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临用)(三材料)关于“珊瑚”

 阅读美丽星空 2022-11-29 发布于山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珊瑚礁长得像树林,硬的像石头,外貌千姿百态,可珊瑚虫却是真真正正的动物,和另一海洋生物水母是同门兄弟。它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海洋生物之一,存在历史近五亿年。珊瑚虫主要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单个珊瑚虫身长几毫米,长有不少触手,主要用于共生藻类的光合作用和补食细小浮游生物。珊瑚虫本身近乎透明,一般情况下,珊瑚虫的共生藻类虫黄藻是什么颜色,珊瑚虫就呈现什么颜色。经研究,光照影响着珊瑚内共生的虫黄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在自然界中较明亮位置珊瑚虫的生长速度是较暗位置珊瑚虫生长速度的三倍。不过,光照过强也会抑制珊瑚虫生长。

(摘编自中国青年网《存在近5亿年!关于珊瑚的这些知识了解一下》)

材料二:

不是所有的珊瑚虫都可以制造珊瑚礁。一般来说,珊瑚虫分为“造礁”和“非造礁”两大类。造礁珊瑚虫主要生活在浅海水域,水深50'米以内,一般适宜温度为2030ºC

珊瑚虫的身体由两个胚层组成:位于外面的细胞层称外胚层;里面的细胞层称内胚层。内外两胚层之间有很薄的、没有细胞结构的中胶层。这类动物无头与躯干之分,没有神经中枢,只有弥散神经系统。当受到外界刺激时,整个动物体都有反应。其生活方式为自由漂浮或困着底层栖息地。

(摘编自中华自然科学网《珊瑚》,有删改)

村料三:

科学家们多年研究认为,到本世纪末,人类可能将面对一片没有珊瑚的海洋。这一预测并非危言耸听。究竟是什么导致了珊瑚的减少?主要源于体内共生的虫黄藻,这种单细胞生物能为珊瑚虫提供能量物质。当珊瑚遭受温度过高、海水污染、过度补捞等环境剧烈改变时,这种微妙的共生关系就可能被瓦解,珊瑚就会失去共生藻或光合色素而变白,造成所谓的“白化”现象。失去虫黄藻这一重要的能量来源,珊瑚虫只能面对死亡的结局。

全球性的珊瑚白化浪潮越来越频繁,每五六年就会出现一次。不过,气候变化造成海水温度上升,导致高纬度海区原本寒冷的海水升温后可能就会变得适宜珊瑚虫生长了,所以这并不是珊瑚面对的最大危机。

与海水温度上升相比,海洋酸化才是珊瑚虫无处可躲的困境。海洋酸化也是由于二氧化碳过量排放造成的。随着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不断攀升,溶解在海水中的二氧化碳也会越来越多。实际监测表明,全球海洋表层的pH值已经从工业革命初期的8.2下降到了8.1,而到本世纪末很可能会降到7.8

(摘编自叶盛《假如海洋里没有珊瑚》有删改)

4.下列有关造礁珊瑚虫的图解,最符合材料二相关内容的一项是(3分)

A.  B.  C.D.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珊瑚虫与水母是同门兄弟,它们千姿百态,长得像树林,硬的像石头,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海洋生物。

B.珊瑚虫本身透明,呈现出来的颜色是由共生藻类虫黄藻决定的,它的触手主要用于共生藻类的光合作用和捕食细小浮游生物。

C.珊瑚虫无头与躯干之分。由于弥散神经的存在,当受到外界刺激时,整个动物体都会有反应。

D.当下溶解在海洋中的二氧化碳越来越多,这导致全球海洋表层的pH值比原来有所下降,到本世纪末很可能降到7.8

6.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保护美丽的珊瑚?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4.C【解析】由村料二可知,造礁珊瑚虫的生活环境主要是20ºC30ºC,水深50米以内。此外,外胚层、内胚层之间有很薄的、没有细胞结构的中胶层。A项外胚层与内胚层的中胶层相对较厚,温度40ºC左右,故排除:B项温度10ºC左右、故排除;D项水深60米左右、温度10ºC,外胚层与内还层的中胶层相对较厚,故排除。故选C

5.A【解析】长得像树林,硬的像石头是珊瑚礁,不是珊瑚虫、另外,原文是最古老的海洋生物之一。故选A

6.示例:控制光照强度、保持适宜珊瑚生长的光照强度,促使珊瑚快速生长。控制海水温度,保特虫黄藻良好的生活状态,为珊瑚生长创造适宜条件。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排放,减少海洋酸化,创造适宜珊瑚生长的环境。防治海水污染、禁止过度捕捞。(每点2分、共6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