,那得看你路子对不对。路子对了,还得看你有没这个命有这个结果,“得之有命”。

内外双失,故无益。”哪头儿不落好,所以没啥意思。维度太低了嘛。

其实这一段说了个什么?这一段实际上是进行了一个递进的观察,叫“我到底是谁”。

何劲湧老师

直接从六祖这儿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这就是说我们那颗心了。

“一切福田,不离方寸。”“方寸”,就说我们这颗心。“从心而觅,感无不通。”就是从这个里面。心里面你能找见啥?我们“从心而觅”觅啥了?后面紧接着叫“反躬内省”。

“从心而觅”就是存养省察的功夫。就是我们在这个里头把那些叫“格物致知”,把格物的那些东西剔掉,这不就是从心里面找那个真心了嘛。

“求在我”,这个“我”就是那个心。说在这儿找,你不光是得到道德仁义了。为啥呢?因为道德仁义就是这颗心。我们说良知里头自然而然就会出现仁、义、礼、智、信。“天下归仁”、“仁者无敌”都是说这颗心。良知就是这一个东西,说这个“我”就是这个心。

“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因为就是它本来的样子。

“亦得功名富贵。”为啥会亦得功名富贵呢?就是你往回走,走走走,我们说由内而外,它会自然而然往出发。什么东西挡住了?就是“小我”挡住了。

刚才何老师在分享这段(的时候),(我)不由得就又高兴得笑起来。挡住我们的是啥?挡住我们的就是那心量呀、自卑呀、贪着呀,就是这些东西,没别的了。就是刚才王老师说“荣辱死生”,对荣辱死生的贪着,就是这些东西。那我们随着这个镜子擦亮,自然而然这些东西就都会呈现出来。

“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这句话以前说啥也解释不通,说啥也想不通。里头是一个敞亮的,外头自然而然也是个敞亮的。说这样求呀,就有益于你最终享受到那个结果。咋样去求了?就是前面说的这个,“从心而觅,感无不通。”这样去求的时候,就有益于你得到外在的这个。

但是实际上我们一层一层刨进去的时候,我们的心量、我们的视野、我们的角度、我们的人生态度,种种啊,气质、气运都在发生变化。

然后接着又说了,“不反躬内省……”也就是说前面那个就叫“反躬内省”。“反躬内省”叫啥?叫“存养省察”,叫“格物致知”,叫“存天理,去人欲。”就是这一个东西。

“若不反躬内省,徒向外驰求。”只是在“我”以外,就是那个“我”以外去找一个东西,去找一个下手,在“我3”上下手。叫啥?叫“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看起来有的人也得到了,有的人也怎么样了,但是这个时候还是在那个“数”里头了,还是在那个波动里了。

这个“命”是个啥东西?为啥在这儿求就有?就是我们原来种过这个种子,遇上这个机缘,它成熟了。没有缘也不行,种子,你也享受不到这个果。有了缘了,“缘”就叫时节、因缘。条件到了,正好时节因缘具足了,好,种子发芽得到这个果了。

那我们作为一个人,刚才我们说了,叫“善恶参半”,有好的,也有不好的。那就意味着啥?意味着我们以前就生生世世地种过那个好种子,也种过那个不好的种子,叫习气嘛。我们刚才说习气的瀑流。

我们现在开始观心,开始存养省察,开始让自己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观照自己的觉受(感受)的时候,实际上就是那个好种子的机缘越来越成熟得多了。

把我们原来存在银行里的那个善的(好的)因缘,让它那个种子开花、开花、开花,不好的那个不管它了,“闲邪存诚”。那关注到善的因缘越来越好、越来越好,那我们资粮“道”就越来越好、越来越好、越来越好……

王俊芳老师

你看,云谷先生前面给他回答的是“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了凡先生其实很有意思,就把刚才我跟大家分享的那个直接就表演了一下。因为同样是经典,同样是这一句话,你自己当时在的这个层级,你只能看到这个层级。

他其实就没有看“命由我作”,直接就到“求福”这个层次上来了。“咣”就上来了,“我福怎么求?”虽然跟他说了那么多,但他就问怎么求,因为他理解的只能是他的那个维度。

如果把“命由我作”的这个“我”和“福自己求”的“己”搞清楚了,把这个“一”搞清楚了,谁决定谁弄清楚了,后面这句话他肯定不问了。

因为他说的“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他这个“我”是在“二”,最多是个“二”,因为它有个内外。

只有“小我”才有内外,我的、我的内在、我的外在、我呈现的、我看见的,才有个这。如果是真正的那个“我”,本体的话,没有内外,全是它。全是它的显现,怎么会有我?我内在提升了,我外在怎么,没有这样的一个理论在里头。

所以云谷禅师在下面说,“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你如果回到“我1”了,就没有说我里头的什么精神升华了、高尚了,还有个外在怎么怎么的。没有,它不是独得的。

只要一回到真正的本体,明白真正的“我”是谁以后,你是道德仁义、功名富贵,全得。因为全是它里面的内容,全在它里面包含着,怎么会有没有?它连“有”都没有,别说没有。得这样的,提升到这个维度去理解这句话。

如果你是在“小我”的层次上,必然有一个内外,还有一个本体,还有一个我。还是不行,那还是在二元里,你还是理解不了,你就会在里头会绕。

这个“己”、那个“己”,这个“我”、那个“我”,到底是哪个“我”?一会儿就疯了。一定要把这个维度拉开,你一目了然,你就知道他在说什么。

“内外双失”,只要有个内外,你肯定不在“我1”,肯定在“我2”、“我3”。

在这个里头去分析、去理解,你就好懂,就好明白,你不要和那个本体搅在一起,你要搞清楚,看明白。哪怕你用一段时间,我看看,不明白了,我静坐一会儿,我悟一悟,完了我再看,我把这个东西搞清楚。

不要老盯在这个“福”上头。你一说“福”,好嘛,老公乖、儿子听话、女儿乖巧、事业一帆风顺、我一年能赚几个亿……立马就回到这个上头了。但是谁决定它的,你没有搞清楚,你怎么能搞清楚嘛?你怎么能得嘛!把这个一定要搞清楚。

祁亮老师

看完这个,首先是他回答云谷禅师那一段,结合自己也是,也是看过这些经典的,结果没闹清楚真相,不失本心的时候……真的是,可能就是抓取了其中的一些其它的东西——方式、方法。

云谷禅师就告诉他,其实就是“一切福田,不离方寸。”就是还是告诉你那个“我1”。直指真相,就是那个“我1”,而且你要做的就是“反求诸己”。

他不是一直求嘛,你要“反求诸己”,你要一直不断地通过格物,你要体验那个“我1”,在“觉”的立场上的那个知道着的状态。

最后他说什么?“而徒向外驰求,则得之有道。”你才可以内圣而外王,自动呈现,你才有这样的一个效果。

据2022年54日《想过的日子》直播课整理

您的每一句话  我们都会认真听

欢迎留言分享 点击这里,说你想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