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秋时期的诸侯国,执政大臣不一定是二把手!

 品读二十四史 2022-11-29 发布于浙江

音频版《秦汉三国五百年》

宁喜死了。不管宁喜被杀的原因是什么,背后的指使之人肯定是复位的卫献公了,而卫献公能回国复位,宁喜是出了大力的。当初宁喜在筹划接卫献公复位的时候,就掂量过卫献公的人品,也是信不过,还特意指派卫献公的弟弟子鲜做中间人,可惜最终还是落得个这样的下场。

宁喜的死讯传来,子鲜心里是一百个不是滋味。他在反复的问自己,当年驱逐我们兄弟出国的孙林父,已经出逃在外了,迎接我们回国的宁喜,却惨遭毒手。干坏事的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干好事的也没有得到好的结果,国君言而无信,国家赏罚不明,这以后还能有好吗?再者来说,当初宁喜迎接国君复位,很大程度是出于对我的信任,现在出现这个局面,我还有什么脸面留在这里。

子鲜想明白了这些,就离开卫国,赶奔晋国去了。

听说弟弟要离国出走,卫献公有点不好意思了,毕竟这些事情都是因自己而起的,就派人去追赶子鲜,可是子鲜去意已决,哪怕卫献公一波又一波的派人前来劝说,他还是离开卫国,去了晋国。

到了晋国以后,子鲜定居在一个叫木门的城邑里,为了表示内心的忏悔,他从来不面朝卫国方向而坐。木门的大夫听说子鲜很有才干,就劝他出来做官,可子鲜一口回绝,他的理由十分充分。

做官之后如果不努力干活,那是一种罪过;做官之后努力干活,干出了成绩,就会被很多人知道,那样我从卫国逃到晋国的事情,就会被宣扬的到处都是。不管哪种结果,都不是我想要的,我实在是心里有苦衷啊!

从此以后,子鲜度过了郁郁寡欢的后半生。对于这个弟弟,卫献公心里也是充满了愧疚,子鲜去世以后,卫献公亲自为他服丧,一直到到自己去世为止。

通过对子鲜的态度,我们不难看出,卫献公虽然做了很多混蛋事,可多少还是有点人情味的。你比如说,除了对待子鲜,对另一个帮助自己的功臣公孙免馀,他也是很大方的。

卫献公下令,赏赐给公孙免馀六十座城,可人家公孙免馀一点没含糊就推掉了。公孙免馀说,只有做到卿级别的才有资格拥有上百座城,我现在已经六十岁了,级别也不够,如果拥有了那么多封地,会是一种灾难的。你看那宁喜,就是因为拥有的东西太多,才导致行为失常,遇到祸害的,我觉得还是老命要紧。

听了公孙免馀的话,不知道卫献公心里是怎么反应的,可能这哥们有一种朴素的意识,谁对我不好,我要报复他,谁对我好,我也不能亏待他,宁喜是先对我好后对我不好,现在公孙免馀刚对我好完,我必须要报答他。

就这样,在卫献公的坚持之下,公孙免馀接受了赏赐的一半,也就是三十座城。后来,卫献公还打算任命他做卿,这回公孙免馀是打死也不肯接受,最终才不了了之。

卫国的这场闹剧,暂时就告一段落了,通过这个事情,我们也能明白一个道理。

在春秋时候,很多国家并不单单是君主控制的,基本上来说,是国君和有权势的执政大臣共同管理国家的。国君能力强、势力大,国君控制的就多一些,如果国君弱一点,执政大臣实力雄厚,那么国家就由执政大臣说的算了。

这样的情况,不管是大诸侯国还是小诸侯国,都是经常发生的。小国的代表就是上面说过的卫国,大国的代表则是齐国和晋国。齐国在齐桓公时期,国君当然是说话最好使的,可后来的齐庄公,就被权臣崔杼给杀掉,而且没有受到一点的惩罚。至于晋国,那例子就更多了,晋文公、晋悼公都是能掌控局面的君主,至于不能掌控局面的,栾书和中行偃杀死晋厉公的事情,发生的也并不久远。

可以这么说,春秋时期,虽然是各个诸侯国并立的时期,可诸侯国里面执政大臣的戏份一点也不少,哪怕是小国的执政大臣。除了上面在卫国翻云覆雨的孙林父,还有我们前面讲过的宋国大夫华元。

我们前面交代过,公元前579年,宋国的执政大臣华元凭借自己同晋楚两国的私人关系,发起了一次弭兵之盟,让晋国和楚国取得了短暂的和平。在33年后,宋国的另一位执政大夫向戌,也将用自己的私人关系,为晋楚两国再次带来和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