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庸启示录110:哪些人特别容易招来灾祸

 新用户17779036 2022-11-29 发布于江苏

导读

我们今天一起开始精读《中庸》的第28章,先读原文。
01
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
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
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
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徵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02
我们还是先用今天的家常话,把这段文字翻译一下。
孔子说:明明自己很愚笨,很糊涂,却总喜欢自以为是;明明地位很低贱,却总喜欢自作主张,独断专行;明明生活在当今的时代,却总是试图恢复古代的做法。这样的人,灾祸是一定会降临到他们头上的。
一个人不具有天子的地位,就不要去议定礼仪,不要去制定法度,不要去规范文字。
现在的情况是,天下的车辆轮距一致,轨道同宽,书写的文字也相同,行为规范也一样。
一个人虽然有天子的地位,但是没有与天子相称的圣人之德,是不敢制礼做乐的。
反过来讲,一个人虽然有至高的,甚至是圣人的德行,如果他不具有天子的身份,也是不敢制礼和做乐的。
孔子说,我谈论夏朝的礼制,可是现在作为夏代后裔的杞国,已经没有办法去充分验证了。我学习和研究殷商的礼制,殷的后裔宋国,还保存了一些,可以拿过来参考。我学习周朝的礼制,当下的时代正在实行,所以我会遵从周礼。
03
我们翻译完了,读懂了这一章的文字,首先应该问自己一个问题:
咱们今天该怎样看待孔子讲的这三种人,一定会有灾祸的三种人呢?
明代高僧蕅益大师,在《四书蕅益解》中这样说:好自用是骄,好自是倍,生今反古是不知所措之矣,灾及其身是不能保身。
这应该是顺着《中庸》上一章中“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理解下来的。伟大的老子也有“自知者明,自强者胜”的忠告。
我们去分析“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的人,病根儿就在不自知上。
人之所以会高估自己,看低别人,自以为是,就是内在的私欲在作怪,遮蔽了自己的智慧。脸上长了两只眼睛,全都用来欣赏自己的优点和挑剔指责别人的缺点。
而真正智慧的君子,能够冷静客观的自我评价,能看见自己的长处,同时也能知道自己的短处,并且有胸怀、有能力看见别人的长处与不足。
因此,在待人接物时,能够找到自信和自谦的平衡点,能够通过欣赏和整合别人的长处,来补自己的短板。
真正能够做到自信而不自大,自谦而不自卑。这种就是无过无不及的中庸境界。而且能够广结善缘,路会越走越宽。
而那些愚而好自专的人,自信过量了 ,自谦不足了,自信膨胀成了自大,变得目中无人,看不见自己思维盲区,更看不得别人在某些方面比自己强。
结果就是见己不见人,见利不见险,见近不见远。心就是歪的,法就是邪的。
久而久之,讨厌他,躲着他的人越来越多,最后翻车出事就几乎成了定局。
04
一个君子的自知之明,不仅表现在知己之长,亦知己之短,见人之短,亦见人之长。更重要的是,他们知道任何事情都受时空条件的限制
一件事能不能做,能做的话该怎样去做,做到什么程度,很多时候要看时机对不对,自己的身份地位有没有资格独立去做。
真正的君子最知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人的言语行为必须和自己的身份地位相匹配。
如果地位低微,那就必须要尊重上级,必须请示、听取和服从上级,否则就是欺上、犯上。
如果形成了习惯,一直不改正,没有哪个上级能够接受这样的人。
就算碰到一个心胸宽广的上司,自己一直独断专行,也早晚会出事。
翻开历史书读一读,再看看咱们身边的人就会发现,愚而好自专,贱而好自用的人,最后的下场几乎都是灰溜溜三个字。
05
至于孔子讲的“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的不识时务,思维和行为都很僵化的人,则是原则性过度,灵活性不足的表现。
原则性和灵活性两者之间不平衡,严重失衡。就好比是一个人,一条腿长一条腿短一样。
又好像是在路上跑的货车,货物已经严重地向一面倾斜,如果不纠正,继续跑下去,十有八九会翻车。
翻开历史书看看,这种食古不化的人,不胜枚举。
今天的时代工商业极度发达,那些只知道依据原来成功经验前行,而不知道与时俱进,及时变通,最后一夜回到解放前的案例,更是屡见不鲜。
守正和创新必须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世道是只有变永远不变,要不然孔子也不会忠告后人,要与时偕行。
这个世上确实存在亘古不变的公理,但处理事情的方法则是要随机而变的。
06
孔子本人是殷人后裔,当时从宋国还能找到殷礼的样子,但是他却主张实行周礼,因为当年的殷礼已不符合时代的要求。
因为当时是周天下,周公当年主持制定的周礼最合时宜。
而且,孔子晚年整理历史文献,也不是盲目地复古,也是要在知古、识古、思古的基础上,给今天的人提供一面镜子。
后世的儒生对孔子主张的理解非常僵化,把活泼泼的中庸之道曲解和异化成了和稀泥,还有杀人的礼教。
07
尊老爱幼的准则是不变的,但不同时代背景下,表现方式会很不相同。
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但今天再去要求人,早晨起来向父母问安,再要求父母在,不远游。不仅子女受不了,恐怕父母也受不了。
对父母的孝是,对父母孝的行为是事,事合一的境界才是中庸之道。父子都能接受,都能够做到才是中庸之道。
与时代要求,时代特征相符合的才是中庸之道,否则即是不道。即是变法失败的王安石,即是复辟失败的袁世凯。
在历史的高速公路上逆行,怎么可能有好下场的?
08
中庸的本质是两种看似对立矛盾的力量实现平衡,实现互补,实现统一。
知道自己的强和知道自己的弱,要一样都有,一样清楚。
知道自己地位在哪里,什么事能做。也知道自己没有什么权利,什么事情不能做。
能够领悟亘古不变的天道,坚守天道,同时又能够看清楚时代潮流,知道待人接物的方式要怎样调整。
只要是两面偏了,不对等,不平衡,就是背离中庸的天道,就一定会受到惩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