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而时习之

 新用户39988WXR 2022-11-29 发布于安徽

说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估计是人人都懂的道理了,是孔圣人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的“学习认知观”。

表面上看,就是说学习的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复习,“学习过程中能不断地复习,不是一件很高兴的事吗!”学习过程确实是这样的,没有经过自己复习、领悟的过程,学习只是客体的一种强加或施舍。只有当学习的内容经过自己的复习,领悟,内化,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也只有当外部信息与自我认知融汇共振后,自己才能到享受到“说”的境界。或许,我们当下所说的“学习”就是取自于“学而时习之”(没有考证过,因为学和习是一个活动的两个连续阶段,缺“习”了就谈不上“学”。

由此可见,我们当下的很多同学为什么不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不能享受到学习的成果,不能实现“一日看尽长安花”的“疯狂”…因为我们的学生缺少了“习”的过程,故而他们的“学”是无效的。

“学而时习之”的“学”如果被理解为对未知事物的认知,“习”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我们在认知未知事物过程中要不断地总结、回顾曾经的认知方法和手段,就是“邓公”所说的“摸着石头过河”的精神。对未知客体的认知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实践的活动,我们在认知过程中就要不断地汲取前人(或自己已有)的经验和教训,进而更好地实现“学”的目标。在“习”的基础上去“学”,我们会少走弯路,事半功倍。

“学而时习之”,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处在“学”的状态,我们谁都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我们的生活时时刻刻都在面对着崭新的未知世界。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习”,在“习”中认识当下的未知,让未知成为一种“可推测”的未知。这正是我们物理学(或者说自然科学)魅力所在:只要给我足够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我们就能计算出“明天是什么样子的”(天气预报就是这样的)。佛学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学(诵读经典)”而后“习(领悟后的顿悟)”的过程中,实现“色空无相”——以不变之内心应万变之俗念。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实现“说”的根本条件在于“习”,“学”只是一个初始。没有“习”的“学”是一种外在的形式,没有“学”的“习”是一种空中楼阁幻想。在“学”中“习”,在“习”中“学”。让学和习成为一种螺旋上升的过程,也就达到了“说”的境界了,也就能“一天之内看遍长安城内所有的美女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