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感恩云山

 唐白甫grpj8q5p 2022-11-29 发布于新疆

赵河澄

魂牵梦萦的云山,是我家乡一座普通的山,因云多云幻而得名。论雄奇险峻,它不及黄山泰岱之万一; 比名气影响,更难追衡岳普陀之项背。但在我的心目中却是家乡的象征,是永难割舍的情愫和不容亵渎的图腾。
50年前,命运之神钦定初中毕业的我为知识青年,将我上山下乡到海拔千余米的武冈云山接受再教育,期许在广阔天地里大有作为。从此,我便与云山结下了不解之缘。云山是我学步人生的起点,更是托起我全部人生轨迹的坚实支点。
从云山起步,我在原始次生林中刀耕火种求生存;从云山起步,我在仿若隔世的深山空谷潜心读书修炼;从云山起步,我从坎坷曲折的陡峭山路走向社会……
春华秋实,寒暑更易,岁月的风霜已将当

武冈云山一隅

年的楞头青打磨成迟暮老叟。回望走过的路,值得回忆的事和应该感激的人太多太多,但唯有对云山的眷恋和景仰,是我心中永久的感戴。
(一)
感恩云山,在紫霄峰上读书的时光使我一辈子受益匪浅。
十八岁那年冬天我获派美差,孤身一人去云山绝顶紫霄峰(又名宝顶)充当瞭望哨,专司观察山火及时报警的职责。紫霄峰海拔近1400米,方圆十多里无人烟,近乎与世隔绝。用片石和三灰泥构筑的约八平方的嘹望台(图片为原房遭雷击损毁后我在原址主持重建)是我的栖身之所,全部设施仅一床一灶一台摇柄式电话。置身此地,满眼只有土石草木,偶见飞鸟,人迹罕至。耳畔鸣响的常是风声雨声兽吼声,没有欢歌笑语。生存环境的险恶和物质条件的匮乏至今仍不堪回首。然而神差鬼使,孤愤说难,正是这一窘境和困境为我发奋读书提供了契机和条件。
刚住峰顶时夜晚很难熬。云锁雾罩,孑然一身,呼啸的山风挾着兽吼使人不寒而慄,非常恐怖。为了打发寂寞,驱赶恐惧,熬过长夜,我下山借来一堆书陪我度光阴。说来也巧,我渐渐被小说中的故事情节所吸引,竟然忘记了身边的困难和恐惧,很快安下心来。日复一日,夜复一夜,我就迷上了读书。
云山石径
紫霄峰读书是得天独厚的好去处。远离尘世,天上的飞鸟和流云都不来打搅我,国王和风雨全被挡在门外,一天24小时尽由自己支配,每天除了做两顿饭和睡觉, 我把全部时间投入读书,象蚕噬桑叶般勤奋且贪婪的着书本。个把月下一趟山回县城看望父母时便到处借书。上山时左肩背菜右肩背书,诚所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日积月累,读书多了,内容也逐渐发生变化,由刚开始的时兴小说到中外名著,古典诗辞,继而史学教材,马列哲学,还真是摸着门道循序渐进了。
随着知识的增多,视野日渐开展,思维亦趋活跃。同样在山顶上,过去那种鲁滨逊被海浪抛上孤岛时凄凉无助的伤感变成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在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的胜境中大声吟咏自信人生两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有时甚至迎风高喊大风起兮云飞扬,” “天生我材必有用
淡泊明志。在云山上埋头苦读的几遍寒暑,若与上大学蹲图书馆相比,读书数量并不算多。但我于弱冠之年在这里立下了多读书,读好书,服务社会,有所作为的人生志向,也摸索出了熟读记牢的自学方式。更养成了自觉学习,以书为伴的生活习惯。十年后,我以每科82分的平均成绩轻松通过了法律专业自学考试,进而顺利考取律师资格(现为司法考试),荣获武冈自学成才十佳青年奖励。八十年代初,又以邵阳市参考者第一名的成绩被招录为森林警察。以后再任检察官、公安局长、政法委书记、县处级党政机关负责人,每一项成绩和每一次进步,除了组织的培养教育,都得益于学习和实践。把读书作为生活的需要,不断在知识的海洋里摄取营养是提高素质的不二法门。我曾思忖自己人生征途的起跑点究在何处,其实就在这紫霄峰顶挑灯夜读时。
(二)
感恩云山,艰苦生活的磨练让我倍受教益。
当年在云山,我们这些细皮嫩肉的城里娃开荒种地,砍柴挑煤,硬是用刀耕火种的方式维系自己的生存,其艰辛景况时至今日犹铭刻在心。
冬天开荒,天寒地冻,我们用锹、铲、锄甚至铁锤、榔头向坚硬的土石开战,劈山坡为梯土。手掌磨出血泡,肩膀压出疙瘩,领导说轻伤不下火线,我们咬着牙硬挺住。直到血泡变成层层加厚的硬茧,直到肉疙瘩一次次压平后又顽强地再生。
春夏时节,采茶种菜。喷农药杀茶毛虫,即便将袖口裤脚全用蝇子扎紧,皮肤仍被毒素刺激得全身是癣奇痒难禁。土名“舍命王”的蚊子叮一下肿个包,三五天不会消。掏厕所挑大粪,那刺鼻的恶臭熏得人腹腔内倒海翻江。用辛勤的汗水换来丰收的瓜菜,我们倍感一饭一粟来之不易,的确粒粒皆辛苦
砍柴更苦。在藤葛缠绕的荆棘丛中,在无路可走的岗丘溪涧,两手扎满刺割开口,滑掉草鞋赤脚走,折腾老半天才能捆扎成柴把。挑着柴爬坡下坎跌跌撞撞,全身汗流如注,腹中饥肠辘辘,伤痕累累的脚手被汗水得钻心般痛。
下山挑煤最累。百十斤担子,十几里山路,陡峭处膝盖顶着下巴,腿肚子直打颤,一趟下来,骨头像散了架。限时半个月每人挑满一千斤备冬的煤,伢子累得呲牙咧嘴,妹子边走边掉泪。

云山上的佛教圣地胜力寺

有一个场景让我终生难忘。1975年腊月,雨雪天气持续了半个月。树倒了,路封了,山岭上冰天雪地,丝线般的草茎冻成碗口粗,我们困在山顶寸步难行。没有菜,没有油,连续几天烧开雪水淘饭吃,最后断粮了必须突围。十几个人,脚底捆上草,有人走前面用锄头脑壳往地上砸氹立足,探出路后在两棵树之间缠上绳索,其他人便沿着这绳索往下溜,如此循环千万遍,相互拉扯连滚带爬八个小时才逃离困境到山下。
艰苦的环境,辛苦的劳作,锻炼了筋骨,磨练了意志,更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将民本意识和平等观念永远烙印在我的灵魂深处。懂得生存的艰辛,理解百姓的艰难,为我的思想作风注入了长效的免疫剂。几十年来,我在多个岗位工作,无论是搞公安除暴安良,或是干检察反贪肃贿,抑或在政法委领导管理政法工作,我都执着一个理念,要为老百姓营造安居乐业,公平公正的生存空间。
在武冈、城步、邵东、邵阳市区,我任过若干次,亲手或组织查办的黑恶势力、杀人抢劫、贪污贿赂案件成百上千,其中不乏轰动一时的大案要案,工作中遇到过无数的困难和阻力。是云山生活的底蕴为我铆定了执法从政的脚跟,也锚定了自己的命运。底层社会的阅历常激励我战胜困难的勇气,亦督责自己守牢为人做官的良知。任务压头时,比较挑煤爬山会觉得轻松;遇到麻烦时,回想砍柴披荆棘底气倍增;事关当事人重大利益乃至生死定夺时,我会想起自己在冰雪困境中的饥饿和滚爬……
未入大学深造,没有名师指点,得益于云山这所天造地设的学校和艰苦生活这位自然的恩师,让我一步一个脚印从深山走到平地,从农村走向城市,并平稳执着的一路前行。每念及此,我对云山那段艰难困苦的生活经历,并无太多怨尤,反而倍感珍惜和宝贵。
(三)
感恩云山,是勤劳聪慧的山区人民扶助我进步成长。
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春风劲吹,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的命运也出现了转机。从山顶挪到山脚,先当护林员,后考上森林警察,主要工作是查处破坏森林的违法行为,调处山林权属纠纷,维护林业生产秩序,保护绿色生态。在云山南麓的龙溪,安心,文坪等乡镇,每天与林场周边村落的农民和基层干部打交道,这片土地和人民的熏陶感染,将我潜移默化打造成熟。
每天行走在泥泞崎岖的乡间小路上,长年累月和口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在一起,他们勤劳纯朴的品格,贫穷艰苦的生活,逆来顺受的胸襟,和无路可退时的拼死抗争,无数次给我以深深的震撼。农村的现实,是我理解民为邦本载舟覆舟天下为公为人民服务这些至理名言和治国理念的最好注脚。当年的工作经历,为我了解农民,了解农村,进而全面认识社会提供了极为难得的机遇。是我日后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关注群众切身利益,讲究群众工作方法具有重要意义的基础培训。
从山边基层干部身上我学到了不少弥足珍贵的工作方法和经验。禾场坪开会,用老百姓的话讲群众关心的事,语言简洁,数字实在,事例生动,让人听得明明白白。饭桌上交任务,三杯两盏,称兄道弟,紧要处碗底朝天一口干,再大的困难,农民兄弟都会胸部一拍包在我身上。化解矛盾处理纠纷,常常在房前屋后和田间地头边拉家常边论理,将心比心解人心结,让当事双方话明气散握手言欢。站在群众的立场想问题办事情,使他们深得群众信任。作风朴实、感情真挚、方法灵活是他们最大的特点。他们手头既没有法律的强制力,也没有行政的约束力,处理矛盾的手段非常单一和原始,全凭自己的亲和力、影响力和三寸不烂之舌。沟通感情~建立互信~陈明利害~互谅互让~握手言欢。他们把民间调解的艺术演绎得淋漓尽致。

作者当知青时坚守过5年的云山瞭望台

耳闻目濡,我在持续的见实中不断参悟以柔克刚的功夫并用之于实践。在日后的工作中,无论角色如何变化,也不论任务大小难易,我的锦囊中始终有三条妙计:其一,坚持民本理念,最大限度维护群众利益。其二,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机械教条“一刀切”。其三,在坚持政策法律原则的前提下,切实讲究工作方法。执法从政几十年来所历之事,所办之案,所遇困险无以数计,庆幸的是从未失手。  
上世纪80年代在农村和外县执行警务时,多次遇险,即使是梭标顶在胸口,匕首架在脖颈,我也镇定沉着,依法依理交协谈判,最终化险为夷。本世纪初,在处理省直某煤矿工人因故堵塞320国道的群体性事件时,我只身赴现场,唇枪舌剑30分钟将上千工人全部劝离,确保一个小时后时任交通部长的车队顺利通过该路段。20015月,有个河南青年站在邵东县城一座五层楼顶的女儿墙上要跳楼轻生,还双手挥舞菜刀阻拒救援。百余民警排解数小时未果,上万人围观。我听说后火速赶到楼顶现场,迎刀趋前,仅仅几分钟时间,以了了数语便劝通跳楼人放弃绝念。他丢下菜刀,回到楼面时围观群众全场欢呼。(电影电视中常有此类悬念场景,但非身临其境者绝难体谅这真实的生死和后果的利害。)同临现场的省公安厅领导也一拍大腿夸我“有绝货”。
宝剑锋自磨砺出。我因历练而成熟,因工作务实有成效而为人认可。在暗自庆幸自己侥幸和偶有所得时,也常为云山周边的人民,特别是基层干部们在我年轻时所给予的教益心存感激。
(四)
感恩云山,这片土地孕育了我生涩、清贫却难忘的初恋故事。
歌德说: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妙龄女子,哪个不善怀春?这是我们人性中的至神至圣。
刚离开父母家庭的年轻人,久住荒山野岭孤独寂寞,渴盼感情慰籍。初夏时节,一位素装淡雅的少女亭亭玉立在映山红花丛中,笑靥可人,似嗔还羞,仿佛曾在梦中见过。于是记住了那白里透红的脸庞和银铃般响亮的名字。一席交谈,方知同是沦落人。伊的父亲是某国企的财务主管,却在文革中因家庭出身不好而失业赋闲。自己初中毕业即失学去三线当民工修建湘黔铁路,然后又下放林场。我也因父亲的成份是小商而数次招工被否决,只能下乡做知青。惺惺相惜,同病相怜,共同的命运让我们搭上了一道车。

冰天雪地

鸟语花香的林道上,风清月朗的夜空下,我们从家庭出身到人生理想,从天南地北到过去未来,仿佛有聊不完的话题诉不完的心曲。共同的语言开拓出情感的清泉,涓涓细流浸润着少男少女焦渴的心田。只想徜徉在山径上多聊聊,只想伴坐在草地上数星星,希翼着牵手行走于星空下一直到天亮……。相处在一起,双方心里都觉得充实和舒畅,似乎陡峻的高山,茂密的森林,以及遍地的青草都充盈着浪漫和温罄。春光里,山风裹着我们清脆、甜美的采茶歌在幽谷中回荡;烈日下,我们在荊棘丛中砍柴火蓬头垢面却相视而笑;金风吹过,架在石头上的小锅飘出瓜菜清香抚慰我们饥渴的肚肠;白雪皑皑,搀扶着穿行于竹木横陈的冰窟雪洞,我俩不时用呵出的热气温暖对方冻红的双手……。思想的交流,艰辛的劳动,催化出我俩的患难真情,也激发出蓬勃的青春活力,似乎丘比特之箭悄悄将蒙娜丽莎撩拨得笑意甜甜!
劳动很累,生活很苦,但苦中却有乐。伊为我钉被子,补衣裤,纳鞋垫,打纽扣,下雨时将晾晒在外的衣服收好叠齐,用心料理我的日常。我为她修锄头,磨柴刀,捆柴把,扛木头,接挑煤炭上山的“最后一公里”。父母给她寄来碎鱼豆干,我不到场不开瓶。大伙凑钱打牙祭,她不在时我借故缺席。在简单琐碎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体贴关注牵挂着对方,总有一种放不下,离不开,舍不得的情愫萦绕在心房。不知这朦胧的感觉算不算爱,只在心头未出口。
忘不了羊古坪上守野猪的恐怖夜晚。黎明之前,夜空中伸手不见五指,阵阵秋风掀得茅棚摇摇欲坠,晃荡的马灯或明或暗照着几个守夜人惊恐的面庞。越来越近的兽吼声压迫着耳鼓和心房,一个个眼神发呆,嘴角哆嗦,双手颤抖,谁都不敢出声。我俩一只手相互抓紧,另一只手机械般猛力敲竹梆,于驱赶横行玉米地的野猪群同时合力抗拒令人窒息的恐惧感。喘着粗气,紧紧偎依的那一刻,我们感到了彼此的信任和依赖,仿佛在心底认定了心灵的依托和永远的支撑。   
但在以后很长的时间里我们谁都没说出最关健的那个“字”,更没有涉及谈婚论嫁这个既神圣又遥远的议题。我俩当时都穷,15元钱一月生活费,住在山上才勉强糊住各自的口,也不知日后路在何方,我根本不敢有非份之想。

云山知青路纪念碑

时间不等人,机会稍纵即逝。伊从天而降的幸运将两人的花前月下挫变为我孑然一身的冷风残月。单位安排伊外出读书几年,我俩从此便劳燕分飞。天各一方后,虽还能于假期偶尔约见,但借鸿雁遥寄思念和牵挂已成了“残酷的现实”。
更要命的是年龄日大,横着面前的那道坎把眼睛闭着终也躲不过。现实的婚恋家庭会受物质条件、家庭背景、工作需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甚至制约。我的自身条件压抑了与伊家庭阻力抗衡的勇气,怯懦地选择了逃避。伊很伤心,我更是内疚和痛惜。没有吵闹,没有怨恨,更没有妒嫉,彼此互道珍重,目送对方反向而行,像当初相识时自然走近一样,又逐渐远离……   
虽然时间、距离和外因改变了生活的轨迹,但于今回想,却无怨无悔。我们相逢于艰难岁月,相知于荒山僻野,爱慕发于心而不拘形式,依恋见于行而未附条件,沒有谈婚论嫁白头偕老的山盟海誓,也没有生儿育女传宗接待的久远期盼,关系非常简单也非常纯真。手头没钱,家中无房,达不到“三转一响”(手表、单车、缝纫机、收音机)当年生活的标配要求。相处几年俩人没一起看过电影,未送她一朵玫瑰花,那时没有卡拉ok, 更不准跳交谊舞,自始至终连块小手绢都未曾相赠。一切都是那样自然、平淡、清贫,只有人情味,没有铜臭气。这种率真和自然使我们的感情愈显纯洁,真挚和浓烈。
不能长相依,却会永不忘。这是一段生命的历程,是抹不去的历史,是我一生中虽然朦胧、生涩、且隐含苦痛,却真实、自然、充盈着甜蜜的初恋。是两情相悦的爱,是刻骨铭心的情,是镌在心底的音符,是融进血液的旋律,她将与我的生命同在。
爱是永恒的,爱的时代底色和生活底色也是永恒的。

作者重访承载过5年知青岁月的云山瞭望塔

我萦怀云山,除了感恩,似还有心结未解。年轻时在云山堂,经常在无涯燕居等高僧圆寂的塔林内徜徉,总不明白他们饱读诗书锦衣玉食,为什么偏要背井离乡来这高山野岭自讨苦吃。他们打坐参禅究有何求,其修禅弘法又于世何益?面对胜力寺废墟,我也纳闷:这是道教六九福地和佛教楚南胜境,为什么寺庙建了被毀,毁了又建。其中因果该问天理抑或人道?这钟灵毓秀之地何时才能再现鼎盛香火和佛道恢弘?
离开云山后,我每年都会去紫霄峰和云山堂故地重游。当我仰望云卷云舒的高天,面对如冠如盖的古杏,耳闻流泉漱鸣出的梵音,尽兴吞吐着清新宜人的空气时,就会暗忖:云山是造物主对我们的恩赐,这云天高迈,山林幽秀的洞天福地实在是不可多得的绝妙之所,退休后,来此颐养天年岂不妙哉!
胜力寺近年重建后,云山佛道文化又现传承生机,我若能脱去凡尘,静心于此礼佛学法,当是对云山教化大恩的最好回报。

作者简介:  赵河澄,自嘲“老马”。未进中学校门,却是“知识”青年,自修法律专科。由知青、工人、警察、检察官、党政干部、律师一路走过五十年。爱读书,通法理,好旅游。迟暮回首,记述经历。以节选故事学步为文

本刊顾问龙国武 刘诚龙 俞荣斐
总编:唐白甫
主编审稿:  陆秀   唐建伟
责任编辑
唐花阶   刘云雨   刘云洲
陈校刚   丁华
副主编:
 罗东成  刘惠球
杨国安  李   婷   廖大秋   易小群
唐运亮   刘青龙 陈晓蓉   银红梅  
 果  实   刘长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